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爾戈蘭號戰艦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艦名 | 黑爾戈蘭號 |
艦名出處 | 黑爾戈蘭島 |
建造者 | 基爾霍瓦茲船廠 |
動工日 | 1908年11月11日 |
下水日 | 1909年9月25日 |
服役日 | 1911年8月23日 |
退役日 | 1918年12月16日 |
除籍日 | 1919年11月5日 |
結局 | 1920年割讓予英國。1921年拆解報廢 |
技術數據 | |
艦級 | 黑爾戈蘭級戰艦 |
排水量 |
|
全長 | 167.20米 |
全寬 | 28.50米 |
吃水 | 8.94米 |
動力輸出 |
|
動力來源 | |
速度 | 20.8節(38.5公里每小時) |
續航距離 | 5500海里以10節 |
乘員 | 42名軍官、1027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黑爾戈蘭號戰艦(德語:SMS Helgoland[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四艘黑爾戈蘭級無畏戰艦的首艦。其設計代表了對前級拿騷級的漸進式改良,包括將主炮的口徑從280毫米增加至305毫米。它的龍骨自1908年12月24日開始在基爾的霍瓦茲船廠鋪設龍骨,至1909年9月25日下水,並於1911年8月23日正式入役。
與公海艦隊的大多數戰艦一樣,黑爾戈蘭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針對英國皇家海軍所參與的行動有限。它曾作為第一偵察集群的大巡洋艦的掩護部隊參加了數次進入北海但毫無結果的掃蕩。在波羅的海對抗俄羅斯帝國海軍時,黑爾戈蘭號也承擔了一些有限的職責,包括在1915年8月的里加灣海戰中擔任支援部隊的一份子。黑爾戈蘭號同樣參加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儘管它位居德國戰列線的中心,卻沒有像領頭的國王級和皇帝級艦隻那樣投入激戰。戰後,黑爾戈蘭號被割讓予英國,至1920年代初拆解報廢。其作為艦艏飾的紋章則被保留了下來,現存於特雷斯登的聯邦國防軍軍事史博物館。
建造及裝備
黑爾戈蘭號戰艦是由德意志帝國海軍以「齊格弗里德代艦」(Ersatz Siegfried)作為合同代號進行訂購[註 2],以替代老舊的岸防艦齊格弗里德號。建造合同被授予基爾的霍瓦茲船廠,生產編號為500。[2]其龍骨自1908年12月24日開始龍骨鋪設,並在不到一年時間後、即1909年9月25日下水。[3]在下水儀式上,由奧古斯塔·維多利亞皇后的胞弟恩斯特·金特公爵發表演說,並由公爵夫人多羅特婭主持為艦隻授予對威廉皇帝運河的防禦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近海島嶼黑爾戈蘭之名。[4]舾裝工作,包括艦艛的完善和武器裝配則一直持續至1911年8月。同年8月23日,黑爾戈蘭號被正式編入公海艦隊服役,此時距離開工尚不足三年。[5]
