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河洛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反對鶴佬稱謂說;

河洛是指以洛陽為中心的古代黃河和洛水交匯處地區,古居此處之人士自稱為河洛人,所發展之文化、語言泛稱為「河洛文化」、「河洛話」。是中原地區早期發展十分良善之區塊,至今人有相當多之古文運用河洛話發音來追溯、推演,方能得其真義、及發展原由;如夯土之「夯」字、卜卦之「卜」字。而現今有人認為河洛話多無字,此言差矣:蓋河洛語之文字發展甚早,甲骨文所書即是以河洛語為主。唯解讀甲骨文之學者多以北京官話之思考模式為出發點,僅能推演出部份解釋,甚至有穿鑿附會之錯推。

但中原多次戰亂,造成河洛人為避災難,大舉向南遷移;而河洛地區也因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發展出與南遷河洛人不同之風貌。向南移動之河洛人經多次遷息,絕大部分居住於當今福建南部地區、古百越地經與當地原住民多次戰鬥後,擴張了漢族版圖、並與當地原住民交流融合,產生了「閩南文化」、「閩南人」一詞至此而生。河洛人在此避開了中原的紛爭,修身養息、自立自主,多以務農為主;直至明末,因人口擴張迅速,米糧嚴重不足,閩南人再次向外發展,往南到了南洋諸國、往東渡海則來到了「台灣」。

閩南人與台灣之緣分也起因於多起的歷史重大事件,造成了多階段、大量的移入台灣,期間也發生了與原住民長時間、不計其數之生存戰爭,殘害無數,但傷痛隨着時間漸止。島內數十種民族互動、交流、通婚漸繁,再次產生了新的變化,「台灣人」一詞漸露光芒。日本殖民統治之不當亦是使"台灣人"意識抬頭之主因。歷史的宿命至此,河洛人還是喜好稱自己是河洛人,說的是河洛話,只是在不同的場合、交流的對象不同會自稱是台灣人、說的是台灣話、或是河洛話。但奇異的是鮮少自稱福建人.大多以州縣人市自居.如廈門人.漳州人.但在台客族人士則統稱操河洛語人士為閩南人、閩南語。

至於以「鶴佬」、「福佬」一詞稱謂河洛人是近年來之新名詞,明顯是以翻譯型式來稱為河洛人。其用意不明,可謂之沒有必要且可議。畢竟當今居住於台灣之各族人士皆可以流暢之中文交流、對談。何苦以「鶴佬」「福佬」之音譯名詞來取代正確「河洛」之稱謂?望正之。

「河洛」一詞源自於漢朝,《史記·鄭世家》:「和集周民,周民皆說,河雒之閒,人便思之。」,當然太史公指的是黃河與洛水,到了後來才指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南梁江淹的《北伐詔》:「驍雄竟奮,火烈風掃,剋定中原,肅清河洛。」 《南史·宋紀上·武帝》:「時帝將鎮下邳 ,進兵河洛 ,及徵使至,即日班師。」 清王闓運 《皇中憲大夫侯官陳君墓誌銘》:「誰謂弗彰? 河洛是儀。」


  • 但是近年來的一些語言學研究並不支持以上言論。

以上言論為IP用戶所發表詳見歷史,因發表地方錯誤,移動到討論頁中,並請發表者記得簽名。→ 囉唆的阿佳 2007年8月14日 (二) 15:07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