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卻克里王朝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泰國專題 (獲評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泰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泰國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歷史專題 (獲評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歷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歷史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建議

我不熟悉泰國史,因此這個條目可能在多處存在問題,而且沒有完成。歡迎對此有研究的用戶幫助改進。--Douglasfrankfort 06:00 2006年1月13日 (UTC)

泰國王室漢名聯

昭華佛福明隆寶光禧固冕
彰夏聖德馨善玉潤澤成璽

—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Pangguanzhe對話貢獻)於2008年10月加入。參見此處

所謂「歷代泰王均有中文名」是網絡謠言

網絡上廣泛流傳稱泰國歷代國王都有中文名,甚至受到不少媒體的報導。事實上,這是網絡謠言。自拉瑪五世以降,所有所謂泰王的中文名均不見於清代及民國文獻記載。中文網絡論壇上流傳着所謂泰國王室漢名聯,也完全無法考證其出自何典。而且,泰國王室也從未宣稱他們的國王擁有中文名。

事實上,就連華裔的達信大帝,所謂中文名「鄭昭」也是出於對中國外交的目的才編纂出來的。查閱《清實錄》可以發現,「鄭昭」這個名字是後來才出現的,之前一直被稱作「丕雅新」或「甘恩敕」。中國學者戴可來也在其著作《嶺南摭怪等史料三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53頁)指出「鄭昭」的「昭」即是泰語「Chao」,意思是「王」,顯然不是他的本名。之後的拉瑪一世拉瑪二世拉瑪三世拉瑪四世,對中國外交時分別自稱「鄭華」、「鄭佛」、「鄭福」、「鄭明」。中國學者段立生指出,為了獲取清廷的冊封,拉瑪一世詐稱「鄭昭」之子「鄭華」,由於這種方法十分奏效,之後的二世、三世、四世在對清廷遞交國書的時候都使用了鄭姓的中文名。(段立生《泰國文化藝術史》,商務印書館,2005年,269-270頁)

拉瑪五世的時候,泰國與中國已經中斷了朝貢來往,我們注意到,清朝稱呼拉瑪五世拉瑪六世分別為「抽拉郎公」(=Chulalongkorn)和「馬活提路特」(=Vajiravudh?),而不是「鄭某」。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清史稿·暹羅傳》中提及拉瑪四世時稱:「咸豐元年,鄭福卒,弟蒙格克托繼立,中國稱曰鄭明者是也。」言外之意,《清史稿》編纂者認為「鄭明」只是中國對他的稱謂,非其本名,他的本名是「蒙格克托」(=Mongkut?)。

曼谷大學人文學院的學者黃璧蘊在論文《中泰朝貢的終局》指出,由於泰國朝廷裏沒有人通曉中文,泰國與中國來往之事長期以來完全由留居泰國的華商操辦,而雙方的外交文件全部使用中文。遞交給清朝的泰文國書原本是以與清朝皇帝對等地位的口吻寫的。但出於貿易的需要,華人通事在翻譯為中文的時候隨意歪曲原文意思,改為藩屬向中央朝廷朝貢的口吻;又在歸國的時候,將中國的國書再次刪改翻譯成泰文,寫成泰國愛聽的內容。拉瑪四世發現後認為受到羞辱,便停止了朝貢貿易。他在斷絕對中國的朝貢貿易時聲稱,泰國既不是中國的藩屬國也不需要中國庇護,向中國朝貢的習俗有損於國家威信,是被居泰華商欺騙(原文:[1][2])。在這裏的問答中,也有網友對於泰國卻克里王朝和中國清朝建立宗藩關係的過程的考證,列舉了國書的原文及譯文,從中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泰國國書的中文譯文,還是中國國書的泰文譯文,都被篡改地面目全非,而泰文原文中也完全沒有提到拉瑪一世王所謂的中文名「鄭華」。另據此處,該網友查閱書籍考證得知,泰國學者認為,拉瑪一世所使用中文名「鄭華」是泰語「Chao Yu Hua」中「Hua」的音譯,「Hua」是「國王」之意。--el caballero de los Leones (Ajouter un message) 2019年7月5日 (五) 03:23 (UTC)[回覆]

另請參見這裏的討論。所謂泰王的中文名不見於任何泰文及英文資料記載,就連泰語版維基百科也沒有提及。此類所謂中文名亦不見於任何泰國華文媒體報導。泰國華人只將達信稱為鄭信、鄭昭或鄭王,卻沒有任何人將卻克里王朝的君主稱為「鄭某」。--el caballero de los Leones (Ajouter un message) 2020年5月24日 (日) 10:31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