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 (中華民國)
上海大學於1922年由國共合作創辦。名義上為中國國民黨黨立學校,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主掌的且以中共黨員為骨幹的第一所用以培養革命分子的教育機構。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白崇禧關閉了該校。1930年代中期,追認為國立大學。[1]上大前後共存在4年多時間,期間校址曾多次搬遷。
歷史沿革
1921年底,中共創辦了第一所學校,即平民女校,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培養搞婦女工作的幹部,校長是黨中央宣傳部長李達。在取得成功經驗後,為加速培養更多的幹部,中共總書記陳獨秀決定創辦一所高等學校,他曾與李大釗等人多次醞釀籌劃。1922年,王理堂假陳獨秀等人之名,以提倡新文化為號召,在上海閘北青島路青雲坊(今青雲路298號附近)[2],創辦東南高等師範專科學校。五四運動後,參與的中學生多數離開了家鄉到上海求學。10月,學生們組織學生會掀起罷課風潮,要求自己掌管學校。校方和學生爭執10個月之後,于右任等人經決定接受師生們的要求,將東南高等師範改建為上海大學。民國日報主編葉楚傖和邵力子認為這是擴大學生參與革命的機會,於是勸說于右任仍擔任校長,並向廣東政府請求撥款。
1922年10月23日,學校由東南高等專科師範學校改組,邀請于右任出任校長。上海大學沒有校園,校舍為老式石庫門2層樓房10餘間,弄堂門即校門,人稱「弄堂大學」。像其他缺乏經費來源的私立學校一樣,上海大學向學生徵收名目繁多的各項費用,以維持學校的運轉。
1923年8月,學校評議會決定「聘請有名人物充當教授」[1]。經李大釗推薦,剛從北京大學文學院畢業的中國共產黨上海勞工部骨幹鄧中夏成了上海大學的教師,並任命瞿秋白為上海大學社會學系的教師。其他進入上海大學各院系的著名馬克思主義者還包括蔡和森、惲代英、張太雷、彭述之、李季、李達、高爾松和高爾柏。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每月補助上大1000銀元為辦學經費。2月,學生從160人增加到400人,學校遷至租界西摩路132號(今陝西北路342弄)及對面299弄時恩里4~12號民房繼續辦學,並增設平民學校和青雲學校。
1925年,5月30日學生何秉彝在老閘巡捕房門口被槍殺,上海大學成為五卅運動的先鋒。6月4日,上海大學在閘北青雲路的房舍和財產被英國軍隊佔領。7月,遷回閘北中興路,設臨時辦事處繼續招生,後租閘北青雲路師壽坊(今青雲路167弄位置)15幢民房為校舍,於9月10日開學上課。弄堂口掛有于右任所書「上海大學臨時校舍」的牌子。9月7日,廣州國民政府第十五次會議議決,補助上大校舍建築經費2萬銀元。暑假,學生們自己組織了募集資金小組。代理校長邵力子和高語罕、侯紹裘協調三個各自獨立的募款委員會為新校舍籌款。
1926年9月7日,上海10萬人參加「九七」國恥紀念大會,追悼各地死難烈士,上大許多學生參加並組織領導。擔任全國學總委員的李碩勛主持大會,林鈞主祭。上大師生周水平、劉華、賀威聖先後被軍閥政府殺害。 1927年2月,上海工人在中共指揮下發動第二次武裝暴動,2月19日工人罷工後,學生罷課支援。[3]2月23日,直系軍閥當局搜查上海大學,留校學生50餘人被捕。年3月,上海工人在中共指揮下發動第三次武裝暴動,上海大學的學生糾察隊直接參加了閘北區的暴動,攻下警察署。[3]
1927年4月1日,通過募捐和借款的辦法,新校舍在江灣鎮西端奎照路落成,新學期開學。 5月2日,國民黨軍警藉口搜查軍械,闖入上大逮捕學生。5月3日,蔣中正指令淞滬警備司令楊虎和陳群查封上海大學。上大被國民政府軍警單位取締封閉而終止。學生們被帶到了設於松林橋的淞滬衛戍司令部草草受審,許多人被處死。部分師生轉入國立武昌中山大學。並把上海大學的新校址改成了國立勞動大學。校舍於一二八事件時被毀。
機構設置
一會
校最高會議,即評議會。1923年12月改為行政委員會,于右任為當然評議員,評議員有邵力子、葉楚倫、鄧中夏、瞿秋白等10人。行政委員會委員長于右任,當然委員邵力子、韓覺民,主席陳望道。
三長
四系
著名校友
教師
- 很多國共兩黨領袖、著名學者和社會精英曾在該校任教:蔡和森、張太雷、李漢俊、惲代英、沈雁冰、鄭超麟、任弼時、安體誠、李季、蔣光慈、侯紹裘、楊賢江、蕭楚女、田漢、蕭朴生、鄭振鐸、高語罕、張秋人、胡樸安、周建人、俞平伯、趙景深、朱光潛、朱自清、劉大白、周越然、豐子愷、黃葆鉞、章太炎、胡適、郭沫若、吳玉章、施存統、謝六逸、徐蔚南、李仲干、何世楨、虞鴻勛、馮子恭、陳抱一、陳驤、陳曉江、傅彥長、葉聖陶、曹聚仁、沈澤民。
- 孫中山、李大釗、廖仲愷、汪精衛、劉仁靜、胡漢民、戴季陶等曾來校演講
學生
- 李碩勛,1924年入校,李鵬的父親,革命烈士。1925年夏,被推選為上海大學學生代表參加上海「五卅」反帝運動的統一指揮機構——上海工商學聯合會。
- 趙君陶,李碩勛的妻子。
- 關向應,共青團委總書記。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
