跳至內容

亨利·伍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攝於1906年左右

亨利·約瑟夫·伍德爵士 CH(Sir Henry Joseph Wood 1869年3月3日—1944年8月19日)是一名英格蘭指揮家,他指揮了逍遙音樂會近半個世紀,以至於音樂會在他死後改名為「亨利·伍德逍遙音樂會」。

他早期是一名管風琴師,在皇家音樂學院學習時為老師曼努埃爾·帕特里西奧·羅德里格斯·加西亞英語Manuel García (baritone)伴奏,畢業後才成為指揮家。他曾經受到過紐約愛樂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邀請,但他致力於英國的音樂事業,因此將其回絕。現代英國的交響樂演奏標準和英國人對古典音樂的偏好很大程度上都是他塑造起來的。

生平

他出生於倫敦的牛津街,他的父親老亨利·約瑟夫·伍德是一名珠寶商,也經營眼鏡生意,業餘則喜歡拉大提琴,在當地教堂(St Sepulchre-without-Newgate)的唱詩班裏唱男高音。他的母親瑪莎(Martha,原姓Morris)則會彈鋼琴,也會一些家鄉威爾斯的歌曲。亨利·伍德的音樂愛好就是他們兩人培養起來的,他家有一架布洛德伍德鋼琴,亨利·伍德的母親用這架鋼琴教給了他很多基礎知識[1]。此外,他年輕時也學過小提琴和中提琴。[2]

他和當地教堂的管風琴師喬治·庫珀(George Cooper)學過管風琴,庫珀去世後又和接替庫珀職務的艾德溫·洛特(Edwin M. Lott)學琴。10歲就在聖瑪麗阿德曼寶利(St Mary Aldermanbury)教堂公開演出,獲得半克朗報酬。同時,年輕的亨利·伍德還特別喜歡繪畫,曾經在業餘時間到斯萊德美術學院學習,此後終生一直維持着這一愛好。[3]

他曾經上過埃比尼澤·普勞特的小課,17歲進入皇家音樂學院,繼續跟隨普勞特學習和聲和作曲。他究竟是否上過曼努埃爾·加西亞的歌唱課尚存疑,但他曾為加西亞伴奏,他的很多理念也受加西亞的影響[4]。他一度想成為歌唱老師,後來一生中也教過不少歌唱課。[5]

職業生涯

1888年畢業後,他開始私下教唱歌為生,很受學生歡迎[6],每小時收費據他自己說一度達半個基尼,這記載於他的個人回憶錄中。但根據他的傳記作家亞瑟·雅各布斯(Arthur Jacobs)所說,伍德的回憶錄雖然很生動,但是並不可信。[7]

他當過亞瑟·蘇利文的歌劇《艾凡赫》(1890年末)、安德烈·梅薩熱的歌劇《La Basoche》(1891–92年)的藝術指導(répétiteur)[8]。伍德很喜歡蘇利文的作品,在後者不再流行後仍為其安排演出[9]。他自己作曲的作品也開始上演,這包括《St. Dorothea》(清唱劇,1889) 、《Daisy》(輕歌劇,1890)和《Returning the Compliment》(喜歌劇,1890)[8]

他在1887年12月首次以指揮家的身份在一場合唱團演唱會上登台,1890年他當上了一個小歌劇樂團(Arthur Rouseby English Touring Opera)的音樂指導和指揮。但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小樂團,他最後放棄了樂團工作[10],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在1891年成為卡爾·羅薩歌劇團(Carl Rosa Opera Company)的指揮,指揮過《卡門》、《波希米亞女孩》、《軍中女郎》、《瑪麗塔納》和《游唱詩人》等[11]。之後他還曾為卡爾·羅薩的另一個樂團工作[12]

逍遙音樂會

1894年,他在拜羅伊特音樂節上結識菲利克斯·莫托[3],隨後莫托僱傭伍德做自己的助手,讓他在倫敦的女王音樂廳指揮了多場瓦格納音樂會[13]。女王音樂廳的經理羅伯特·紐曼(Robert Newman)當時正在籌辦一個為期十周的逍遙音樂節(promenade concert),他被伍德的才華所打動,決定邀請他在這次音樂節上擔任指揮[13]。舉辦逍遙音樂節的傳統始於1838年,指揮家包括路易·安東·朱利安和亞瑟·蘇利文[14]。1870年代蘇利文指揮的逍遙音樂節尤其成功[15],紐曼想和他一決高下,用這次的音樂節提高公眾對古典音樂的審美標準。[16]

