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李希特
馬克斯·李希特 | |
---|---|
幕後 | |
出生 | |
職業 | |
音樂類型 | |
演奏樂器 | |
出道地點 | 英國倫敦 |
活躍年代 | 1994–現在 |
唱片公司 |
|
網站 | maxrichtermusic.com |
相關團體 | 鋼琴馬戲團 |
馬克斯·李希特 (Max Richter,/ˈrɪktər/;德語:[ˈʁɪçtɐ],1966年3月22日—)是一位於德國出生的英國作曲家、鋼琴家,以擅長創作融合新古典主義、簡約音樂及獨立音樂作品為主。他同時也參與了不少電影配樂、舞台作品等的創作。
代表作有根據韋華第《四季》而重新改寫的《重譜韋華弟四季》、篇幅達八小時的鍵盤作品《睡眠》、管絃樂作品《記憶之屋》等。
至2019年十二月為止,他的唱片銷量已超過一百萬張,而網上串流媒體流量更已超過十億次[1]。
2018年李希特首度訪問香港,並和香港管弦樂團合作演出作他的作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簡歷
李希特出生於西德下薩克森的哈默爾恩。 很快他便遷回至貝德福德生活並接受教育。先後於貝德福德現代學校及貝德福德高等學院畢業[2]。後來進入愛丁堡大學和皇家音樂學院修讀作曲及鋼琴演奏,並曾於佛羅倫斯跟隨作曲家盧西亞諾·貝里奧學習[3][4][5][6]。學成後,他共同創立了鋼琴合奏團體「鋼琴馬戲團」[7],演奏斯蒂夫·萊奇等現代作曲家的音樂作品。李希特一直在「鋼琴馬戲團」近十年,並且替迪卡唱片及英國雅高唱片灌錄過五張唱片。
1996年,李希特在英國電子音樂二人合唱組合Future Sound of London的唱片《Dead Cities》中擔任鋼琴伴奏,之後兩年他都為組合提供音樂作品;2000年與水星音樂獎得主羅尼·塞絲及其樂隊Reprazent製作音樂專輯《In the Møde》,2005年為瓦西迪·班楊監製專輯《Lookaftering》[8],2008年亦為凱利·阿里監製專輯Rocking Horse[9][10][2]。
個人專輯
此條目目前正依照其他維基百科上的內容進行翻譯。 (2020年2月19日) |
現時共出版了十張個人專輯:
《記憶之屋》(Memoryhouse,2002)
李希特的首張個人專輯被評為「當代古典音樂的里程碑」[11],BBC Music則稱這專輯是「新古典主義」音樂中的重要作品[12]。由{{link-en|BBC愛樂管絃樂團|BBC Philharmonic Orchestra]]擔任演奏。李希特透過「紀錄片式音樂」一類的實驗性專輯,嘗試表達出一些真實或虛構的故事及歷史事件[13]。例如當中的「薩拉熱窩」(Sarajevo)、「十一月」(November)、「亞賓妮塔」(Arbenita)及「最後的日子」(Last Days),便是環繞着科索沃戰爭而作;「萊卡的旅程」(Laika's Journey)則以兒時記憶為題裁。全首音樂結集了四周不同的聲音,甚至是說話:當中包括了約翰·基治的聲音,以及朗讀瑪琳娜·茨維塔耶娃的詩歌等。
2014年由李希特於巴比肯藝術中心的現場演出,後來以黑膠唱片形式再次發行。
《藍色記事簿》(The Blue Notebooks,2004)
《藍色記事簿》的創作,是李希特對2003年伊拉克戰爭的一種抗議方式[14],他續稱:在童年時代也曾感受過戰爭所帶來的暴力傷害,作品正好為他重新反思暴力所帶來的傷痛,道出縱然發動如此多的武裝衝突,最終也不過是徒然。專輯在2003年2月15日全球反戰行動後約一星期開始錄製[14]。女演員蒂達·史雲頓負責朗讀包括法蘭茲·卡夫卡《藍色八開筆記簿》(相信亦是專輯名稱的由來)和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作品[15] 。音樂雜誌Pitchfork對這張唱片的評價是:「近期最具影響力的當代古典作品,錄音也很細緻」[16]。
在專輯發行十周年,李希特為英國音樂網誌Drowned in Sound做了一次評論訪問時,進一步地表達了這張專輯其實是一系列互為關連的夢,也是探索生活經驗與想像力之間所出現的斷層[17]。
2018年Deutsche Grammophon為紀念發行15周年而推出重新灌錄版,Fact音樂雜誌指專輯是「21世紀其中一張最能代表『抗議音樂』的古典音樂作品」[18]。重新灌錄版除了採用了新的封套外,還加插了多首在第一次發行時沒有收錄的樂段;同時亦另外發行了一張單曲《暗號》(Cypher),是以大碟內另一首曲《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的主題而寫成的8分鐘電音作品。《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亦在不少李希特的電影配樂中用上。
《回憶之歌》(Songs from Before,2006)
以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及合成器所演奏的十二首作品,部份樂段加入了由羅拔·韋特朗讀村上春樹所寫的文字[19]。
2014年由Deutsche Grammophon重新發行時,附加了一段新的音樂。
《24張全彩明信片》(24 Postcards in Full Colour,2008)
由24首短小的樂曲所組合而成的套曲,作者視這些短小的作品有如手提電話中的鈴聲,他在訪問中曾經提及過:
