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共中央前方委員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共中央前方委員會(簡稱中央前委),是解放戰爭胡宗南國軍攻佔延安後,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轉戰陝北中共中央工作機關。[1]

歷史

1947年3月13日拂曉,胡宗南部34個旅25萬人發動對陝北的重點進攻,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動撤出延安。3月25日,西野主力5個旅乾淨利落圍殲了進至青化砭的整編第31旅,即青化砭戰役。此戰促使毛澤東下決心率領精幹中央機關在陝北轉戰堅持。當晚,由任弼時起草,劉、朱、周、任聯名致電在任家山的毛澤東,判斷:敵似決心繼續「掃蕩」陝甘寧及晉西北,南面敵大部集中,以延安為樞紐,向東向北行動時正面恐難找到殲滅的機會,因而「要準備敵人進到永坪、延川甚至瓦窯堡、綏德」,「我們可能月底或下月初即須東進」。接任弼時電報後,毛澤東當夜由任家山趕到王家坪,力排眾議,提出:「我不能走,中央最好也不走」。經過3月26日一天的商議,終於定下了決心。3月27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告知「中央決定在陝北不走」。同日,毛澤東亦致電賀龍、李井泉,對任弼時25日電的觀點作了修正,認為「目前主要敵人是胡宗南,只要打破此敵即可改變局面,而打破此敵是可能的」,用以支持其觀點的即是青化砭之戰的完勝。同時,亦告知賀、李:「中央率數百人在陝北不動,這裏人民、地勢均好,甚為安全」。3月28日夜,毛、劉、朱、任等率中央機關轉移至綏德以南石咀驛附近的棗林則溝村,周恩來則赴晉西北負責佈置中央直屬人員轉移的具體事務。3月29日至30日,在陝北清澗縣棗林則溝由劉少奇主持召開了中央會議,討論中央機關的行動。[2]會議決定: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黨中央機關及解放軍總部繼續留在陝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工作,「中央好比一塊招引綠頭蒼蠅的肉,放到哪裏,都會引來許多蒼蠅來叮,可以把人家搞亂。陝北群眾條件好、地形好,我們熟悉,可以在這裏搞一個戰略上的作戰方向,牽制敵人的力量」,並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4月11日組成中央後委後,改稱中央前敵委員會,簡稱中央前委)。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簡稱中央工委),「去臨縣與董必武、葉劍英會合」[3] ;已到晉西北的中央和軍委機關,「照前議一部去太行,一部就地疏散」。4月2日,劉少奇、朱德過河到臨縣,向賀龍、董必武和葉劍英、楊尚昆傳達了棗林則溝會議精神。4月9日毛、催請周恩來儘快回陝北的電報中:「河東事由處理」。隨後中央又決定葉劍英、楊尚昆在晉西北地區(後組成中央後方委員會,簡稱中央後委),負責中央機關的後方工作。

在陝北轉戰的中央前委,編為中央支隊(代號「崑崙縱隊」,又稱為三支隊,後改稱九支隊、「亞洲部」等),共約400人。毛澤東化名李德勝、周恩來化名胡必成。

  • 司令員史林即任弼時
  • 政委鄭位即陸定一
  • 參謀長葉子龍
    • 副參謀長汪東興
  • 政治部主任廖志高
  • 第一大隊:軍委作戰部一局的大部人員組成。局長童陸生。包括作戰、機要、行政和警衛幾個部分,由汪東興負責。
  • 第二大隊:由中央社會部、軍委二局部分人員組成。負責作戰情報工作。,由胡備文負責
  • 第三大隊:由軍委三局部分人員組成,負責無線電通信。大隊長黎東漢(後因病改為崔倫接任),副大隊長黃冠群。下設四個電台(隊),分別負責東北、華北與華中、西北與晉冀魯豫、中央後委的通信。
    • 一台台長周建忠,報務主任解超
    • 二台台長孟令儀,報務主任
    • 三台台長高洪彥,報務主任李東祥
    • 四台台長胡佳,報務主任於回香
  • 第四大隊:由新華社一部分人員組成,負責新聞工作。由范長江負責。
  • 中央警衛團,轄3個步兵連和1個騎兵連,約400人。中央警衛團團長劉輝山、政委張廷楨率部負責警衛。

