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導彈工程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導彈工程系創建於1958年的哈爾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內, 簡稱為哈軍工。該系是中國首個有關導彈火箭專業領域的教學和研究機構, 也是第一支導彈部隊。它的建立和發展,一直處於極端保密的狀態, 不為外界所知。導彈工程系的成立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的建立和發展, 奠定了基礎 [1]

歷史

1953年1月30日,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批准成立中共軍事工程學院委員會。1953年2月21日,中央軍委命令:軍事工程學院隸屬中央軍委各總部直接領導。軍事工程學院起初有6個部,下設5個系,22個專科,24個本科生專業。5個系分別是:一系空軍工程系、二系炮兵工程系、三系海軍工程系,四系裝甲兵工程系、五系工兵工程系。1953年9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成立暨第一期開學典禮大會在哈爾濱舉行。

1957年9月10日,中央軍委批示在空軍工程系成立導彈專業, 同時也將原子專業納入這個新專業, 成為空軍工程系七科。同年12月, 該專業正式建立。最初有三位蘇聯專家參加了籌建工作。院長陳賡委派戴其萼等開始組建導彈工程系。1958年10月30日,該系正式建立,着陸軍服裝。 該系一直是軍事工程學院最重要, 保密性最強的單位。但同其它系一樣,設為軍級建制。包括毛澤東林彪周恩來等多數中共開國人物的子女,或養子(女)都曾在哈軍工學習, 而大部分人集中在保密等級最高的導彈工程系。例如被稱為「哈軍工第一學員」的毛遠新進入哈軍工讀書後,毛澤東為他取名「李實」, 並以此名在學校內註冊,初期僅有學院高層和部分管理人員知道他的真實身份。該系畢業的許多學員後來成為各軍兵種的領軍人物或國家領導人, 如前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

沿革

1958年12月, 軍事工程學院正式舉行導彈工程系成立大會, 以後又改為火箭工程系。這是中國第一個導彈工程系,下設政治處, 教務處和行政處,有彈體發動機、自動控制、無線電遙控遙測、飛行力學和射擊原理、特種武器等5個專業,後來擴展到八個教研室。幾乎同期建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即導彈研究院院長錢學森再次來到哈軍工,就導彈工程系成立後同他所在研究院的合作問題與學院領導交換意見。兩所院系的研究人員常互相調配,而後來該系畢業的許多學員也分配到了導彈研究院[2]

陳賡派人搶建了存放中國最早教學導彈的1059型庫房。1958年年底,從原蘇聯引進的第一枚彈道導彈經鐵路,再經公路秘密押運進了哈軍工院內,保證了導彈工程系的教學工作順利開展。1959年2月15日,七系即導彈工程系正式公開辦公, 對外稱為「電機系」。1959年12月23日, 周恩來視察導彈工程系, 並參觀了蘇制P-2導彈。

1960年7月16日, 蘇聯政府通知撤回全部專家。但按照他們的圖紙,並由他們幫助建立的1059型地對地國產導彈已基本製造成功。同年9月10日, 用國產燃料成功的發射了一枚蘇制P-2導彈。又在10月17日, 於北京進行了國產1059型地對地導彈液體發動機的地面試車。後來在進入發射階段測試時, 該仿製導彈被命名為東風-1短程彈道導彈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 導彈工程系停止招生,但該系共培養了3228名畢業學員。哈軍工是文革以前,中共高幹子女最集中的學府。有超過400多名中央,省,部,及軍區級幹部的子女,先後在哈軍工求學,包括朱德的孫子朱和與朱春元, 林彪的女兒林曉霖(黎明), 鄧小平的妹妹鄧先群, 董必武的兒子董良羽和彭真的兒子宋伯奇(傅平)等。他(她)們當中的大部分被安排到了導彈工程系。在文革中, 他們很多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如毛澤東的侄子毛遠新。

1966年,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成立, 即為現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導彈工程系畢業的許多學員成為這個新兵種的骨幹力量。

1966年4月1日,導彈工程系隨哈軍工集體轉業, 參加文化大革命, 學校易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隨着中蘇邊境衝突的升級, 導彈工程繫緊急疏散,並作為主體部分隨學院遷至長沙, 成為長沙工學院, 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的一部分。

著名校友

畫廊

參考文獻

  1. ^ 谁组织了中国导弹事业的第一批骨干力量. 人民政協報. [2017年7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5月9日) (中文(中國大陸)). 
  2. ^ 《辉煌历史——纪念中国第一个导弹工程系成立60周年》. 天涯網. [2019年5月1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11月5日) (中文(中國大陸)). 

延伸閱讀

  • 滕敘兗,哈軍工傳,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年
  • 高小林,導彈工程系,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