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N級核潛艇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627型
N級
(上)N級簡圖
概觀
艦種魚雷攻擊核潛艇
艦名出處北約代號November,蘇聯代號:627型/627A型/645型
擁有國蘇聯
前型首型
次型V級核潛艇
H級核潛艇
同型13艘。
完成1957年8月
結局1990年左右集中退役
技術數據
排水量水上排水量:3,065
潛航排水量:4,750噸
潛航深度310米
全長107.4
全寬7.9米
艇體結構雙殼體
燃料
動力方式雙座水冷核反應堆,雙座汽輪機,反應堆熱功率2x70MW,軸功率2x17500hp
葉軸可變距雙軸雙槳
最高速度水上極速:18
潛行極速:30節
續航距離50-60天
乘員104人
武器裝備
  • 8座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0枚魚雷,其中通常6枚1萬5千噸當量核魚雷
代號
北約代號 November
蘇俄代號 627
蘇俄名稱 Кит

N級核動力攻擊型潛艇北約英文名稱:November Class Submarine[1]亦可譯作十一月級,蘇俄代號627型鯨魚級)是蘇聯海軍第一型核動力潛艇,於1952年開始研發。當時蘇共中央認為核潛艇誕生之後對於蘇聯海軍帶來質的影響,遂在1952年啟動了627「鯨魚」計劃,即研究蘇聯的核潛艇。N級與當時蘇聯的常規潛艇一樣,都僅裝備魚雷。後來H級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就是由N級改進而成的。N級一共建造了13艘,其中列寧共青團號是第一個達到北極點的蘇聯潛艇(1962年,比鸚鵡螺號晚了4年)。該級的K-8號潛艇則於1970年在比斯開灣因事故沉沒。N級其餘12艘艇在1987年-1991年間退役。K-3號潛艇退役後做為浮動博物館保留。


設計過程

1952年9月9日,蘇聯部長會議通過決議並下令執行627計劃——研發蘇俄自己的第一級核潛艇。隨後第143特種設計局第18中央設計局共派出35名專家參與研製過程。與所有的研製任務不同,N級的研製任務書不是由蘇聯海軍提出,而是由蘇聯部長會議提出並決定的而研發地點也從列寧格勒轉道莫斯科化工機械研究院。該研製任務當時被視為蘇聯的最高機密,研製論證階段時僅有研發專家和幾名當時蘇共高級領導知道,甚至連造船部門和海軍部門也才是在研發初步論證之後才得知這一消息的。參與設計過程的大大小小項目的科研院所達到了350多個。主任設計師V.N.佩雷古多夫( Peregudov )。1953年3月前完成了初步設計,1953年3月至1954年5月完成了圖紙設計和技術設計,

「核子魚雷潛艇」計劃

當時蘇聯部長會議為研發所下的任務書中要求以最快的速度設計出蘇聯第一級核潛艇。但除了核動力裝置的問題以外,更為嚴峻的是將一種長度為24,口徑為1550毫米,射程40-50公里的T-15型魚雷安置在N級上,同時為了自衛還要安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該種魚雷設計安置一個核子彈頭,以達到「超強攻擊力,超級動力」這個「一箭雙鵰」的目的。隨後負責研發潛艇的專家們開始針對這一計劃進行研發並在1954年7月提交了初步技術設計案,此時海軍部門才方知這項計劃以及其設計。當時這個足以令人瞠目的方案遞交到海軍部門之後,海軍部門立即表態認為這項計劃中潛艇的主武器——T-15魚雷無法達到預定的攻擊能力的。因為當時潛艇實施攻擊,必須要依靠岸上的物理目標,而潛艇要做到這點,既要通過當時北約設置的極其嚴密的反潛帶,又要不被敵人發覺,而且發射核彈魚雷之後在不知不覺地離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而設計航速為30,則導致潛艇可能即使以全速離開發射後的魚雷,還是會被核彈爆炸所危及自身。因此海軍做出了武器配備論證不足的結論。與此同時,雖然潛艇的初步研製比較順利,但核彈魚雷的研製工作卻障礙重重,最後「核彈魚雷潛艇」計劃被放棄,轉而改為研製普通的核動力攻擊潛艇,裝8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用於攻擊大洋上敵方戰艦與運輸船,能在100米水下發射魚雷,但不能攻擊敵方潛艇。

定型設計

雖然核子魚雷潛艇計劃被取消,不過潛艇的大致設計已經完成,但實際上在核動力裝置上的研究難度要比潛艇的設計難得多。在修改後的新設計任務之中規定N級的性能諸元範圍為:排水量小於3000噸,裝配8座533毫米魚雷,水下航速至少20節,續航力在50~60天。潛艇外部流線型設計為第45中央科學研究院和莫斯科茹科夫斯基中央空氣動力研究院,艇體材質與焊接技術的研究則交給第48中央科學研究院。而最艱巨的核動力裝置研究則為蘇聯科學院物理能源研究所,他們在奧勃寧斯克建造了一個潛艇用核動力裝置的原型。同時還製造了潛艇的反應堆和汽輪機艙室實體模型,在模型中安置了發生器、汽輪機和操控系統,用液壓制動器來收集動力裝置輸出功率並進行了一系列測試。整個潛艇的研製工作一直到1956年3月才全部完成,之後開始對艇員進行核動力裝置的操控訓練。水面排水量3065噸,水下排水量4750噸,雙殼體結構,30%儲備浮力,8座533毫米魚雷管,航速23.3節(60%功率輸出,在N級隨後制定的作戰手冊之中只允許使用60%功率輸出)。

