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謝朗
亞歷山大·謝朗 | |
---|---|
出生 | 挪威斯塔萬格 | 1849年2月18日
逝世 | 1906年4月6日 挪威卑爾根 | (57歲)
職業 | 小說家、劇作家、散文作家 |
國籍 | 挪威人 |
文學運動 | 現實主義 |
亞特蘭大·蘭格·謝朗(Alexander Lange Kielland,1849年2月19日—1906年4月6日),挪威作家。其作品同情社會底層人品,對社會上和宗教界的種種不合理現象報以尖銳的批評,因此謝朗被視為19世紀最著名的挪威現實主義作家之一。他和易卜生、比約恩斯徹納·比昂松和約納斯·李並稱為並列為十九世紀挪威文學界「四傑」。
生平與創作
亞特蘭大·蘭格·謝朗生於挪威北部斯塔萬格市一富裕家庭,父親是領事,祖父是企業家。他的家族出過不少名人,比如他的姐姐凱蒂·謝朗後來成為風景畫家,兩人時常通信[1]。1867年他從斯塔萬格天主教中學畢業,進入奧斯陸大學。1871年他從法律系畢業,儘管他生於富裕家庭,他對社會底層的窮困人民抱有真誠的同情,在擔任磚廠廠主時就對僱工很好。在創作生涯中,他一直是弱勢群體的代言人和社會的批評者。
1878年他前往巴黎小住,寫了戲劇《在回家的路上》和一批短篇小說,後來結集成《故事集》,於次年出版,受到歡迎。1880年謝朗出版了《故事集》的續集《新故事集》。同年受到格奧爾格·勃蘭兌斯的鼓勵,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加爾曼和華斯公司》,反映了商界的爭鬥和貧富分化的現狀,對社會提出了尖銳批評。小說引起了轟動,但作家自己在1884年寫給勃蘭兌斯的信中說「我是希望用熱火灼燙鬼怪周圍的人群,可火焰只是起了照明的作用。」[2]
他最著名的戲劇是《三對人》(1886)《貝蒂的保護人》(1887)和《教授》(1888),他也以短篇小說見長。他的代表作是長篇小說《禮物》(1883)及其續篇《財富》和《仲夏節狂歡》中,謝朗抨擊了挪威教士中的偽善,揭露他們的狹隘和專橫[2]。1889年到1890年謝朗作為《斯塔萬格珍品》的記者。1891年謝朗完成長篇小說《雅可布》之後就不再撰寫長篇小說,只是整理早期的短篇小說進行發表。對於謝朗為什麼很早就終止了創作生涯眾說紛紜。某些人相信他是個堅持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的作家,不適應19世紀末期流行的新浪漫主義趨勢。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他專注於自己的政治事業, Tor Obrestad在其所寫的謝朗傳記中提出了謝朗可能死於肥胖的可能。從1880年代中期起,謝朗已經有氣短的症狀,健康的衰退讓他無法繼續創作。他經歷過多次心臟病發作,他的體重一直增加,而無法控制食慾[3]
1891年謝朗被任命為他的故鄉斯塔萬格的市長。1902年他搬到莫爾德居住,擔任魯姆斯達爾郡郡長。1906年在卑爾根去世[4]。
主要作品
短篇小說
- 《故事集》1879
- 《新故事集》1880
- To Novelletter fra Danmark 1882
長篇小說
- 《加爾曼和華斯公司》(1880)描寫一個年輕婦女對社會習慣勢力的反抗。
- 《Arbeidsfolk》 1881
- 《其他》(1881)
- 《華斯公司的船長》(1882)是《加爾曼和華斯公司》的續篇,描寫人們反對國教和牧師,進一步揭露了當時的官吏制度。
- 《禮物》(1883)
- Fortuna, 1884
- 《雪》(1886)
- 《仲夏節狂歡》(1887)
- 《雅可布》 (1891)
戲劇
- 《回家路上》(1878)
- Hans Majestæts Foged, 1880
- Det hele er Ingenting, 1880
- 《三對》,(1886)
- Bettys Formynder, 1887
- 《教授》,(1888)
散文
- Forsvarssagen, 1890
- Menneker og Dyr, 1891
- 《拿破崙的人馬和方法》,(1905)
參考文獻
- ^ Lange Kielland (A Mirror Of Nature: Nordic Landscape Painting 1840-1910. 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s). [2013-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2.0 2.1 石琴娥. 北欧文学史. 譯林出版社. 2005: 294–295.
- ^ Liukkonen, Petri. Alexander Kielland. Books and Writers (kirjasto.sci.fi). Finland: Kuusankoski Public Library. [2013-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25).
- ^ Alexander Lange Kielland (Edvard Beyer / Morten Moi. Store norske leksikon). [201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