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築
中國建築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由於幅員遼闊,各處的氣候、人文、地質等條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國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尤其民居形式更為豐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闌式建築、西北的窯洞建築、游牧民族的氈包建築、北方的四合院建築等等。傳統中國建築更加塑造了整個東亞的建築體系,朝鮮、越南、蒙古、琉球、日本等漢字文化圈地區均受中國傅統文化影響。
特點
相對於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來說,中國古建築是獨立的機構體系,其最大的特點有四[1]:
- 以木結構體系為主。木結構體系的優點很多:如維護結構與支撐結構相分離,抗震性能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時木結構也有很多缺點:易遭受火災,白蟻侵蝕,雨水腐蝕,相比磚石建築維持時間不長;成材的木料由於施工量的增加而緊缺;梁架體系較難實現複雜的建築空間等。不過,中國古代建築中也有少量磚石建築和金屬建築,如《史記索隱》中稱:「石室金匱,皆為國家藏書之處。」;如《水經註》中有多處記載,《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蓋太公所居也」。磚石結構多用於塔式建築。金屬建築以銅為主,著名的銅建築實例有北京頤和園寶雲閣、湖北武當山金殿和昆明太和宮金殿。
- 中國木結構體系歷來採用構架制的結構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橫樑、豎枋而構成「間」,一般建築由奇數間構成,如三、五、七、九間。開間越多,等級越高,紫禁城太和殿為十一開間,是現存最高等級的木構古建築。立面上劃分三個部分:台基、屋身、屋頂。其中官式建築屋頂體型碩大、出挑深遠是建築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屋頂的形式按照等級分為:單坡、平頂、硬山、懸山、廡殿、歇山、卷棚、攢尖、重檐、盔頂等多種制式,又以重檐廡殿為最高等級。
- 斗栱是中國木架建結構中的關鍵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懸臂樑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 特異的外部輪廓:多層台基,色彩鮮艷的曲線坡面屋頂,院落式的建築群,展現廣闊空。兩千多年前漢墓磚畫上已經有院落建築的表現,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築群——紫禁城,也採用的複雜的圍合形式。
在建築思想上,中國古建築體現了明確的禮制思想,注重等級體現:形制、色彩、規模、結構、部件等都有嚴格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築形態,但是也同時限制了建築的發展。同時,天人合一思想同樣體現在中國古建築的發展過程中,促進了建築與自然的互相協調與融合。注重建築,城市選址;建造時因地制宜,依山就勢,園林體現尤其明顯,強調風水。
古代建築,雕樑畫棟,墻壁亦往往作圖畫。戰國時期畫事頗盛;漢時宮室,亦多有畫人物故事,善惡畢背,以昭鑒戒;後世所畫則多山水[2]。
中國有很多著名的建築著作,其中城市著作有《考工記》,建築條例著作有宋代李誡《營造法式》、清代《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園林著作有《園冶》。著名的匠人有隋朝的宇文愷、宋朝李誡、明朝蒯祥、清朝樣式雷。
圖集
-
泰州明代住宅—王宅
-
王宅典型江南灰磚外牆
-
王宅墀頭浮雕
-
王宅正脊
歷史
史前
在石器時代,當時人們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石器,也有少量的骨器和木器。在舊石器時代,如山西垣曲、廣東韶關和湖北長陽都曾發現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山洞;到了新石器時代,中國已經出現了各種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並開始從事農業生產,從而出現了各種房屋和聚落。
人類並沒有把自己和自然界完全脫離開來,還時刻處在自然的威懾下,在自然中選擇棲居之所,居所有以下幾種形式:
同時,也有人工製造的居所,其中包括:
- 巢居。是樹居的發展,在樹上用一些樹枝有意識的搭建活動平台和頂蓋。
- 窩棚。
- 窯洞。
有了固定的農業生產之後,相對於狩獵和採集野果來說,人類開始有較為相對的定居場所,開始出現聚落,形成干闌式建築,這是巢居的發展,多出現於南方濕熱的氣候條件下。