黑爾戈蘭號的全長為167.2米,舷寬28.5米,有8.94米的吃水,滿載排水量為24700噸。它由三台四缸直立三脹往復式蒸汽機提供動力,最高速度可達20.8節(38.5公里每小時)。艦隻可貯存3200噸燃煤,允許其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5,500海里(10,200公里)。1915年以後,隨着鍋爐經過燃油改造,該艦還可額外攜帶最高197噸重油。[2]其標準船員編制為42名軍官及1071名水兵。[5]
黑爾戈蘭號裝備的主炮為分佈在六座雙聯裝炮塔中的十二門305毫米50倍徑速射炮[註 3]。其中艦艏、艦艉各一座,兩邊舷側各兩座。[7]副炮系統則由十四門安裝在上甲板炮廓內的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以及用於防禦魚雷艇的十四門88毫米45倍徑速射炮組成。[2]1914年後,有兩門88毫米炮被移除,並由兩門88毫米高射炮取代。此外,艦隻還武裝有六具500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艦艏、艦艉和兩邊舷側各一具。[5]黑爾戈蘭號的主裝甲帶在中央堡壘內有300毫米(12吋)厚,採用克虜伯生產的滲碳裝甲。其主炮炮塔在兩側和正面也由相同厚度的滲碳裝甲覆蓋,覆蓋範圍還包括支撐炮塔的炮座。黑爾戈蘭號的甲板厚度為63.5毫米(2.50吋)。[2]
服役歷史
入役後,黑爾戈蘭號便在第一戰列分艦隊取代了前無畏艦漢諾威號的位置。[8]1912年2月9日,黑爾戈蘭號的船員們打破了德國人的裝煤記錄,在兩小時內完成1100噸燃煤的裝載;此前的紀錄是由波森號戰艦的船員所保持。德皇威廉二世頒佈政令向船員們表示祝賀。[9]同年3月,艦隊訓練演習在北海舉行,11月又舉行了另一輪演習。在11月的演習中,公海艦隊還分別在斯卡格拉克和卡特加特海峽進行了訓練。下一年的訓練模式與此類似,但還安排了一次前往挪威的夏季巡航。[8]
1914年7月10日,黑爾戈蘭號離開亞德河口參加前往挪威的年度夏季訓練巡航。7月12日,該艦隊與幾艘德國U艇在斯卡恩集結,演練魚雷艇攻擊、單艦機動和探照技術。公海艦隊於7月18日抵達松恩峽灣,但黑爾戈蘭號必須等到午夜過後,才由一名領港員帶領它進入峽灣的封閉水域。[10]該艦在博霍爾門與戰艦腓特烈大帝號、小巡洋艦馬德堡號和皇家遊艇霍亨索倫號會合。[11]同一天,黑爾戈蘭號通過一艘挪威煤船補給了1250噸燃煤。[12]翌日清晨,該艦及其姊妹艦奧登堡號一同返回德國,兩艘艦於7月22日上午抵達。[13]8月1日晚,黑爾戈蘭號艦長向全體船員宣佈,德皇已下令海軍準備與俄羅斯帝國海軍交戰。[14]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黑爾戈蘭號被編入第一戰列分艦隊的第一支隊。[15]它於8月9日駐紮在重兵把守的旺格奧格島附近。由巡洋艦、魚雷艇和潛艇組成的警戒線以及雷區也在當地部署,以保衛威廉港的安全。黑爾戈蘭號的引擎在整個駐紮過程中都維持運轉,以便隨時待命。[16]四天後,即8月13日,黑爾戈蘭號返回威廉港裝載燃料。[17]翌日,海軍預備役人員開始陸續抵達,為德國戰艦補充戰時裝備。[18]