中央支隊的供給保障、無線電通信中繼均由山西省臨縣三交鎮雙塔村的中央後委負責。中央後委交通科負責到陝北中央前委的地面交通工作;在崞縣設交通站對口晉察冀,在河西設交通站對口西北野戰軍;轉運晉察冀提供的國統區報刊、各種物資到陝北,護送各解放區到陝北人員,統一辦理介紹信和路條。河東給中央前委提供每期兩份白報紙印刷的《晉綏日報》。設在中央後衛的中央外事組根據國內外新聞廣播編輯的《新聞材料》和《參考資料》,均為八開四版雙面油印,給中央前委參閱。

1947年6月,毛澤東致電葉劍英從太行、五台徵集新兵補充中央警衛團。中社部派人到太行、五台組織新兵徵集與逐人政審,組成1300人新兵團,聶榮臻為該團調入美式衝鋒鎗500支、機槍18挺。先調歸西北野戰軍參加實戰鍛煉。再從中挑出600人編為4個警衛連,保衛轉戰陝北的中央支隊。

1947年7月21日至23日中央「小河會議」後,西北野戰部隊已經有6萬人,陝甘寧邊區黨政軍機關、部隊、學校及游擊隊(其中一些轉移到了河東)約2萬人,不算河東的中央後委與晉綏脫產人員,僅這8萬餘人每月需糧1.6萬石。1947年8、9、10月,西北野戰軍的軍糧頻頻告急。中央後委全力從相鄰的戰略區籌糧。9月,從晉察冀緊急調運糧食10萬石,從晉中、晉西南調糧3萬石。晉西北動員百萬人次運糧過黃河。1947年秋,太行(即晉冀魯豫)、五台(即晉察冀)調運給中直棉被4000床、棉衣3000套,自製棉衣1000套,其中優先供給保障在陝北轉戰的中央支隊棉衣、棉鞋、棉帽800套及制棉被的土布棉花。1947年9月17日,楊尚昆致電在邯鄲主持統一華北財經工作的董必武,稱因人員增加及河西800人在胡宗南部進攻中輕裝及行動被服損失,需要由晉察冀撥棉被1000床(或材料)和600-800件大衣成品。

1948年3月23日下午毛澤東在吳堡縣川口村南苑則塔渡過黃河,離開了居住13年的陝北,在臨縣磧口鎮高家塔村渡口登岸,夜宿磧口鎮湫水對岸坡上的寨則山村「陳懋勇宅院」,3月24日下午徒步40華里到後委駐地雙塔村,途經晉綏工業部駐地的林家坪村時拜祭了「西北軍工烈士塔」。3月25日,在雙塔村召開了中央前委、中央後委機關全體人員和臨縣縣委、三交區委幹部參加的大會,周恩來副主席做了(去晉察冀的河北平山縣)行軍動員,毛澤東也講了話。3月26日10時,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各乘一輛吉普車,電台和警衛人員乘坐卡車,離開雙塔村,經白文康寧,赴晉綏分局駐地興縣蔡家崖。3月底,楊尚昆率領中央後委最後一批人員及中央前委的其他人員離開三交鎮。1948年5月到河北平山縣與中央工委會合。1948年5月23日,中央書記處辦公廳發出《關於撤銷中央工委和中央後委、調整中央及軍委各部門負責人的通知》。

紀念

臨縣磧口鎮高家塔村建有「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碑」。

參考文獻

  1. ^ 車瑞金:《中央後委在臨縣》,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第一版,ISBN 978-7203098751
  2. ^ 《枣林则沟会议旧址》简介,清涧县人民政府网. [2020-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7). 
  3. ^ 閻書欽:「論劉少奇在中共中央工委時期的歷史功績」,《中共黨史研究》199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