中國最早的干闌遺址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村。距今約七千年。建築中廣泛的採用了榫卯結合,平面長方形。浙江湖州錢山漾,蘇州常州圩墩,雲南劍州海門口和湖北蘄春毛家嘴,都發現過干闌遺址。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干闌式小銅屋生動的體現了干闌建築的特點。
就穴居建築的發展而言,從剖面看大致的發展過程時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築——有台基的地面建築,生活,居住的平面高度由低向高逐漸升起;平面上看則是圓形——抹角方形、長方形——長方形;房間數目由單一發展為前後兩室至多室並聯。
夏、商、周
夏朝 古文獻對夏朝記載不多(《史記·夏本紀》有4/5都在講禹,夏朝四百年才佔1/4的篇幅),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被認為是夏晚期都城遺址,是中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具有城市形態的大型遺址,但其朝代歸屬尚存爭議。
商朝 商朝青銅器手工業非常發達,留下大量紀事甲骨。甲骨文中「宮」「高」「京」「宗」等文字可以看出當時建築有台基式,干欄式等不同形制。
商代城市有:
西周為中農思想為主的封建制,講究禮,宗法秩序嚴格,有《考工記》一書,當時的首都為「鎬京」,並於陝西岐山鳳雛村發現中國最古老四合院遺址。
春秋時期,各諸侯王國不滿於受限於周王朝,嘗試各種突破,出現了諸子百家的興起,學術上百家爭鳴,在城市建設上,也不再受西周法律的約束,城市規模和城市規劃形式上也有很多不同主張。
秦漢、三國時期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禮制,鞏固皇權,成為中國其後兩千餘年的主導思想。儒家「慎終追遠」的思想加強了商以來傳統的厚葬制度,使陵墓建築規模大大提高,建築水平也隨之提高。東漢建築平面、外觀日趨複雜,高台建築漸少,樓閣建築逐步增加,並開始使用大量成組斗栱。磚石結構迅速發展,各種空心磚墓、磚券、石板墓出現。漢朝成為中國建築發展的第一個高潮時期。
這一時期,隨着商業的發展,城市日趨繁榮,規模日益擴大。有咸陽、長安、洛陽、鄴城等重要城市。
宮殿建築也獲得發展
- 闕的設置。最初只有天子才有資格設置闕,成為宮闕,僭越之後,闕大量用於各種場所,不僅宮殿前設闕,城門外、寺廟前、陵墓道兩旁都設置闕,成為宮闕、城闕、廟闕、墓闕。甚至衙署和大門前都可以設置闕。
- 朝宮,秦始皇好功,在信宮西南處的上林苑建朝宮。其前殿既為阿房宮。又熔天下兵器,建十二座金人,立在宮前,「以弱天下之人」。
- 長樂宮。平面長方形,周長約一萬米、城牆厚約二十米。
- 未央宮。建於長樂宮修復後不久,平面長方形,四面辟門。南面偏東的端門為正門。修建時,高祖正在各地征戰,見其如此壯麗,責問蕭何,「是何治宮室過度也?」蕭何回答道「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
- 建章宮。建於西漢中期,漢上林苑中,最大的一處離宮。分為東西兩區,東區為宮殿,西區為園林。
在園林方面,以皇家宮苑為主,主要成於秦始皇和漢武帝,東漢洛陽也有修建。有上林苑。
這一時期的住宅,規模較小的住宅,平面為方形或長方形。房屋構造除少數用承重牆結構外,大多數採用木結構體系。廣州和四川出土過一些干闌式建築明器,一般是上下兩層,下層開敞,樓上住人,有的是倉庫,以適應南方濕熱的天氣。
稍大規模住宅,採用院落形式,或曲、或方。有部分二層,三層閣樓。
貴族大型宅第,外有正門,屋頂中央高,側邊低,旁設小門,便於進出。院內的前堂為主要建築,有部分貴族富豪修建花園住宅,園內重閣迴廊,構石為山,引水為池。
在陵墓方面,春秋戰國時,墓上植樹,而不覆土累墳,秦漢陵墓普遍封土。陝西臨潼驪山的秦始皇陵,是秦漢陵墓中,規模最大的,由三層方形夯土台累疊而成。下層東西寬345米,南北長350米,每層台壁都向內斜收;自底至頂,三層共高43米。陵的周圍有內外兩層牆垣。陵園東垣外,為規模龐大的兵馬俑。
兩晉、南北朝時期
這段時期,戰亂頻繁,民不聊生,大部分漢代建築毀於戰火,沒能保留下來。由於三國時期吳的興起,東南地區得以接收北方先進文化的傳播,對東南地區建築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琉璃瓦開始使用,磚瓦大量普及,質量日益提高。斗栱的發展。卷草紋、須彌座。
佛教建築和道教建築的興起。自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後,至兩晉時期,民不聊生,佛教得以蓬勃發展,直至近代,佛教在建築、繪畫、雕塑、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現雲崗石窟。
園林的發展。對現實的失望,使得很多士人寄情於山水之間,園林承載越來越多的文化價值,玄學思想和山水文學也為園林的發展注入新的契機。