1914年8月28日,北海的首次重大海軍行動——黑爾戈蘭灣海戰爆發。黑爾戈蘭號再被派駐旺格奧格島外圍。儘管接近戰場,但它並沒有被派去幫助受困的德國巡洋艦,因為它不能冒險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攻擊可能更強大的英國軍隊。[19]相反,該艦受命拋錨,以等待圖林根號的馳援。[20]至04::30,黑戈蘭接到與東菲士蘭號會合的命令,進而駛離港口。05:00,兩艘戰艦與遭到重創的小巡洋艦女性之贊號和斯德丁號相遇。[21]至07:30,這幾艘艦已返抵港口過夜。[22]三天後,即8月31日,黑爾戈蘭號駛入旱塢進行維護。[23]9月7日下午,黑爾戈蘭號又與公海艦隊餘部展開了一次前往黑爾戈蘭主島的巡航訓練。[24]
突襲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
1914年12月15-16日,黑爾戈蘭號參加了第一次主要艦隊行動,對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實施突襲。這次襲擊是由海軍少將弗朗茨·馮·希佩爾麾下第一偵察集群的大巡洋艦群所主導;黑爾戈蘭號與公海艦隊的其餘無畏艦則在遠程提供掩護。時任公海艦隊總司令的海軍上將腓特烈·馮·英格諾爾決定在北海中部,即斯卡布羅以東約130海里(240公里)處駐紮。[25]
英國皇家海軍此時已從不久前擱淺的馬德堡號小巡洋艦上截獲了德軍的電碼本,意識到有項行動正在進行,但不確定德國人將在何處發動襲擊。為此,英國海軍部下令派出戴維·貝蒂率領的第1戰列巡洋分艦隊、六艘戰艦組成的第2戰列分艦隊,以及若干巡洋艦和驅逐艦,試圖對德國大巡洋艦實施攔截。[25]然而,貝蒂的特遣部隊卻幾乎一頭扎進了公海艦隊的主力艦群中。6:20,貝蒂的驅逐艦陣幕與德國的V155號魚雷艦發生接觸。這導致英國驅逐艦與德國巡洋艦頻繁在超近距離中展開了長達兩小時的混戰。在首輪交鋒中,黑爾戈蘭級戰艦距離六艘英國無畏艦僅有不到10海里(19公里),這是極佳的射程範圍,但在黑暗中,無論是英國或德國指揮官均未察覺到對方艦隊的虛實。英格諾爾謹遵德皇所下達的在沒有其明確批准之下不要讓艦隊冒險的諭令,他斷定己方部隊面對的整支大艦隊,因此在首次交鋒的10分鐘後,便下令向左轉舵往東南方向航行。轉舵因持續交火而延誤,但還是在6:42完成。[26]在隨後大約40分鐘的時間裏,兩支艦隊是以平行的航線行駛。至7時20分,英格諾爾下令進一步向左轉舵,將他的艦隊駛回德國水域。[27]
1915年1月17日,英格諾爾命令黑爾戈蘭號回到碼頭實行進一步的維護,但由於難以通過威廉皇帝運河的船閘,它直到三天後才進入旱塢。[28]至1月中旬,黑爾戈蘭號離開碼頭;它的泊位隨即被羅恩號大巡洋艦所填補。[29]2月10日,黑爾戈蘭號隨第一分艦隊餘部從威廉港駛向庫克斯港,但大霧阻礙了行動達兩天之久。之後,這些艦隻錨泊在布倫斯比特爾,繼而穿越威廉皇帝運河到達基爾。[30]船員們於3月1日進行了主炮和副炮的炮術訓練以及魚雷射擊練習。[31]第二天晚上,他們又進行了夜戰訓練。3月10日,第一分艦隊再次通過船閘返回威廉港;[32]但大霧再度延緩了進展,這些艦隻直至3月15日才抵達港口。[33]
里加灣海戰
1915年8月,黑爾戈蘭號與其三艘姊妹艦以及四艘拿騷級戰艦被編入一支特遣部隊,負責掩護進軍里加灣。由希佩爾指揮的這支德國特遣區艦隊還包括馮·德·坦恩號、毛奇號和塞德利茨號,幾艘小巡洋艦,32艘驅逐艦和13艘掃雷艦。行動計劃要求掃蕩俄國雷區的通道,以便殲滅包括前無畏艦光榮號在內的俄國海軍駐紮力量。然後,德國人會佈設自己的雷區,以阻止俄國艦船返回海灣。[34]在整個行動期間,黑爾戈蘭號與公海艦隊的其它大部分大型艦船都停留在海灣之外。無畏艦拿騷號和波森號於8月16日被派去護送掃雷艦並摧毀光榮號,但它們未能擊沉這艘舊戰艦。三天後,俄國雷區已被清除完畢,區艦隊於8月19日進入海灣,但協約國潛艇在該地區出沒的報道促使德國人於次日從海灣撤出。[35]