伍德在這次音樂節指揮的主要是一些經典的古典作品[17],他和紐曼決定每周一晚演出瓦格納,而每周五晚演奏貝多芬[18]。此外,他也向倫敦的觀眾介紹了23首他們以前沒聽過的新作品,這包括理查德·施特勞斯柴可夫斯基格拉祖諾夫馬內斯尼古拉·安德烈耶維奇·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曲子[19]

1908年的伍德

雖然這些音樂會觀眾反響不錯,但紐曼卻因為投資失敗而在1902年破產,無法支持女王音樂廳的運作。銀行家埃德加·斯派爾伸出援手,為音樂廳注入了資金,聘用紐曼為經理,鼓勵伍德繼續工作[20]。伍德名聲鵲起,在當時的英國音樂界與愛德華·埃爾加齊名[21]

在伍德剛當上音樂節指揮家的時候,一些音樂界人士批評他忽視英國音樂[22]。但伍德在1910年代末已經成為英國音樂指揮家的代表,指揮了大量的英國音樂作品[23]

針對英國普通管弦樂手收入太低的情況,伍德力求改革[24]。他是第一個提出管弦樂隊也應該站起來隨着指揮家一起接受掌聲的英國指揮家[25]。1913年,他將女性納入女王音樂廳管弦樂隊中[26]。他說:「我不喜歡女士們演奏長號或低音提琴,但她們可以拉小提琴」[27]。到1918年,他的管弦樂隊中共有14名女性[28]

1905年,他創作了《不列顛大海之歌幻想曲》(Fantasia on British Sea Songs)以紀念特拉法爾加海戰,這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迅速得到了觀眾的喜愛。他一生中在逍遙音樂會上指揮過40多次《不列顛大海之歌幻想曲》,之後此曲更成為逍遙音樂會「最後一夜」(Last Night of the Proms)的固定結尾曲目[29]

1911年,他獲封騎士[30],並拒絕了紐約交響樂團的邀請[31]。他畢生都致力於為英國音樂服務,甚至很多英國觀眾的習慣都是他塑造起來的。英國觀眾曾經習慣在每個樂章結束後鼓掌,伍德不同意這樣的做法,在他的音樂會上,他會專門示意觀眾不要鼓掌,有時也會特意把不要鼓掌的提示寫到節目單上[32]

一戰爆發後,伍德本來已經和斯派爾商量好繼續舉辦音樂會。但由於英國國內反德氣氛高漲,斯派爾移居美國,當時英國社會上還有人試圖禁止演奏所有德國音樂[33],這遭到紐曼的反對[34]。音樂出版商Chappell's接手音樂廳。[35]

戰後

一戰末期,波士頓交響樂團邀請伍德去做他們的音樂總監[36],伍德本人也認為波士頓交響樂團是世界上最好的交響樂團[8]。然而他還是懷着一種愛國主義的責任感,決定留在英國[37]

1922年的伍德

戰後,他培養了許多英格蘭指揮家,這包括巴茲爾·卡梅倫尤金·艾因斯利·古森斯[38]馬爾科姆·薩金特[39]。1925年,他受邀到荷里活露天劇場指揮了四場洛杉磯愛樂樂團的演出,受到觀眾歡迎,並在次年和1934年再次受邀。[40]

從荷里活返回之後,他發現自己陷入了Chappell's的董事長威廉·布西(William Boosey)和BBC的爭執中。布西不喜歡在廣播電台播放音樂,認為這樣會導致沒人來看現場音樂會。他宣佈,任何想要在女王音樂廳表演的人都不能參加BBC的節目,引起激烈反響,他隨後在1926年紐曼死後不久宣佈停止贊助女王音樂廳[41]。BBC宣佈接手[42]。 BBC接手後,將原來Chappell's插入的該公司自己的曲目替換成舒伯特、羅傑·奎爾特休伯特·帕里等作曲家的作品,音樂會迅速實現盈利[43]。伍德也得到了更多的排練時間[44]和優質人手。[44]

雖然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伍德的家庭狀況卻走上下坡路。1930年代早期,他漸漸開始和妻子穆里爾疏離,他的妻子離開了他,前往海外生活,但拒絕離婚[45]。1934年,他愛上了他的學生、歌手、年輕的寡婦傑西·林頓(Jessie Linton),這使得伍德又重新振作起來。雖然伍德沒有辦法娶她,她仍然改姓伍德,後來大家也都視她為伍德真正的妻子[46]

在隨後的歲月中,他幾乎成為了逍遙音樂會的代名詞,但布魯諾·瓦爾特威廉·孟根堡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等外國指揮家仍不時對他的地位發起挑戰。[47]

晚年

在他成為指揮家的第15年,即1937年10月5日,他在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舉辦了盛大的音樂會,倫敦交響樂團倫敦愛樂樂團BBC交響樂團參演[48]。同年,伍德出版自傳《我的音樂生涯》(My Life of Music)。[47]

