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志
淳熙三山志 | |
---|---|
作者 | 梁克家 |
類型 | 地方志 |
語言 | 文言文 |
主題 | 地方歷史 |
發行資訊 | |
出版時間 | 宋代 |
《三山志》,又稱《淳熙三山志》,明代之前也有稱為《長樂志》,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年—1189年)福州的地方志,一共42卷,作者為梁克家,參與編寫者還包括陳傅良。也有人認為陳傅良才是主要作者。另外有朱媲孫等人增補。它記述了福州的歷史掌故和社會狀況,是現存最古老的福州地方志,也是福建省現存最古老的地方志,在清代被編入《四庫全書》,為研究福州古代史的重要文獻資料。
寫作緣起
《三山志》的作者是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狀元、福建泉州府晉江縣的梁克家。宋孝宗淳熙年間,身居右丞相兼樞密使高位的梁克家在政治上失意,辭去右丞相職務赴福建建寧府任知府,淳熙六年(1179年)又改知福州。在福州期間,他深感福州的古志書散逸無存,而當時的志書內容單薄,無法令人滿意,於是就邀請上福州的其他文人共同編纂地方志。梁克家廣泛搜集了大量文獻資料,終於在淳熙九年(1182年)完成了《三山志》一書,其序言寫於淳熙九年五月八日丁丑。時任福州通判的永嘉人陳傅良也參與了該書的編寫,甚至有學者認為陳傅良才是三山志的主要作者。[1][2][3]
內容
《三山志》得名於福州的別稱「三山」,因為福州在唐代天寶年間曾名長樂郡,因而在明代之前該書也被稱作《長樂志》。[4]《三山志》原有四十卷,分為九門,分別是地理(6卷)、公廨(3卷)、版籍(7卷)、田賦(1卷)、兵防(2卷)、秩官(6卷)、人物(7卷)、寺觀(6卷)、土俗(4卷),在門之下還分為一百一十五項子目,其內容所覆蓋的地域包括當時福州府所管轄的閩縣、侯官縣、懷安縣、長樂縣、福清縣、永福縣、閩清縣、古田縣、長溪縣、寧德縣、羅源縣、連江縣一共十二縣,涵蓋了自然、社會、人文等諸多方面,文筆優雅,內容豐富,在宋元的地方志中算是比較龐大的。後來在淳祐年間,又有朱媲孫等人將進士題名續補編入第四十一、四十二卷。卷二十二里包含了直至嘉定十五年的郡守名字,這些也是後世增補的。[4]《三山志》中所記載五代閩國的軼事很多都是梁克家所挖掘的舊史沒有記載的內容。[2]
版本
《三山志》的南宋原版已經流失,近世的版本來自於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的《三山志》刻本和明清時期私人的手抄本,流傳於福建和江浙一帶,崇禎十一年刻本存世只有三部,分別在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福州市文管會和台灣,手抄本則有兩淮鹽商馬裕家藏本、福建省圖書館藏清抱山堂抄本、北京圖書館藏清乾隆間張德隆抄本等。[5][3]
影響和評價
《三山志》內容廣博、體例周備、行文優雅,而且立場客觀、不像其他地方志那樣一味炫耀名人和名勝,頗受後世好評。它在清代被收編入《四庫全書》,並獲得「其志主於紀錄掌故,而不在誇耀鄉賢、侈陳名勝,固亦核實之道,自成志乘之一體,未可以常例繩也。」的評價,被認為在結構體例上要比後世如何喬遠的《閩書》之類的志書要優秀許多。現今仍然是研究福州古代史的重要文獻資料。[4][6][7]但由於宋代地方志編纂尚未完善,《三山志》也同其他宋代地方志一樣在體例、取材、內容等方面存在着問題,有的學者認為其內容體例等都不夠詳細準確。[3][5]也有批評指其中四卷的人物門僅僅收錄了科名,顯得不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