日德蘭海戰
在時任艦長、海軍上校弗里德里希·馮·卡梅克的指揮下,[36]黑爾戈蘭號與其第一戰列分艦隊的姊妹艦一同參加了在1916年5月31日-6月1日爆發日德蘭海戰。在戰鬥的大部分時間裏,第一戰列分艦隊都位處德國戰列線的中心,緊隨在海軍少將保羅·貝恩克麾下的第三戰列分艦隊之後,但領先於弗朗茨·毛弗少將率領、由年邁的前無畏艦組成的第二戰列分艦隊。[15]
黑爾戈蘭號及其姊妹艦於18:00後不久便直接投入戰鬥。德軍的陣線當時正向北航行,遇到了在早前戰鬥中被擊癱的英國驅逐艦涅斯托爾號和游牧民號。游牧民號遭到位處戰列線前端的皇帝級艦隻攻擊,於18:30爆炸並沉沒;涅斯托爾號於5分鐘內緊隨其後,被來自黑爾戈蘭號、圖林根號和其它幾艘德國戰艦的主炮和副炮擊沉。[37]19:20,黑爾戈蘭號與其它幾艘戰艦又開始向厭戰號開火,因後者和第5戰列分艦隊的其餘伊利沙伯女王級戰艦一直在追擊德國的大巡洋艦部隊。但隨着目標消失在夜色中,射擊很快便停止了;黑爾戈蘭號的主炮僅發射了大約20發炮彈。[38]
至20:15,在第三次「掉頭交戰」[註 4]中,黑爾戈蘭號被一枚來自巴勒姆號或英勇號的15吋(380毫米)口徑穿甲彈命中。炮彈擊中了水線上方約0.8米高的裝甲帶,那裏的裝甲僅150毫米厚。這枚15吋炮在撞擊中破裂,但仍在艦體上撕開了一個直徑達1.4米的孔洞。[40]其碎片則灑落在艦艏左舷的150毫米炮上,但後者仍然可以發射。[41]有大約80噸海水灌入艦內。[42]
德國戰列線於23:30完成夜間巡航編隊的重組。其順序在很大程度上被顛倒了:四艘拿騷級戰艦處於前端位置,黑爾戈蘭級緊隨其後,但仍領先於皇帝級和國王級。殿後位置則再度由年邁的前無畏艦佔據;而遭到重創的德國巡洋艦此時已然四散。[43]6月1日午夜前後,位德國陣線中心的黑爾戈蘭級和拿騷級艦隻與英國第4驅逐區艦隊接觸。第4區艦隊臨時中斷戰鬥進行重組,但在大約1:00,它們無意中再次闖入了德國無畏艦陣中。[44]黑爾戈蘭號和奧登堡號向兩艘領頭的英國驅逐艦開火。[45]其中黑爾戈蘭號以副炮向幸運號驅逐艦發出六輪齊射,後者便在驚人的持續打擊中覆滅。[46]不久之後,黑爾戈蘭號將火力轉向一艘身份不明的驅逐艦,並用150毫米炮發出五輪齊射,但成效未知。[47]英國驅逐區艦隊則向德國艦群發射魚雷,但後者們通過向右轉舵向成功避開了襲擊。[48]
回到德國水域後,黑爾戈蘭號與圖林根號,連同拿騷級的拿騷號、波森號及西法倫號在亞德灣錨區組成了夜間防禦陣地。在日德蘭海戰期間,黑爾戈蘭號僅受到輕微的損壞;它曾被一枚15吋炮擊中,但傷害很小。[49]儘管如此,其水線裝甲帶上的彈孔仍需要通過旱塢進行修補。工程於6月16日完成。[50]在戰鬥過程中,黑爾戈蘭號共發射了63枚主炮(305毫米)炮彈,[51]以及61枚副炮(150毫米)炮彈。[52]
後續行動