佛教傳入中國後,很快被中國文化所改造,在發展過程中,雖然佛經不斷的被介紹、傳播,但是佛教的發展卻有很強的中國特色。佛建建築也是如此,早期佛塔佛塔在形制上多模仿印度,但是逐漸與中國建築形式融合,出現很多中國佛建建築特有的構建及建構形式。
- 最早的佛寺:洛陽白馬寺,是原來接待賓客的官署鴻臚寺改建而成。後很多有錢人家舍宅為寺。
- 河南洛陽永寧寺
- 塔源自印度窣堵坡(梵語:Stupa)。早期的佛塔是在中國式閣樓上,加以模仿微縮形式的窣堵坡和相輪而成。
- 佛教石窟也由印度傳入。在山崖陡壁上雕刻出來的洞窟性的佛教建築,是這一時期佛教建築的一個重要類型。
由多戰亂,漢代奢華的陵寢多被偷盜一空,將陵寢隱藏起來,也屬無奈之舉。墓室大多延續漢代制度。也有部分用磚石仿砌墓結構構件的做法。還有墓表、石柱。
魏晉南北朝逐漸形成了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兵力發展的格局。士人歸隱之心迫切,「隱居而求其志」。園林規模漸小,內容豐富,體察山水於細微之處——以小觀大。
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是中國木構建築成熟的時期,現有少量當時建築遺存,為不可多得的文物。
城市
首都唐長安城,東都隋唐洛陽城是當時世界大都市,有大型的宮殿,官署和寺廟,以及重要的國際貿易的市場。
宮殿
建築
- 江西宜豐縣魯班坊 (673年)[3]
-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 山西五台山南禪寺大殿
- 山西平順縣天台庵大殿 (五代?)
- 山西芮城縣廣仁王廟
- 河北正定縣開元寺鐘樓及須彌塔
- 廣東廣州市光孝寺大門
- 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
- 西安興教寺玄奘塔
- 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 西安薦福寺小雁塔
陵墓
建築技術
宋、遼、西夏、金時期
宋朝建築,泛指在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的宋朝時期,於北宋及南宋境內的建築,一如以往的朝代,繼承著前朝的建築傳統。
宋朝在經濟、手工業和科學技術方面都有發展,使得宋代的建築師、木匠、技工、工程師、斗栱體系、建築構造與造型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築方式也日漸趨向系統化與模組化,建築物慢慢出現了自由多變的組合,並且綻放出成熟的風格並且擁有更專業的外型。為了增強室內的空間與採光度,採用了減柱法和移柱法,樑柱上的斗拱鋪作層數增多,更出現了不規整形的樑柱鋪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樑柱鋪排的工整模式。[4]
雖然宋朝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建築物,但傑出的建築都是佛塔、石橋、木橋、園林、皇陵與宮殿。由於注重意境的園林設計特意追求把自然美與人工美融為一體的意境,所以這一時期的建築,一改唐代雄渾的特點,變得纖巧秀麗,柔弱纖秀,曲線柔和,注重裝飾,華麗而繁細。[5][6]建築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翹之勢,不像唐代渾厚的風格,給人一種輕柔的感覺。油漆的大量使用,顏色十分突出。在窗櫺,樑柱與石座的雕刻與彩繪的變化十分豐富,[7]柱子造型更是變化多端。[4][8][9]
雖然數千年來,建築智慧依靠口耳相傳,子承父業相傳下來,關於建築的文獻亦早已存在,而且在已經出版的水墨畫中所描繪的建築物讓歷史學家更能了解宋朝建築的配搭,但是宋朝的建築文獻-《營造法式》對施工和度量的描述非常深入,比以前的文獻更有組織,讓以後的朝代建築有了可靠的依據。另一方面,朝廷設立了專門負責建築營造及相關的官職與機構-將作監來掌管宮室建築,讓建築智慧有系統地流傳下來。[10]
宋代出現了著名建築著作《營造法式》,著名建築有
金代建築
女真人居無室廬,負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夏出 ,隨水草冬入處。即所謂「地窨子」的半穴居。《後漢書·東夷列傳》亦云肅慎人:「處於山林之間,土氣極寒,嘗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可知其傳統有別於遊牧民族。
元代建築
- 元大都(元朝都城)。
- 河北正定縣陽和塔。
- 河北曲陽縣北嶽廟德寧殿。
- 河北定興縣慈雲閣。
- 山西趙城廣勝寺明應王殿。
- 浙江武義縣延福寺大殿
- 河南登封縣觀星台
- 河南安陽白塔
- 河北邢臺縣弘慈博化大士塔
- 北京阜成門妙應寺白塔
- 居庸關
- 福建漳州龍文區江東橋
明代建築
- 萬里長城
- 紫禁城
- 北京天壇。
- 北京社稷壇。
- 北京太廟。
- 北京智化寺。
- 北京法海寺大殿
- 北京大慧寺大殿
- 北京寶禪寺大殿
- 北京歷代帝王廟。
- 北京昌平縣明十三陵。