- 安若定,江蘇無錫人,於上海大學就讀期間發起進步學生組織孤星社。九一八事變後創辦鑄魂學社。1945年建立中國少年勞動黨並任黨主席。
- 楊尚昆,曾任國家主席。
- 許乃昌,彰化人,1923年9月進入上海大學社會系。
- 邱清泉,浙江永嘉人,上海大學社會系。國軍將領,在崑崙關戰役大敗日軍,死於淮海戰役。
- 翁澤生,台北人,1925年3月入校。
- 張煥珪,筆名沐真
- 丁玲、張治中、王稼祥、顧作霖、秦邦憲、康生、陳伯達、饒漱石、陽翰笙、戴望舒、施蟄存、龍康莊、薛卓漢、王逸常、徐夢秋、劉華、張景曾、歐陽繼修、匡亞明、王劍虹、楊之華、何挺穎、袁牧之、孟超、張琴秋、羅石冰、戴杜衡。
- 王新衡、韓步先、李士群等人逐步走向革命的反面;而康生、陳伯達、饒漱石等人雖在革命隊伍中身居要職,最終卻成了反面教員。
- 謝雪紅,台灣共產黨創黨人之一
- 蔡孝乾,八路軍政治部敵工部長,臺灣省工作委員會負責人,中華民國保密局少將副局長。
辦學影響
瞿秋白主持創辦的社會學系當時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首創。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鄧中夏的《中國勞動問題》、肖楚女的《中國農民問題》、施存統的《社會思想史》、安體誠的《現代經濟學》、瞿秋白的《社會科學概論》、蔡和森的《社會發展史》等,都是在講稿的基礎上由上海書店和民智書店發行的。
上大成立時,正值孫中山於廣州蒙難脫險,留駐上海,籌劃改組國民黨,培養革命人才,對上大甚為關注。他希望上大辦成「以貫徹吾黨之主張,而盡言論之職責」的革命學校。上大集中眾多共產黨員,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在上海一個重要活動據點。中共和青年團組織活動中心內容是發動師生參加反帝、反軍閥的國民革命運動。為此,上大被人稱之為「著名的黨化學校」。四·一二事件發生後,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稱「上海大學是赤色大本營」[4]。
上大師生參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原上大學生時任中共閘北部委書記兼軍委書記郭伯和,任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閘北總指揮。顧作霖任楊樹浦和滬東區指揮,林鈞任南市分指揮,劉榮簡、趙希仁、沈仲宇等各區團部委書記協助指揮。上大師生參加閘北、南市、滬東、滬西四個地區起義戰鬥,後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勝利。
上大因其歷史功績和地位,被稱為「五四運動有北大,大革命時期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武有黃埔,文有上大」而躋名當時的中國。培育出許多重要的中共、國民黨,乃至日後台灣共產黨的幹部。上大學生謝雪紅、林木順等人於1928年4月15日在上海成立了台灣共產黨。
遺址
1980年,陝西北路299弄時恩里4~12號(今陝西北路南陽路口附近)上海大學舊址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5][6]。但在1995年,因土地批租,原建築已被拆除,僅存一塊舊址銘牌。
參考文獻
- ^ 1.0 1.1 上大校史. 上海大學.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9).
- ^ 闸北区志->第二编街道·乡->第五章青云路街道->第一节 街境变迁.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6).
- ^ 3.0 3.1 第二節 反對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權統治的青年運動.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9年4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1日).
- ^ 吳基民. 紅色學府上海大學的澎湃往事. 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2018-07-04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3).
- ^ 盧瑩輝主編;吳雲溥,曹憲鏞,徐同甫,林路副主編. 新编上海大观.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3-03: 547–551. ISBN 7-80515-697-2.
- ^ 國家文物局主編. 中国文物地图集 上海分册. 北京:中華地圖學社. 2017-01: 136–140. ISBN 978-7-80031-6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