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融
高增融(1863年—?)[1],字仲昭,陝西省米脂縣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生平
高增融為高兆鑫之子。其秉性誠篤,不事虛華,自幼聰穎好讀,弱冠時即以詩文聞名鄉里。以縣學廩生中式光緒十四年(1888年)戊子科鄉試,光緒十五年(1889年)成己丑科進士。同年五月,以主事用,籤分戶部[2]。同年,充任順天鄉試受卷官。歷任江南、四川兩司正主稿,則例館纂修以及緞疋庫監理。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組部務,任田賦司司長統計處總辦。不久出官湖南銅元局總辦及造幣鄂廠會辦,改充甘肅省清理財政監理官。期間著有《隴政私議》。
武昌起義爆發,西安士民響應,陝甘邊境各軍激戰,死傷枕籍。當地同人組織紅十字分會,高增融被被公推爲會長。中華民國成立,當選眾議院議員。國會解散,高增融因丁內艱先期歸里。守喪期滿,恰逢國會重開,於是再次就任眾議院議員。[3]
參考文獻
- ^ 光緒己丑科會試同年齒錄
-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光緒十五年。己丑。五月。丙午朔。……○乙卯。引見新科進士。……葉祥麟、劉如煇、鮑琪豹、士魁、徐心泰、王世琪、羅鳳華、周來賓、陳庚經、陳澤霖、曹允源、夏聲喬、丁寶銓、賀濤、張其鎡、張景旭、高樹、瑞賢、丁述曾、沈瑜寶、賴紹濂、鄒洪緯、陳恩壽、鮑心增、趙蔚坊、陳春瀛、袁用賓、王鐵珊、王為相、魏有聲、唐烜、金蓉鏡、趙繼泰、陳昌曇、高增融、何文瀾、孟瀅、張頡輔、梁於渭、李登雲、錢鴻文、林國贊、萬和錫、羅厚焜、劉錦榮、張允言、曾光岷、熊起渭、王敟、陳金台、楊芾、陳寶森、郭集琛、黃榜書、劉華、朱懷新、易貞、費道純、唐宗海、於宗潼、王祖武、魏秀琦、雷光第、陳三立、毛慈望、張用賓、劉寶森、周秉道、高永孝、任廷揚、連培型、趙曾棣、鈺昶、邱逢甲、張立德、武瀛、武鑣、趙金壽、周朝槐、鄭籛、俱著分部學習。
- ^ 《民國之精華》頁百七十七:高增融。字仲昭。歲五十四。選舉地 陝西省。籍貫 陝西省米脂縣。住址 北京順治門外上斜街陝西文獻局。君秉性誠篤。不事虛華。自幼聰穎好讀。弱冠即以詩文著於鄉里。及長。乃肆力舉業。所造甚深。以縣學廩生中光緒戊子科鄉試。己丑成進士。以主事用籤分戶部。是年。充順天鄉試受卷官。歷任江南四川兩司正主稿。則例館纂修。緞疋庫監理。三十二年。改組部務。任田賦司司長統計處總辨。嗣因丁憂出爲湖南銅元局總辦。及造幣鄂廠會辦。改充甘肅省清理財政監理官。著有隴政私議一書。於甘省吏治財政各利弊指陳詳盡。武昌起義。西安響應。陝甘邊境官民各軍戰爭激烈。死傷枕籍。同人組織紅十字分會。君被公推爲會長。共和成立。被選為眾議院議員。國會解散。君因丁內艱先期旋里。怵於時變讀禮。家居喪服既除。國會重開。復就眾議院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