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領牡丹鸚鵡
黃領牡丹鸚鵡 | |
---|---|
坦桑尼亞塞倫蓋提上的黃領牡丹鸚鵡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鳥綱 Aves |
目: | 鸚形目 Psittaciformes |
科: | 舊世界鸚鵡科 Psittaculidae |
屬: | 牡丹鸚鵡屬 Agapornis |
種: | 黃領牡丹鸚鵡 A. personatus
|
二名法 | |
Agapornis personatus Reichenow, 1887
| |
黃領牡丹鸚鵡又叫黃領黑(頭)牡丹鸚鵡、(黑)偽裝情侶鸚鵡、黃襟黑牡丹鸚哥、面罩愛情鳥,是一種小型的鸚鵡。原產於非洲,容易繁殖,現已作為寵物在世界各地飼養。
分佈
野生黃領綠鸚鵡主要分佈在坦桑尼亞中部北部及東部海岸,在肯雅南部、贊比亞西南部的卡夫國家公園內,津巴布韋西北方的維多利亞也分佈。由於繁殖容易,它們很早就成為人類的寵物,現在世界各地的寵物商店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外形
黃領牡丹鸚鵡顏色鮮艷,體長14厘米左右,體形胖乎乎如桃面牡丹鸚鵡,頭較大,顯得體態短小。野生的黃領牡丹鸚鵡頭部為黑色,猶如戴上黑頭罩,這也是它的英文名字(masked lovebird)的由來。它的頸部和胸部為黃色,背部、翅、尾和腿是綠色。跗跖很短,腳灰色較粗大。黃領牡丹鸚鵡的顯著特徵是白眼圈和紅色的喙。人工培育的黃領綠鸚鵡身體的顏色出現變化,頭、頸和胸變為橙紅色(見右圖),還或有一種藍色型的品種在1927年出現,胸、頸為白色,背、翅、尾和腿為淺藍色,喙也變為粉紅色或黃色。黃領牡丹鸚鵡雌雄外形無差異,性別鑑別很困難。雛鳥孵出時身上被覆淺紅色絨毛,幼鳥顏色較成鳥黯淡。它們的叫聲銳利、多變。
習性
野生黃領牡丹鸚鵡多棲息在熱帶叢林及草原,在有水源的地區活動,平常多十幾隻一小群活動,有時也會一百隻左右聚集。它們主要吃穀物種子,也吃果實和綠色蔬菜或草。黃領牡丹鸚鵡在繁殖季節會因為爭奪領地或配偶發生爭鬥。它們的喙十分強壯,在爭鬥時是危險的武器。由於生長在熱帶,人工飼養時黃領牡丹鸚鵡對低溫耐受差,容易受凍傷。
繁殖
在野外,黃領牡丹鸚鵡在樹洞中營巢,巢材有樹皮、枯草、樹枝等,巢較大,接近球形。黃領牡丹鸚鵡多由雌鳥營巢,雌鳥會獨自攜帶巢材活動,這是區分性別的一種有效的方法。野生的黃領牡丹鸚鵡除炎熱的夏季,其他時間都可以繁殖。它們為單配製,雌雄會相伴終生。雌鳥一窩下4至8個蛋,孵化期23天,孵化後42天雛鳥羽毛長成。
保護
黃領牡丹鸚鵡的食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穀物,對當地人的農作物和果園有一定的破壞,常遭到當地人的驅趕,同時人為的捕捉販賣也影響着它們的數量。另一方面棲息地的乾旱化和農業開發也在使它們的棲息地不斷減少。但因為此物種分佈廣泛,數量基數大,繁殖力強,以上不利因素目前並沒有嚴重危及到它們的數量。由於人工飼養技術成熟,在世界各地都把黃領綠鸚鵡作為合法的貿易鳥類。
參考文獻
-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Agapornis persona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26 November 2013].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Agapornis persona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4. [2007年3月13日].
- Agapornis personatus. I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