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德語:Zur Kritik der Hegelschen Rechtsphilosophie)是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闡述了唯物史觀,導言部分於1844年2月發表於《德法年鑑》。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當時的普魯士社會。而著作中除導言以外的部分在1970年才得以出版。

背景

黑格爾於1820年出版了《法哲學原理》。

馬克思的青年時代追隨黑格爾的哲學思想,後來根據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觀念來批判黑格爾的哲學思想。費爾巴哈從宗教問題出發,闡述了一個重要思想:人的本質就是人自身。宗教的產生是人性異化的後果。不是上帝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上帝。由此批判人的異化

內容

馬克思在費爾巴哈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異化的社會原因。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提出:「宗教的批判的根據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人。就是說,宗教是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經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但是,人不是抽象地蟄居於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產生了宗教,一種顛倒的世界意識,因為它們就是顛倒的世界。宗教是這個世界的總理論,是它的包羅萬象的綱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邏輯,它的唯靈論的榮譽問題,它的狂熱,它的道德約束,它的莊嚴補充,它藉以求得慰藉和辯護的總根據。宗教是人的本質在幻想中的實現,因為人的本質不具有真正的現實性。因此,反宗教的鬥爭間接地就是反對以宗教為精神撫慰的那個世界的鬥爭。」

馬克思認為,宗教是苦難的現實世界的反映,宗教中的苦難就是現實世界中苦難的歪曲的反應。要批判宗教,最徹底的做法是徹底的推翻顛倒的社會關係,推翻異化人性的社會制度。顛倒的現實世界一旦被推翻,宗教幻想的天國也就隨之瓦解了。

在這個基礎上,馬克思又對當時處在封建復辟狀態的德意志各邦的政治,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他提出,正如15世紀的宗教改革是在僧侶頭腦中發端的一樣,當前德意志的政治改革應該是在哲學家的頭腦中發端的。哲學的主要任務是批判和揭露,以便喚醒德意志的政治革命,但「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只有通過革命鬥爭而不是哲學上的辯論,才能促進德國政治的演進。在革命的力量上,馬克思注意到了當時剛剛登上政治舞台的無產階級的作用,提出德國解放的實際可能性在於「被徹底的鎖鏈束縛着的階級」——無產階級。因為「它本身表現了人的完全喪失,並因而只有通過人的完全恢復才能恢復自己。這個社會解體的結果,作為一個特殊的等級來說,就是無產階級。」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