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山路 (廣州)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山路
Zhongshan Lu
日治時期1939年的惠愛路。前方為永漢路口,可見城內大新公司。
原名惠愛街、大東路、百子路
命名緣由因其東段根據孫中山建國方略》意圖建築
命名日期1926年
類型城市主幹道
道路長度9.002公里(5.594哩)
地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荔灣區
附近主要建築物荔灣湖公園
中山八站
陳家祠
陳家祠站
西門口站
回民飯店
惠愛餐廳
公園前地鐵站
中央公園
新大新百貨
番禺學宮
城隍廟
中華廣場
廣東諮議局
廣東省人民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東山口站
梅花村
楊箕站
起點東起黃埔大道
終點西至珠江大橋
建造
動工1919年擴建
亞運翻新前中山六路騎樓(東往西,2005年)
亞運翻新後的中山六路騎樓(西往東,2012年)
1991年的中山五路騎樓(西往東),圖中可見艷芳照相館和102路電車,大部分的騎樓現已被清拆,艷芳位於現五月花廣場對面。
中山一路路牌

中山路中國廣東省廣州市區的一條主幹道,呈東西走向,被稱為綠色交通走廊,因地面及地下分別建有無軌電車地鐵基本穿梭於中山路全線行駛。廣州歷史上曾經有過100多家百年老店,而據文化部門統計在中山四、五、六路沿線,就曾集中過全市70多家老字號店鋪。中山三路東山口到中山六路西門口,原為廣州城歷史最為悠久的東西軸線和商業街區,沿線分佈着南越王公署、城隍廟番禺學宮、基督教堂等古蹟及文物保護單位,和騎樓組合成統一的城市文化景觀[1]

整體

中山路西面起點與珠江大橋連接,東面與黃埔大道連接,全長9,002米。全路分為8段,由東到西依次命名為中山一路至中山八路,在廣州地鐵5號線開通前,除中山八路外,均是地鐵走線:

歷史

1930年代的廣州市地圖,可見當時中山路各個路段的名字。

中山四、五、六路位於廣州舊城牆以內,在時期已經是貫通大東門越秀路口)到正西門人民路口)之間的一條主要街道,稱為「惠愛街」,沿街分佈有廣州主要的官署衙門,如清代布政司巡撫部院、廣東都司等。

唐宋時代,到廣州做生意的大食(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不少,常年僑居廣州的蕃商,多達12~20萬人。唐開元二十九年(741),朝廷在廣州城外劃了一塊地方,作為蕃商居住的蕃坊,並設蕃坊司和蕃長進行管理。惠愛街、光塔街都在蕃坊範圍之內。蕃坊最繁盛時期,光塔街至惠愛西街一帶,聚居著「蕃漢萬家」,附近如瑪瑙巷,就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瑪瑙交易市場。 

1608年(萬曆三十六年),致美齋醬園於城內城隍廟對面創辦。

1735-1795年(乾隆年間),老字號酒樓福來居,已在惠愛東城隍廟外營業,以酥鯽魚、手撕雞、紅燒魚頭聞名。

1875年(清光緒元年),以經營小食店起家的陳惠如,在惠愛街創辦惠如樓。

1914年(民國3年),澳洲華僑蔡興、蔡昌在惠愛街與雙門底(今北京路)十字街口興建了「城內大新公司」,時稱「大新公司支店」,除經營百貨外,還配置了天臺遊藝場,並設有酒業部、飲冰室、浴室等。(1918年又在西堤建了規模更大的「城外大新公司」)。

1919年(民國8年),惠愛街拓寬改建為近代馬路,兩側興建騎樓,定名為惠愛東、中、西三路(今中山四、五、六路)。1921年(民國10年),向東開闢大東路(今中山三路);1925年(民國14年),築成百子路(今中山二路)。1926年(民國15年),修築了東山口黃埔的中山公路,因該公路按照孫中山建國方略》中的「實業計劃」意圖建築,故而得名。

1921年,西園酒家在惠愛西路開業,是一座園林式酒家,號稱廣州四大園林酒家(其餘三個:文園、南園、謨觴)之一。西園有一道齋菜鼎湖上素,據說為了與六榕寺附近一家齋菜館競爭,他們暗中用雞和豬肉熬製上湯烹調,達致味道鮮美,引到不少食家。

1926年明星戲院(後改名為明星映畫院、新星電影院)在惠愛中路開業。

1929年,當局接收惠愛東城隍廟一帶,開始改造為國貨市場。1931年,國貨市場正式開張,分為「國貨陳列室」、「國貨商標展覽」和「國貨推銷場」三個部分。原來的城隍神像則送往中山大學博物館和越秀山市立博物館收藏。

1931年(民國20年)陳濟棠主政廣東時期,擬建設西南鐵橋(今珠江大橋位置處)以便交通粵西,並規劃從正西門以西開闢馬路直通鐵橋。長庚路(今人民路)至光復北路一段叫石崗街,再往西是聚龍東路(光復北路至康王直街,今康王北路)、恩龍大街(至陳家祠門口)、陳家祠馬路(陳家祠門口起至今中山八路荔灣南約)和荔灣南約馬路(荔灣南約起至南岸車站,今中山八路),其中長庚路至荔灣路今屬中山七路,原陳家祠馬路一段和荔灣南約馬路今屬中山八路。

1932年新華影畫院(1957年改建為廣州第一家身歷聲寬銀幕電影院)在惠愛中路開業。

1933年因市政經費緊缺停建,其後抗日戰爭爆發,廣州淪陷,該段新路直至抗戰勝利都未有徹底治理,因路面破爛不堪,被市民戲稱為「爛馬路」。1940年代後期,原中山公路西段(東山口楊箕)易名為中山一路,百子路、大東路、惠愛東、中、西三路和正西門以西的新路則分別被命名中山二、三、四、五、六、七路。

1950年代,中山七路西門口陳家祠高基段幾經改造及開闢擴展,後再向西拓寬至三聖社(今荔灣路南段一帶);1960年代,為配合珠江大橋通車,拓寬中山八路,直抵珠江大橋東廣場。

騎樓街

1920年代始,惠愛路(今中山四、五、六路)一帶商業繁華地段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和特色的騎樓街風貌。1990年代初,因中山路沿線建造地鐵一號線,中山四、五、六路的騎樓街被大幅清拆(中山六路只有少部分沒被清拆)。當中被拆除的老字號包括:艷芳照相館惠如樓致美齋(唯一回遷,鋪面大幅縮水)、大學鞋店、新陶芳大酒家、滄洲腊味店、妙奇香、一樂也理髮店、華北飯店、菜根香北園、東江飯店、利南樓、新華戲院、新星戲院、鶴鳴鞋店、孔旺記、雞林(食檔)、精益眼鏡店、永華家俱商場、劉富興飯店、亨得利鐘錶等。

與之交匯道路

道路順序由西往東排列,粗體字為主幹道。

公共交通

均在鄰近中山路位置設有出口。

鄰近建築(由西向東)

參考文獻

  1. ^ 倪文岩. 广州旧城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策略研究. 華南理工大學.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