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式重型轟炸機
九二式重爆撃機 | |
---|---|
概觀 | |
類型 | 轟炸機 |
代號 | Ki-20(キ-20) |
首飛 | 1931 |
退役 | 1945 |
設計 | 容克斯(原設計) 仲田信四郎(日方總設計師) |
生產 | 三菱重工業 |
產量 | 6 |
現況 | 已退役 |
主要用戶 | 日本陸軍 |
技術數據 | |
長度 | 23.2米 |
翼展 | 44米 |
高度 | 7米 |
翼面積 | 294.0平方米 |
空重 | 14,912 kg |
最大起飛重量 | 25,488 kg |
發動機 | 容克斯L 88 容克斯Jumo 204(僅5號/6號機) |
功率 | 800hp×4 (裝備L88) 720hp×4(裝備Jumo 204) |
性能數據 | |
最大速度 | 200km/h |
最大航程 | 2000 km |
馬力重量比 | 0.21 hp/kg 0.19 hp/kg(僅5號/6號機) |
九二式重型轟炸機是20世紀30年代由日本陸軍研發的重型轟炸機。原型機編號為Ki-20。該機通稱為九二式重爆或九二重爆。
本機原型為德國容克斯G.38大型客機。日本買下了該機生產權並由三菱重工負責該機的設計建造工作。
該機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飛機,其翼展甚至超過了後續美國波音研發的B-29重型轟炸機,也是當時日本飛機中的最大者。但是,隨着設計製造工作的拖延,該機逐漸落伍,後來沒有參與任何實戰行動就退出現役了。
研發背景與過程
在20世紀20年代末,出於將來進攻菲律賓的考慮,日本陸軍提出了一種可從台灣起飛攻擊美軍科雷希多島基地的遠程轟炸機計劃。而且,日本也獲得了其假想敵蘇聯正在研發重型轟炸機(圖波列夫 TB-4)的情報。在此推動下,陸軍命令三菱重工着手開展大型轟炸機的研發工作。
然而,當時日本的航空技術水準仍無法達到自主研製遠程高承載量飛機的要求。因此,三菱重工在1928年從德國買入了當時最大的單翼陸基飛機——容克斯G.38客機的製造許可,並以此作為自己研製同類機型的直接參考資料。此外,部分來自容克斯的設計師和熟練技工被日本聘請,在日本陸軍的監督指導下開展絕密開發工作。
該型機1號和2號原型機的主要零部件都要向容克斯方面進口,日本方面主要進行組裝生產工作。該型機3號機和後續同型機則儘量使用日本自產零件來代替進口件,提升國產化率擺脫對進口件的依賴。
已完成的原型機
1號機於1931年 (昭和6年) 完成後首飛。機身部分除飛行和武器裝備外均與容克斯 G.38相似。基於容克斯G.38獨特的飛翼構型,本機擁有寬大厚重的主翼。這使得主翼內的乘客可以自由行動,機組成員也能在飛行途中對引擎及油箱進行檢修工作。本機機身及主翼外表覆有波浪形杜拉鋁蒙皮。航空炸彈掛載於機身與主翼下方。自衛武器設置在機頭,機身上方和各發動機短艙上下。機身前部左右均配備一座固定式起落架,機尾配有尾輪。在機尾,三片式垂尾與平尾共同構成一箱型結構。
陸軍要求該型機的自衛武器射界可以充分覆蓋各方,為此該機在機身上部裝備了一門由厄利空AL型改良而來的九四式旋迴機炮和在四個發動機短艙上下共裝備8挺7.7mm八九式旋迴機槍。
該型機的引擎選用了當時的大馬力引擎——容克斯L88(額定功率800hp)。為提升安全性,改善油耗,5號機和6號機配備了同樣由容克斯研發的 Jumo 204 柴油發動機(額定功率720hp)。但這對於25噸重的本機而言仍顯得動力不足(最高速度僅200km/h)。另外,巨大的機體給起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麻煩,在降落階段駕駛員難以判斷起落架是否完全着地。本機在實際應用中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後來在5號機製造過程中,其所在的工廠發生火災,而後5號機連同未完成的6號機被停止建造。已完成的原型機也沒有參與任何實戰,一直在日本本土和滿洲進行飛行試驗。三菱在本機的製造過程中積累了大量關於大飛機研發製造的寶貴經驗。
本機巨大的機體對敵方有極強的威懾力,曾被計劃用於對美國的戰事中。日本陸軍利用該型機進行宣傳行動。在1940年(昭和15年)1月的閱兵式中,3架該型機進行了宣傳飛行。當時的雜誌對此進行大幅報道使該機被廣大民眾所得知。在此之後,該機也在航空國防博覽會等場所亮相。日本戰敗時,還有1架該型機被保管在位於所澤的航空紀念館中。
參考文獻
鈴木孝 『20世紀のエンジン史―スリーブバルブと航空ディーゼルの興亡』 三樹書房、2001年、p303-308、ISBN 978-4895222839
野沢正編 『日本航空機総集 (第1巻) 三菱篇』 出版協同社、1981年(改訂新版)p55-57 陸軍航空本部 『九二式重爆撃機準制式制定に関する件』 1933年、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Ref:C0100398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