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三原城隍廟

座標34°37′14″N 108°55′37″E / 34.62056°N 108.92694°E / 34.62056; 108.9269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4°37′14″N 108°55′37″E / 34.62056°N 108.92694°E / 34.62056; 108.92694

三原城隍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陝西省三原縣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第五批第413項
認定時間2001年6月25日

三原城隍廟位於中國陝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城關街道東渠岸街中段,是陝西省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廟,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同時也是三原縣博物館所在地,是國家三級博物館AAA級旅遊景區

三原城隍廟始建於洪武八年(1375年),後多次維修擴建。建築群坐北朝南,佔地13390平方米,宮廷式建築風格。其中軸線縱貫分佈有三道門、四重牌坊、五座樓閣、六個院落,以明代建築為主。主體建築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1]

建築群

現存建築群由南向北依次為照壁、木牌坊、山門、東西廊房、木牌坊、東西廊房、石牌坊、戲樓、東西廡、鐘樓鼓樓、木牌坊、東西陪殿、月台、大殿、明禋亭和寢宮,以及寢宮東側的財神殿,西側的慈航殿已不存,西陪殿西側則有西華殿。

牌坊

城隍廟有四重牌坊。照壁與山門之間為一座四柱三間三樓木牌坊,上書「威靈昭應祠」。東西廊房之間四柱三間三樓木牌坊上書「陟降在茲」,四柱三間三樓仿木構石牌坊上書「明靈保障」和「監觀」。中院木牌坊位於大殿月台之前,是襯托大殿的輔助建築之一,上書「明靈奠佑」,始建於明萬曆十五年(1588年),咸豐三年(1853年)重修。坊高13米,長13.1米,寬4.7米,三樓歇山頂,由四根通柱承托以八根側柱組成三角支架體。斗拱結構層疊,有條不紊,昂頭雕刻58個童子,額方掛落花板等結構件上雕刻有八仙過海等故事圖案。

戲樓

戲樓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九脊歇山頂,以前重檐後單檐而著名。樓高13米,長15.9米,寬17米。額方、雀替及掛落等構件上有木雕「鳴鳳朝陽」和「龍吟虎嘯」等圖案。戲樓兩側的東西廡分別為唐代出土文物展廳和于右任書法真跡展廳。

鐘樓與鼓樓

鐘樓於鼓樓均始建於明洪武八年,兩樓為對稱建築,高17.5米,方形三重檐十字歇山頂,頂有3米高「高明」,十二根明柱承載樓體。鐘樓第二層正中懸「敕封八卦感應神鍾」,鍾高3米,重萬餘斤。鼓樓第二層正中懸「敕封太極奠佑神鼓」。鼓面直徑1.5米。

大殿

大殿為城隍廟主體建築,始建於明洪武八年,由前拜殿和後獻殿相連而成,兩殿分別為卷棚歇山頂和十一脊歇山頂,總面積736平方米。拜殿外匾額上書「城隍殿」,殿內東西兩側陳列「十殿閻君」廟藏畫。獻殿正中塑有6米高城隍像,相傳以被唐玄宗封為城隍的三原人李靖為原型。城隍兩側分別為觀音城隍夫人,殿內東西則塑有四大天王,城隍背後為鍾馗塑像。

廟畫

拜殿內藏「十殿閻君」畫,俗稱廟畫,屬宗教繪畫類,畫史統稱為道釋畫。共展示二十一幅廟畫系明清民間畫工根據道教所傳繪製的「十殿閻君」圖,反映陰曹地府鬼門關六道輪迴和上刀山、下火海、下油鍋、扯鋸分身和剖腹挖心等十殿刑法。畫中包含各類人物走獸、山水花鳥、樓堂殿閣、兵器刑具,各類神袛鬼卒共有七百一十一位。廟畫採用工筆重彩技巧,着色用推金瀝粉等傳統方法,突出青、灰、藍、綠,以渲染陰森神秘及恐怖森嚴的氣氛。現存部分廟畫已有殘缺,部分仍可清晰辨識位於圖畫下角的供奉人姓名。

寢宮

位於城隍廟最北的寢宮始建於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總面積697平方米,由門、亭、廊、殿、樓組成並以厚牆密封。面壁以琉璃件嵌「二龍戲珠」和「鳳凰戲牡丹」圖案。中部明禋亭將宮門與寢殿聯為一體。寢殿樓為三重檐九脊歇山頂,共兩層,高18米。寢殿內展出館藏雕刻藝術,多為明清木質、石質、銅質等宗教塑像及其他民間工藝品。

參考文獻

  1.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第五批·第Ⅲ卷. 文物出版社. 2004: 320. ISBN 7-5010-1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