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2005年太平洋颶風季時間軸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05年太平洋颶風季所有風暴的路徑圖

2005年太平洋颶風季是繼2001年以來活躍程度最低的太平洋颶風季,共計產生16個熱帶氣旋,其中15場達到熱帶風暴或颶風強度。颶風季於2007年5月15日從東太平洋(西經140°以東的太平洋)、1997年6月1日從中太平洋(國際日期變更線到西經140°的太平洋)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傳統上這樣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氣旋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太平洋形成的時間段。本時間軸中記錄了颶風季期間東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所有熱帶和亞熱帶氣旋形成、增強、減弱、登陸轉變成溫帶氣旋以及消散的具體信息。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每年都會對前一年颶風季的所有天氣系統進行重新分析,並根據結果更新其風暴數據庫,因此以下時間軸中還包含有實際操作中沒有發佈的信息。包括風速、位置、距離在內的所有數字都是經四捨五入換算成整數。

颶風阿德里安是本季首場風暴,在薩爾瓦多西南近海形成,成為有紀錄以來距離該國最近的颶風。東太平洋和中太平洋在6月總體上風平浪靜,直到月底才發展出兩場熱帶風暴,7月一共也只形成兩場熱帶風暴。8月,熱帶天氣活動有所增長,中太平洋形成全年唯一一個熱帶低氣壓,東太平洋也發展出4個熱帶風暴,其中2個達到颶風標準。9月是本季最活躍的月份,共形成6場熱帶風暴,其中4場成為颶風,2場達到大型颶風標準,除此以外全年沒有其它大型颶風形成。颶風肯尼斯是全季最強風暴,其殘留在9月底短暫對夏威夷州構成威脅。進入10月後,熱帶天氣活躍程度急劇下跌,只形成1個熱帶低氣壓,並且11月也沒有風暴形成直至11月30日颶風季正式結束。

風暴時間軸

5月

5月15日
5月19日的颶風阿德里安
  • 2005年東太平洋颶風季正式開始[1]
5月17日
5月18日
  • UTC凌晨0點:第一E號熱帶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阿德里安」(Adrian[2]
5月19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阿德里安成為本季首場颶風[2]
5月20日
  • UTC凌晨0點:颶風阿德里安減弱成熱帶風暴[2]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阿德里安降級為熱帶低氣壓[2]
  • UTC晚上21點:熱帶低氣壓阿德里安以持續風速每小時40公里強度從洪都拉斯太平洋海岸的豐塞卡灣附近登陸[2]
5月21日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阿德里安消散[2]

6月

6月1日
  • UTC2005年中太平洋颶風季正式開始[1]
6月21日
6月23日的熱帶風暴比阿特麗斯
  • UTC下午18點:第二E號熱帶低氣壓在錫瓦塔內霍以南約620公里洋面發展形成[3]
6月22日
6月24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比阿特麗斯降級成熱帶低氣壓[3]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比阿特麗斯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3]
6月26日
  • UTC早上6點:第三E號熱帶低氣壓在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東南偏南方向約530公里海域形成[4]
  • UTC中午12點:比阿特麗斯的殘留消散[3]
  • UTC下午18點:第三E號熱帶低氣壓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卡爾文」(Calvin[4]
6月28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卡爾文減弱成熱帶低氣壓[4]
6月29日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卡爾文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4]

7月

7月3日
位於墨西哥西南近海的熱帶風暴多拉
  • UTC中午12點:卡爾文的殘留消散[4]
7月4日
  • UTC凌晨0點:第四E號熱帶低氣壓在墨西哥阿卡普爾科以南約235公里洋面發展形成[5]
  • UTC早上6點:第四E號熱帶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多拉[5]
7月5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多拉減弱成熱帶低氣壓[5]
7月6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多拉退化成殘留低氣壓[5]
7月7日
  • UTC凌晨0點:多拉的殘留消散[5]
7月18日
  • UTC早上6點:第五E號熱帶低氣壓在曼薩尼約以南約490公里海域發展形成[6]
  • UTC中午12點:第五E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標準並獲命名為「尤金」(Eugene[6]
7月20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尤金減弱成熱帶低氣壓[6]
7月21日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尤金退貨成殘留低氣壓區[6]
  • UTC下午18點:尤金的殘留消散[6]