日德蘭海戰之後,時任公海艦隊總司令的海軍上將賴因哈德·舍爾認為,艦隊無法突破英國海軍的封鎖,只有恢復無限制潛艇戰才能取得成功。結果,除了1916年8月和10月兩次無疾而終的的出擊外,公海艦隊大部分時間都停留在港口。[53]1917年4月,黑爾戈蘭號曾在離開泊位時意外撞上了正在舾裝的新式大巡洋艦興登堡號。[8]同年10月,該艦又與奧登堡號一起前往阿姆魯姆島,迎接布雷巡洋艦麗蠅號和牛虻號,這兩艘巡洋艦襲擊了一支前往挪威的英國護航船隊,正在返回途中。11月27日,黑爾戈蘭號穿過威廉皇帝運河進入波羅的海,但並未參與佔領里加灣的阿爾比恩行動。[8]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艦隊推進發生於1918年4月,但因大巡洋艦毛奇號發動機出現故障必須拖曳回港而被迫中斷。[54]
1918年10月下旬,即停戰協定簽署前兩周,黑爾戈蘭號及其三艘姊妹艦本應參加最終艦隊行動。行動的設想是公海艦隊將從威廉港基地全體出動,以尋找與大艦隊決戰;為了使德國取得更好的談判地位,此時已升任海軍元帥的舍爾意圖不惜一切代價重創英國海軍——儘管預計會有傷亡。然而,許多厭戰的水兵卻認為,這次行動將破壞和平進程並會延長戰事。[55]1918年10月29日上午,艦隊接到了翌日從威廉港啟航的命令。從當日晚上開始,圖林根號與其它幾艘戰艦上的水兵開始發動叛變。[56]
10月30日清晨,在港口內位處圖林根號身後的黑爾戈蘭號船員加入了叛變。第一分艦隊司令派艇前往黑爾戈蘭號和圖林根號,將艦上的軍官接走,他們獲准安全離開;然後他通知造反的水兵,如果他們不撤退,兩艘艦都會遭魚雷擊沉。當兩艘魚雷艇抵達現場後,兩艘戰艦均告投降;其船員被帶上岸監禁。[57]叛亂隨後也蔓延到岸上;11月3日,估計有2萬名水手、碼頭工人和平民在基爾參與抗爭,試圖確保被監禁的造反者獲釋。[58]至11月5日,象徵社會主義者的紅旗已插遍除國王號外的威廉港所有主力艦上。翌日,一個水兵委員會控制了海軍基地,而一列載有黑爾戈蘭號和圖林根號叛亂分子的火車在庫克斯港被截停,他們得以從那裏出逃。[58]
戰後,根據《凡爾賽條約》的條款,全部四艘黑戈蘭級戰艦都被移除武裝,並作為戰利品向協約國投降,以取代在斯卡帕灣鑿沉的主力艦。[59]1918年11月21-22日,黑爾戈蘭號前往哈維奇,以接回在當地投降的U艇船員。然後,它於12月16日被解除在役狀態。[8]至1919年11月5日,黑爾戈蘭號及其姊妹艦完成從德國海軍序列中除籍。[60]黑爾戈蘭號於1920年8月5日正式移交英國。它在莫克姆報廢,並自1921年3月3日開始拆解。其作為艦艏飾的紋章則被保留了下來,現存於特雷斯登的聯邦國防軍軍事史博物館。[5]
註釋
- 腳註
- 引用
- ^ Gröner,第56頁.
- ^ 2.0 2.1 2.2 2.3 Gröner,第24頁.
- ^ Sturton,第31頁.
- ^ Herwig,第31頁.
- ^ 5.0 5.1 5.2 5.3 Gröner,第25頁.
- ^ Grießmer,第177頁.
- ^ Campbell & Sieche,第146頁.
- ^ 8.0 8.1 8.2 8.3 8.4 Staff (Battleships),第42頁.
- ^ Stumpf,第17–18頁.
- ^ Stumpf,第18–19頁.
- ^ Stumpf,第18–20頁.
- ^ Stumpf,第22頁.
- ^ Stumpf,第22–23頁.
- ^ 15.0 15.1 Tarrant,第286頁.
- ^ Stumpf,第29頁.
- ^ Stumpf,第30頁.
- ^ Stumpf,第32頁.
- ^ Osborne,第41頁.
- ^ Stumpf,第38頁.