皇家音樂學院的伍德胸像,這個胸像在逍遙音樂會期間會擺在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門前

隨着二戰爆發,BBC決定停止投資逍遙音樂會,但伍德仍執意舉辦1940年度音樂會。皇家愛樂學會和企業家基思·道格拉斯(Keith Douglas)為其提供資助,但由於空襲影響,音樂會不得不縮減時間[49]。1940年9月7日,女王音樂廳舉辦了最後一場逍遙音樂會,次年5月它就在空襲中被炸毀。之後的音樂會就在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舉辦。[50]

St Sepulchre-without-Newgate的紀念碑

1944年,受空襲影響,逍遙音樂會選在貝德福德舉辦,這是伍德指揮的最後一場逍遙音樂會。他在當年8月生病,8月10日病重,已無法進行指揮,8月19日就在希欽的希欽醫院(Hitchin Hospital)病逝[51],葬禮在當地的聖瑪麗教堂舉辦[52],他的骨灰葬在出生地的教堂St Sepulchre-without-Newgate中。[53]

參考文獻

  1. ^ Wood, p. 13
  2. ^ Jacobs, p. 6
  3. ^ 3.0 3.1 Herbage, Julian, "Wood, Sir Henry Joseph",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archive, 1959. Retrieved 14 November 2010 需付費查閱
  4. ^ Jacobs, p. 13
  5. ^ "Occasional Notes", The Musical Times, November 1927, p. 1007–08
  6. ^ Wood, p. 36
  7. ^ Jacobs, Arthur, "Wood, Sir Henry J."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Retrieved 17 October 2010 需付費查閱
  8. ^ 8.0 8.1 8.2 "Mr. Henry J. Wood", Musical Opinion & Music Trade Review, March 1899, pp. 389–90
  9. ^ Jacobs, p. 329
  10. ^ Wood, pp. 53–56 and Jacobs, pp. 19–20
  11. ^ Elkin, Robert, "Henry J. Wood: Organist, Accompanist, Opera Conductor, and Composer", The Musical Times, August 1960, pp. 488–90
  12. ^ Wood, pp. 58–60 and Jacobs, pp. 21–22
  13. ^ 13.0 13.1 Jacobs, pp. 30–32
  14. ^ Elkin, pp. 25–26
  15. ^ Elkin, p. 26
  16. ^ Orga, p. 44
  17. ^ Cox, p. 34
  18. ^ Cox, p. 35
  19. ^ Cox, p. 35; and Orga, p. 61
  20. ^ Cox, pp. 42–43
  21. ^ Jacobs, p. 79, quoting, Otto Lessman in Allgemeine Musik-Zeitung
  22. ^ Jacobs, pp. 62–63
  23. ^ Cox, p. 44
  24. ^ Wood, p. 101
  25. ^ Jacobs, p. 131
  26. ^ Cox, p. 56
  27. ^ "Future of Music: Interview with Sir Henry Wood", The Observer, 2 June 1918, p. 7. quote: I do not like ladies playing the trombone or double bass, but they can play the violin, and they do.
  28. ^ "Sir Henry Wood Will Stay", The Musical Herald, July 1918, p. 207
  29. ^ Cox, pp. 31–32; and Orga, pp. 78–80
  30. ^ Cox, p. 55
  31. ^ Jacobs, p. 123
  32. ^ "Handel's Messiah and Applause", The Musical Times, December 1902, p. 826; and Jacobs, p. 132
  33. ^ Cox, pp. 64–65
  34. ^ Cox, p. 65
  35. ^ Orga, p. 88
  36. ^ Orga, p. 87
  37. ^ Moore, p. 31
  38. ^ Jacobs, p. 132
  39. ^ Reid (1968), pp. 101 and 105
  40. ^ Jacobs, pp. 203–06
  41. ^ Cox, p. 83
  42. ^ Orga, pp. 93–94
  43. ^ Cox, p. 87
  44. ^ 44.0 44.1 Cox, p. 88
  45. ^ Jacobs, pp. 262–70 and 278
  46. ^ Jacobs, pp. 265–71
  47. ^ 47.0 47.1 Jacobs Arthur, "Wood, Sir Henry Joseph (1869–194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Retrieved 17 October 2010
  48. ^ Jacobs, pp. 311–14 and 329–30
  49. ^ Cox, p. 116
  50. ^ Elkin, p. 129
  51. ^ Orga, p. 121
  52. ^ "BBC Proms 2010 Sir Henry's Hoar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BC Press Office, September 2010
  53. ^ 20th-Century Church Histo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t Sepulchre-without-Newgate. Retrieved 1 January 2011

參考書目

外部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