8月

8月3日
第一C號熱帶低氣壓的移動路線
  • UTC下午18點:第一C號熱帶低氣壓在夏威夷島東南方向約1610公里洋面形成[7]
8月5日
  • UTC早上6點:第一C號熱帶低氣壓消散[7]
8月9日
  • UTC中午12點:第六E號熱帶低氣壓在墨西哥阿卡普爾科西南偏西方向約1520公里海域形成[8]
8月10日
  • UTC凌晨0點:第六E號熱帶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費爾南達」(Fernanda[8]
8月11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費爾南達成為颶風[8]
  • UTC早上6點:第七E號熱帶低氣壓在錫瓦塔內霍以南約1110公里洋面形成[9]
  • UTC中午12點:第七E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命名為「格雷格」(Greg[9]
8月14日
  • UTC早上6點:颶風費爾南達減弱成熱帶風暴[8]
正處最高強度的颶風費爾南達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格雷格降級成熱帶低氣壓[9]
8月15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費爾南達弱化成熱帶低氣壓[8]
8月16日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格雷格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9]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費爾南達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8]
8月17日
  • UTC下午18點:費爾南達的殘留消散[8]
  • UTC下午18點:格雷格的殘留由熱帶輻合帶吸收[9]
8月19日
  • UTC下午18點:第八E號熱帶低氣壓在墨西哥瓦哈卡州安赫爾港(Puerto Angel)以南約260公里海域形成[10]
8月20日
  • UTC早上6點:第八E號熱帶低氣壓成為熱帶風暴並獲名「希拉里」(Hilary[10]
8月21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希拉里達到颶風標準[10]
8月22日
8月22日的颶風希拉里
  • UTC凌晨0點::颶風希拉里成為二級颶風[10]

8月23日

  • UTC凌晨0點:颶風希拉里減弱成一級颶風[10]
8月24日
  • UTC下午18點:颶風希拉里降級成熱帶風暴[10]
8月25日
  • UTC中午12點:第九E號熱帶低氣壓在墨西哥曼薩尼約以南約250公里洋面發展形成[11]
8月26日
  • UTC凌晨0點:第九E號熱帶低氣壓成為熱帶風暴並獲名「歐文」(Irwin[11]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希拉里降級成熱帶低氣壓[10]
8月27日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希拉里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10]
8月28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歐文弱化成熱帶低氣壓[11]
  • UTC早上6點:希拉里的殘留消散[10]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歐文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11]

9月

9月3日
  • UTC凌晨0點:歐文的殘留消散[11]
9月12日
颶風喬瓦路徑圖
9月14日
  • UTC中午12點:第十一E號熱帶低氣壓在墨西哥卡波聖盧卡斯Cabo San Lucas)西南方向約1450公里洋面發展形成[13]
9月15日
  • UTC凌晨0點:第十E號熱帶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喬瓦[12]
  • UTC早上6點:第十一E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標準並獲名「肯尼斯」(Kenneth[13]
9月16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肯尼斯成為颶風[13]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喬瓦升級成颶風[12]
9月17日
  • UTC凌晨0點:颶風肯尼斯增強成二級颶風[13]
  • UTC早上6點:颶風喬瓦達到二級颶風標準[12]
  • UTC早上6點:颶風肯尼斯成為本季首場大型颶風[13]
9月17日
  • UTC中午12點:第十二E號熱帶低氣壓在南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1225公里海域形成[14]
  • UTC下午18點:第十二E號熱帶低氣壓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利迪婭」(Lidia[14]
9月18日
處於最高強度的颶風肯尼斯
  • UTC中午12點左右:二級颶風喬瓦穿越西經140°,進入中太平洋颶風中心責任區[15]
  • UTC中午12點:颶風肯尼斯達到四級颶風標準[13]
  • UTC中午12點:第十三E號熱帶低氣壓在墨西哥卡波聖盧卡斯西南偏南方向約925公里洋面發展形成[16]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利迪婭降級成熱帶低氣壓[14]
  • UTC下午18點:第十三E號熱帶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麥克斯[16]
9月19日
  • UTC早上6點:颶風肯尼斯減弱成三級颶風[13]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利迪婭被熱帶風暴麥克斯吸收[14]
  • UTC中午12點:颶風喬瓦達到三級颶風強度[15]
  • UTC下午18點:颶風肯尼斯弱化成二級颶風[13]
9月20日
  • UTC凌晨0點:颶風肯尼斯的強度回落到一級颶風水平[13]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麥克斯達到颶風標準[16]
  • UTC下午18點:颶風肯尼斯降級成熱帶風暴[13]
9月21日
  • UTC早上6點:颶風麥克斯減弱為熱帶風暴[16]
9月22日
  • UTC凌晨0點:颶風喬瓦弱化成二級颶風[15]
  • UTC中午12點:颶風喬瓦的強度回落到一級颶風標準[15]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麥克斯降級成熱帶低氣壓[16]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麥克斯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16]
9月23日
  • UTC凌晨0點:颶風喬瓦減弱成熱帶風暴[15]
  • UTC凌晨0點:第十四E號熱帶低氣壓在墨西哥阿卡普爾科西南方向約950公里海域形成[17]
  • UTC中午12點:第十四E號熱帶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諾瑪」(Norma[17]
9月24日
9月24日的熱帶風暴諾瑪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喬瓦弱化成熱帶低氣壓[15]
9月25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肯尼斯重新增強成颶風[13]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喬瓦消散[15]
  • UTC早上6點左右:一級颶風肯尼斯穿越西經140°進入中太平洋責任區域[18]
  • UTC中午12點:颶負肯尼斯降級成熱帶風暴[18]
9月26日
  • UTC早上6點:麥克斯的殘留消散[16]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諾瑪弱化成熱帶低氣壓[17]
9月27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諾瑪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17]
9月28日
  • UTC凌晨0點:第十五E號熱帶低氣壓在墨西哥曼薩尼約以南約225公里洋面發展形成[19]
9月29日
  • UTC早上6點:第十五E號熱帶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奧蒂斯」(Otis[19]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肯尼斯降級成熱帶低氣壓[18]
9月30日
9月30日的颶風奧蒂斯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奧蒂斯達到颶風標準[19]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奧蒂斯消散[18]