- 北京先農壇。
- 北京故宮社稷壇享殿
- 北京昌平縣長陵棱恩殿
- 北京護國寺
- 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
- 北京慈壽寺塔
- 南京城牆
- 南京朝天宮
- 西安鐘樓、鼓樓、東城樓、北箭樓
- 山東曲阜孔廟、孔府
- 山東聊城光岳樓
- 湖北武當山道觀
- 河北景縣開福寺大雄寶殿
- 河北昌平縣長陵石牌摟
- 山西大同城樓、大同鐘樓
- 山西趙城縣飛虹塔
- 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塔
- 山西榆次清虛閣
- 山西太原永祚寺大雄寶殿
- 四川蓬溪縣鷲峰寺大雄寶殿
- 四川梓潼縣七曲山大廟天尊殿
傳統建築語彙
臺基
臺基出現的很早,從殷墟考古遺址的宮殿夯土高台來看,中國傳統建築已有建築臺基概念,增加建築物尊貴感。到六朝時,佛教傳入,臺基形式開始變化,須彌座成為富視覺裝飾意味的臺基。
柱礎
柱礎位於柱與地面接觸位置,功能在於防水,防止腳踢,方便木柱抽換等。造型多樣。
鋪面
鋪面是指在覆蓋在主支承體表面的材料,它具有保護主支承體和表面裝飾作用。鋪面可分為室內鋪面與室外鋪面。
欄杆
又稱欄檻或鈎欄。材料分木與石兩種。
屋身
屋身位於臺基與屋頂之間,構造分為承重牆構造,樑柱構造與混和建造。
斗栱
是中國古代建築獨特的構件。方形木塊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長木叫昂,總稱斗拱。一般置於柱頭和額訪(又稱闌頭,俗稱看訪,位於兩檐柱之間,用於承托斗拱)、屋面之間,用來支撐荷載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裝飾作用。由斗形木塊、弓形短木、斜置長木組 成,縱橫交錯層疊,逐層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屋頂
中國系建築的屋頂外型多樣,體積龐大,也可以顯示屋主的身份地位。傳統建築之屋頂材料,由內而外依序由三部分組成,由內而外依序為基層,結合層與面層,並加上屋脊裝飾等。
門與窗
特有中國特色的窗花應用於門窗,除方窗外尚有八角窗、圓窗或方中圓等形式。
隔斷
隔斷作為空間界定與分隔者,材料分磚造,石造,木造及土墼造等。區分方式為完全隔斷,與部分隔斷作界定之用。
天花與藻井
裝飾
參考文獻
引用
- ^ 梁思成 《中國建築史·緒論》 ISBN 7530641689
- ^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 (建築及工藝之進步篇)
- ^ 存档副本. [2020-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 ^ 4.0 4.1 各朝代建筑与颜色. 中華文化網. [2008-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22) (中文(中國大陸)).
- ^ China ABC----第七章:中國建築:宋代建築. 國際在線. [2008-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1).
- ^ 中國建築藝術. 中國建築網. [2008-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13) (中文(臺灣)).
- ^ 王鳳俠. 浅议宋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当代教育意义. 2006-04-11 [2008-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22) (中文(中國大陸)).
- ^ 华夏建筑演进造极于宋. 大河網-大河報. 2008年2月19日 [2008-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4) (中文(中國大陸)).
- ^ 太原宋金木结构建筑特点. 山西文物網. 2007-10-16 [2008-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4) (中文(中國大陸)).
- ^ 李誡. 中國建築網. [2008-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14) (中文(臺灣)).
來源
- 書籍
- 梁思成:《中國建築史》. ISBN 7530641689.
- 《梁思成全集》 卷6、7.
- Liang Ssu Ch』eng: Chinese Architecture: A Pictorial History, Edited by Wilma Fairbank. ISBN 048643999S.
- 《林徽因建築文萃》. ISBN 7542623389.
- 郭華瑜:《明代官式建築大木作》. ISBN 756410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