- ^ Stumpf,第40–41頁.
- ^ Stumpf,第42頁.
- ^ Stumpf,第44頁.
- ^ Stumpf,第46頁.
- ^ 25.0 25.1 Tarrant,第31頁.
- ^ Tarrant,第32頁.
- ^ Tarrant,第33頁.
- ^ Stumpf,第58–59頁.
- ^ Stumpf,第63頁.
- ^ Stumpf,第67頁.
- ^ Stumpf,第70–71頁.
- ^ Stumpf,第72頁.
- ^ Stumpf,第74頁.
- ^ Halpern,第196頁.
- ^ Halpern,第197–198頁.
- ^ Scheer,第137頁.
- ^ Campbell,第101頁.
- ^ Tarrant,第142–143頁.
- ^ Tarrant,第153–154頁.
- ^ Campbell,第245頁.
- ^ Campbell,第246頁.
- ^ Tarrant,第173, 175頁.
- ^ Campbell,第275–276頁.
- ^ Tarrant,第222頁.
- ^ Tarrant,第223頁.
- ^ Campbell,第289頁.
- ^ Campbell,第290–291頁.
- ^ Tarrant,第224頁.
- ^ Tarrant,第263頁.
- ^ Campbell,第336頁.
- ^ Campbell,第348頁.
- ^ Campbell,第359頁.
- ^ Halpern,第330–332頁.
- ^ Staff (Battlecruisers),第17頁.
- ^ Tarrant,第280–281頁.
- ^ Tarrant,第281–282頁.
- ^ New York Times Co.,第440頁.
- ^ 58.0 58.1 Schwartz,第48頁.
- ^ Hore,第68頁.
- ^ Miller,第101頁.
參考文獻
- Campbell, John. 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8. ISBN 978-1-55821-759-1.
- Campbell, N. J. M.; Sieche, Erwin. Germany.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6: 134–189. ISBN 978-0-85177-245-5.
- Grießmer, Axel. Die Linienschiffe der Kaiserlichen Marine: 1906–1918; Konstruktionen zwischen Rüstungskonkurrenz und Flottengesetz. Bonn: Bernard & Graefe Verlag. 1999. ISBN 978-3-7637-5985-9.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978-1-55750-352-7.
- Herwig, Holger. "Luxury" Fleet: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 1888–1918. Amherst: Humanity Books. 1998 [1980]. ISBN 978-1-57392-286-9.
- Hore, Peter.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I. London: Southwater Books. 2006. ISBN 978-1-84476-377-1.
- Miller, David. Illustrated Directory of Warships of the World. Osceola, Wisconsin: Zenith Imprint. 2001. ISBN 978-0-7603-1127-1.
- New York Times Co. The New York Times Current History: Jan.–March, 1919. New York: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1919.
-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38. Annapolis: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912.
- Osborne, Eric W. The Battle of Heligoland Bight.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253-34742-8.
- Scheer, Reinhard. Germany's High Seas Fleet in the World War. London: Cassell and Company. 1920. OCLC 2765294.
- Schwartz, Stephen. Brotherhood of the Sea: A History of the Sailors' Union of the Pacific, 1885–1985. San Francisco: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86. ISBN 978-0-88738-121-8.
- Staff, Gary. German Battlecruisers: 1914–1918. Oxford: Osprey Books. 2006. ISBN 978-1-84603-009-3.
- Staff, Gary. German Battleships: 1914–1918. 1: Deutschland, Nassau and Helgoland Classes. Oxford: Osprey Books. 2010. ISBN 978-1-84603-467-1.
- Stumpf, Richard. Horn, Daniel , 編. War, Mutiny and Revolution in the German Navy: The World War I Diary of Seaman Richard Stumpf.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67.
- Sturton, Ian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Battleships: 1906 to the Present.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7. ISBN 978-0-85177-448-0.
- Tarrant, V. E. Jutland: The German Perspective. London: Cassell Military Paperbacks. 2001 [1995]. ISBN 978-0-304-35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