10月

10月1日
  • UTC早上6點:諾瑪的殘留消散[17]
  • UTC早上6點:颶風奧蒂斯成為二級颶風[19]
  • UTC下午18點:颶風奧蒂斯的強度回落到一級颶風水平[19]
10月2日
  • UTC中午12點:颶風奧蒂斯降級成熱帶風暴[19]
10月3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奧蒂斯弱化成熱帶低氣壓[19]
10月4日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奧蒂地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19]
10月5日
  • UTC下午18點:奧蒂斯的殘留消散[19]
10月15日
  • UTC凌晨0點:第十六E號熱帶低氣壓在墨西哥阿卡普爾科以南約670公里海域形成[20]
10月18日
  • UTC凌晨0點:第十六E號熱帶低氣壓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20]
10月19日
第十六E號熱帶低氣壓的移動路線
  • UTC中午12點:第十六E號熱帶低氣壓的殘留再生成熱帶低氣壓[20]
10月21日
  • UTC凌晨0點:第十六E號熱帶低氣壓再次減弱成殘留低氣壓區[20]
  • UTC中午12點:第十六E號熱帶低氣壓被熱帶輻合帶吸收[20]

11月

11月30日
  • 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正式結束[1]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Chris Landsea; Neal Dorst (ed.). G: Tropical Cyclone Climatology.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2011-06-02. G1) When is hurricane season ? [2014-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1).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Richard D. Knabb.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Adrian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11-24 [2008-10-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2-25). 
  3. ^ 3.0 3.1 3.2 3.3 3.4 James L. Frankli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Beatriz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07-23 [2013-02-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2-25). 
  4. ^ 4.0 4.1 4.2 4.3 4.4 Jack Beve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Calvin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11-28 [2013-02-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2-25). 
  5. ^ 5.0 5.1 5.2 5.3 5.4 Stacy R. Stewart.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Dora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08-02 [2013-02-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2-25). 
  6. ^ 6.0 6.1 6.2 6.3 6.4 Richard J. Pasch.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Eugene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04-05 [2013-02-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2-25). 
  7. ^ 7.0 7.1 Andy Nash, Victor Proton, Robert Farrell, and Roy Matsud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Depression One-C.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Center. 2006-05-01 [2015-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6).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Lixion A. Avil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Fernanda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10-12 [2013-02-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2-25). 
  9. ^ 9.0 9.1 9.2 9.3 9.4 Richard D. Knabb.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Greg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03-17 [2013-02-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2-25).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James L. Frankli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Hilary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02-01 [2013-02-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2-25).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Jack Beve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Irwin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01-17 [2013-02-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2-25). 
  12. ^ 12.0 12.1 12.2 12.3 Stacy R. Stewart.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Jova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02-27 [2013-02-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2-25). 
  13.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Richard J. Pasch.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Kenneth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04-20 [2013-02-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2-25). 
  14. ^ 14.0 14.1 14.2 14.3 Lixion A. Avil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Lidia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11-10 [2013-02-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2-25).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Andy Nash, Victor Proton, Robert Farrell, and Roy Matsud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Jova (CHPC).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Center. 2006-05-01 [2015-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6).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Richard D. Knabb.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Max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04-05 [2013-02-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2-25).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James L. Franklin and Eric S. Blake.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Norma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01-23 [2012-10-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10-22). 
  18. ^ 18.0 18.1 18.2 18.3 Andy Nash, Victor Proton, Robert Farrell, and Roy Matsud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Kenneth (CHPC).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Center. 2006-05-01 [2015-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6).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Jack Beve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Otis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01-18 [2013-02-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2-25).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Stacy R. Stewart.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Depression ixteen-E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5-11-20 [2008-10-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8-09-22). 
前任:
2004
太平洋颶風季時間軸
2005
繼任: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