設計結構與建造

N級採用雙殼體結構,與美國潛艇不同的是,美國潛艇的艙室較大,數量較少,正艇儲備浮力也小,而蘇聯的潛艇艙室則比較小,數量比較多,而整艇儲備浮力卻很大。蘇俄潛艇的這種設計一直持續到現在。這種設計的最大好處就是抗沉能力強,潛艇結構強度也較大,但缺點則在於排水量較大以及由大排水量所帶來的阻力大,噪音大和航速慢。

N級的水下最高被規定為航速23.3,實際上這僅僅是60%功率輸出,但蘇聯當局為了安全起見在N級隨後制定的作戰手冊之中只允許使用60%功率輸出。實際使用航速水面為15.5節,水下為30節。

整個潛艇被分為了9個室:

  • I——魚雷艙
  • II——艇員居住艙以及蓄電池艙室
  • III——指揮艙
  • IV——柴油機艙
  • V——反應堆艙。該艙安置了2座核反應堆
  • VI——汽輪機艙
  • VII——電機艙
  • VIII——居住艙
  • IX——尾艙

值得注意的是,N級沒有尾部魚雷艙,全部8座魚雷全都在I艙。

N級潛艇的首艦「列寧共青團」號實際在1954年6月就開始建造了,在北德文斯克的402造船廠建造。但實際上當時N級潛艇的施工設計並未全部完成,甚至連技術設計也未經過最後批准,但當時的蘇聯中央就決定開工建造了。這是蘇聯潛艇製造歷史上唯一的一個特例,而北德文斯克從此變成了蘇聯船舶,尤其是潛艇的重要製造基地,同時也是蘇聯最北方的造船基地。1955年9月24日鋪龍骨,1957年8月9日下水,1957年9月13-14日向兩座反應堆添加了核燃料。1958年4月19日開始核動力全艇供電綜合系泊試驗。1958年7月4日首次出海試航。航行試驗過程中,K-3艇共出海5次,總航時450小時(25晝夜),航程3801海里,其中2002海里在水下,860海里以15節中速航行。共完成了29次下潛與上浮。在蒸氣發生裝置功率提高到60%時,該艇潛航速度達到23.3節。計算表明,核動力裝置的功率100%時潛航速度是30節。 1958年12月最後一次即第五次出海,完成了310米深潛。1958年12月17日國家試驗委員會簽署了交付海軍的文件。從1955年9月24日到1958年12月17日交艇總共經歷3又2個23天,對於第一次製造潛艇的蘇聯,已經算是快速了。1959年,K-3號艇完成了3次航行:分別是9晝夜、22晝夜和14晝夜。從1959年12月至1961年5月對潛艇進行了改進和必要的修理。

除了首艇外,其餘12艘均為637A型潛艇。還有一艘K-27號為液態金屬冷卻核反應堆動力的645型核潛艇。645型是換裝了2座ВТ-1型液態金屬冷卻核反應堆的627А型艇,動力裝置總功率147兆瓦,但由於事故頻發,於1968年5月終止試用。

十一月級潛艇共建造了14艘: 627型一艘(K-3 "列寧共青團"號), 627A型12艘(K-5, K-8, K-11, K-14, K-21, K-42 "Rostovskiy Komsomolets", K-50, K-52, K-115, K-133, K-159, K-181), 645型一艘(K-27). K表示(Kreyserskaya podvodnaya lodka, 英語字面意思為"Cruising submarine"),即巡洋潛艇.蘇聯海軍艦隻按船型大小及重要性分為六個級別:巡洋艦、大型艦、驅逐艦、護衛艦、小型艦、艇。如基輔級航母被蘇軍稱為重型航空巡洋艦,颱風級潛艇為重型彈道導彈核動力巡洋潛艇等等。

部署

主要配備了北方艦隊的第3、第17潛艇總隊。四艘(K-14, K-42, K-115, K-133)在六十年代配備給太平洋艦隊第10潛艇總隊,其中K-14, K-42與K-115經北極冰下航線調入太平洋;而K-133經過南方航線繞道德雷克海峽,52天水下航行21,000英里調入太平洋.

事故

服役期間事故:

  • 1970年,K-8號潛艇在演習中,因潛艇機械和電氣故障造成短路引發大火而沉沒,73名艇員獲救,船長等約20名艇員陣亡。

除役之後事故:

  • 2003年8月,K-159號在被拖向右就停泊地途中沉沒,9名水手因此喪生。
  • 2006年中旬,K-60號在俄羅斯Polyarny船廠10號船台失火,無人員傷亡。

資料來源與參考

外部連結:

參考書目:

  • 《艦船知識》2006年增刊——蘇俄潛艇全紀錄
  1. ^ November為北約音標字母中N的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