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Bixuan Chen/沙盒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時刻之書》(德文:Das Stunden-Buch)是奧地利波西米亞地區詩人兼小說家萊納·瑪利亞·里爾克(1875-1926)的詩集。此詩集寫於1899-1903年間,分三部分,首次出版於1905年,由萊比錫島嶼出版社出版。此作品表達夢幻,極具韻律感,帶有新浪漫主義情懷,與「對克里斯托弗·柯納特的愛與死亡」並列成為里爾克早期最重要的作品。

此作品是為了獻給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每節詩韻律不一,是里爾克的第一次嘗試。這也為他帶來了作為宗教詩人的聲譽,而他也以一首《杜伊諾哀歌》在此領域達到巔峰。

在語言方面,此詩選運用了世紀之交時期新藝術運動的美學,展現了里爾克對詩歌寫作方式廣泛的運用。詩句之中的音樂感成為了他後期歌詞式詩歌的特點,隨之而來的也有一些批評。

此詩選由三部分組成,主題都與聖弗朗西斯和尋找上帝的基督教徒有關。

這些部分是:

  • 《修道生活之書》(Das Buch vom mönchischen Leben)
  • 《朝聖之書》 (Das Buch von der Pilgerschaft)
  • 《貧窮與死亡之書》 (Das Buch von der Armut und vom Tode)

愛德華·斯諾是里爾克作品的譯者之一,他表示這部作品「是所有現代詩的最強開山之作。不知從何而起,卻似乎是想將往事勾銷。」

構想

1900年,俄國,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與里爾克

第一本書,《修道生活之書》,起初的標題為《祈禱者》(Die Gebete),寫於1899年9月20日至10月14日之間,是在柏林寫就的,在那裏里爾克也完成了「對克里斯托弗·柯納特的愛與死亡」一作。作品中間部分是在韋斯特韋德創作的,寫於(他與克拉拉·韋斯特霍夫結婚之後)1901年9月18-25日,同年裏爾克結了婚,收穫了一個女兒。最後一本書是在他離開德國搬到意大利維亞雷吉奧之後寫的,於1903年4月13-20日完成。

兩年後,在現在的沃爾普斯韋德,他修改了這部作品,並在1905年12月將其出版——當時是他第一次與島嶼出版社合作。這部序作在他一生中多次再版,共有4個版本,發行了約6萬冊。

1899年與1900年夏天,里爾克來到俄國,這兩次旅行為他這部作品提供了傳記背景。他與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一同着手創作,在雙方討論出結果之後才寫下內容。廣袤無垠的俄國,熱心為東正教奉獻的農民,以及鮮有西方人了解的文化,都是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這種背景因為認識里奧尼德·帕斯捷爾納克和重新認識列夫·托爾斯泰而加深,隨着時間的流逝而發展成精神家園。二十年後當他回顧寫起這個國家給他的印象是「猶如兄弟,宛若上帝的黑暗。」這種黑暗的疏遠讓里爾克繼續「建造」他古老而永恆的上帝。

沃爾夫岡·布拉加特認為,這些多愁善感的旅行讓里爾克更近距離地接觸他想像中的初始的前現代人的社會成功。他在以鄉村為中心的世界中發現了一種「人類兄弟般的和睦相處」。通過這種方式,這個國家的宗教信仰得以傳達給他,即通過俄國聖像的原型或聖幛傳達。

里爾克與包括托馬斯·曼與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在內的一些知識分子分享了俄國理想化的文化實踐。這些保守派曾經受到過弗里德里希·尼采正在消逝的神話的影響,這個文學宣言是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說的。

里爾克本人稱詩作靈感也造就了他後來作品的特點。早上醒來,或在夜晚,他都像個祈禱者一般收到信息,引導着他轉錄這些後來的心靈口授。

標題與背景

里爾克對於牆的想像和宗教畫像當中可見其受到了典型俄國東正教聖障的影響

這個標題來源於祈禱書,是一種在後中世紀時期流行於法國的啟蒙祈禱書。祈禱者和祈禱書經常以圖案花飾裝飾,結合了宗教薰陶藝術。它們包括了一日當中不同時刻祈禱的祈禱者,設計初衷是構造供奉上帝的常規一天。

這部作品受到了尼采和現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反映了里爾克對生活意義的追尋,他認為那就是泛神論的上帝。他在「所有事物中/我作為一個優秀的兄長」當中找到了一位上帝,並把自己成為「鄰里上帝」,「有時/在長夜之中被大聲的敲門聲驚擾」,而他僅僅是被「一座薄牆」所分割。

里爾克描述了自己與上帝之間一次未完的對話,他總是拒絕每次上帝做出的(試探性)決定。一個與雙方有關的標誌是:不僅僅抒情本身是分離的,不同形式的「談話者」也被援引,有時是「最黑暗的」,有時是「光明之地的王子」。

除了自我尋覓和自我發現,與上帝的對話同時也反映了語言表達的一些問題。不可否認的是,人們並不能在《時刻之書》中找到有關語言的任何基礎性懷疑,正如胡戈·馮·霍夫曼史塔在錢多斯的信中所表達的那樣。不過,里爾克用語言演示了捕獲個人本性和上帝本性的問題。在他之前,人們腦海中的畫面是「……就像牆一樣;於是一千面牆立在你周圍。/因為你遮蓋了虔誠的雙手,/無論何時你會看到我們敞開的心扉。」

麥因哈德·普利爾被裏爾克稱為「即將成為上帝」的形象,即使這是可構想的,但是世界意義和目的的源頭仍然不可言喻。

形式和抒情多樣化方式

宗教詩式演講的暫定性與此詩選的形式相應,詩句編排得漫不經心,角度迥異。里爾克在詩句的處理上運用了多種多樣的詩句形式,以及大量名家抒情方式:跨行連續與內在押韻,暗示性想像,服從性韻腳與韻律,頭韻與半諧音等。其它顯著特點包括對熱門連詞」和「的疊用,還有頻繁運用的名詞化結構,而這些有時會被認作是一種矯揉造作的行為。

另請參閱

  • 1905 in poetry

引用

參考資料

  • Braungart, Wolfgang (2013). Rilke-Handbuch, Leben - Werk - Wirkung [Rilke Handbook, Life - Work - Impact] (in German). Stuttgart: Metzlersche J.B. Verlagsb. pp. 216–219. ISBN 978-3476018113. 
  • Prill, Meinhard (1991). Rainer Maria Rilke, Das Stunden-Buch [Rainer Maria Rilke, The Book of Hours] (in German). Munich: Metzlersche J.B. Verlagsb. pp. 216–219. 
  • Rilke, Rainer Maria (1955). Sämtliche Werke, Erster Band [Collected Works, First Volume] (in German). Frankfurt: Insel Verlag. pp. 150–151. 
  • Rilke, Rainer Maria (2009). Snow, Edward, ed. The Poetry of Rilke (in English and German). New York: North Point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