“ | 當周邊的人不斷在下載各式各樣的鈴聲時,我感受到身為作曲家,似乎欠缺了一些機會。其實在這開放的空間裏,有着成千上萬、細小的揚聲器在地球上走動,然而沒有甚麼人真正在意於這樣的空間內創作音樂,因此我藉着這些小小的音樂片段……至少在詩意的層面上,這些微小聲音中的意念,可以隨着人的交往而在這地球上隨處走動。我想,這或許就是一種連繫,就如每個人生命中的明信片航般,走進了每個人各自的空間內。 People were downloading ringtones at the time and I felt this was a missed opportunity for composers. That there was a space opening up, maybe a billion little loudspeakers walking around the planet, but nobody was really thinking of this as a space for creative music. So I set out to make these tiny little fragments and then, of course, in the poetic sense, the idea of these little sound carrying objects traversing the planet, I started to think of these as a connection, as a sort of postcard into somebody's life, into their space.[20] |
” |
這24首作品的演奏組合及種類都有不同,部份是鍵盤類獨奏(鋼琴、電子琴、合成器)、亦有絃樂類獨奏、和合奏、錄音片段、電子混音等。
2014年Deutsche Grammophon重新發行時,再加入了三首打算放入專輯內的作品選段,即合共有27段音樂。
《內省》(Infra,2010)
以2005年倫敦炸彈恐襲事件[21]所引發出來的一套芭蕾舞音樂,全長25分鐘,由韋恩・麥葛萊格於皇家歌劇院內上演[22]。《內省》以鋼琴、合成器及絃樂五重奏所演奏,錄音版本是根據原來的舞樂再加以發展,組成為13段音樂再收錄入專輯內[23]。音樂網站Pitchfork形容專輯的音樂「十分華麗」(achingly gorgeous)[24],獨立報也指出專輯內的13首樂段,「以不斷重覆的片段,由一份矇矓的靜態中呈現出不斷發展旳愛情線」[25]。
《重譜韋華第四季》(Recomposed by Max Richter: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2012)
以韋華第的經典作品《四季》為題裁,在創作過程中李希特指出他把原來作品約75%的內容棄掉[26][27],再從自己非常個人的角度入手去重新編寫[28]。全首作品以小段樂句不斷的重覆所編織而成,突顯了他對後現代主義音樂及極簡主義音樂的觀念[29]。作品於2012年10月31日於英國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作首演,由丹尼爾·霍普擔任小提琴獨奏;安德烈·迪利德指揮布列頓小交響樂團共同演出[30]。美國的首演則於同年12月19日於紐約的Le Poisson Rouge(俗稱:「紅魚」)舉行,同樣由丹尼爾·霍普擔任小提琴獨奏;蒂托·穆尼奧斯指揮紅魚合奏團(Ensemble LPR)演出[31][32]。有關音樂會後來更被全國公共廣播電台製成錄像作播放[33]。
專輯面世後,瞬速於美國、英國及德國的iTunes古典音樂榜中勇奪首位[34]。
《舒眠》(Sleep,2015)
一套長達超過八小時的作品,不僅是李希特作品中演奏時間最長的作品,也是音樂界中極少數可以一氣呵成地將全曲演奏的作品。2015年9月27日於倫敦惠康收藏館內的閱讀室(Reading Room)作首演,並由BBC廣播3台作直播[35]。這次演出創出了多項新記錄,當中包括了健力士世界大全「最長時間進行直播(及廣播)單一作品」[36][37][38],時間為8小時1分23秒[39]。而在惠康收藏館內所擺放的,並非座椅,而是一張張附設就寢用品的床,聽眾可以在表演期間睡在床上,感受音樂和睡眠的關連,而演出時間更是安排在半夜開始,一直至早上的八點多。以滿全人類正常的睡眠時間。事實上,BBC廣播3台的直播亦正好配合當日慣常時段所播出的節目「科學與音樂」。
除了首演外,《舒眠》亦已於多國進行過完整的演奏,當中包括有荷蘭阿姆斯特丹、澳洲悉尼、德國柏林、西班牙馬德里、法國巴黎、及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等。
《吳爾芙的三個世界》(Three Worlds: Music from Woolf Works,2017)
音樂取自他的芭蕾舞劇《吳爾芙作品選》,以吳爾芙的三套作品:《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奧蘭多》(Orlando)和《海浪》(The Waves)的內容為藍本。專輯內的音樂既有傳統古典音樂元素外,亦加入了電子聲效,更加用上了吳爾芙自己的說話錄音[40]。
《聲音》(Voice, 2020)
《聲音》的靈感來源於世界人權宣言,並以「顛倒」的管絃樂隊爲特色。李希特希望通過這一概念表達他對21世紀的後真相政治的失望。 這張專輯包含了埃莉諾·羅斯福、女演員琪琪·萊恩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70篇對《世界人權宣言》的朗讀。[41]
這張專輯的開場曲由馬友友在他的「新平衡」("A New Equilibrium")[42]音樂會上演奏,以紀念聯合國成立75週年。
《流亡者》(Exiles, 2021)
《流亡者》於2021年8月16日發佈。這張專輯於2019年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於指揮家克里斯蒂安・雅爾維和波羅的海愛樂樂團合作錄製。[43]
《流亡者》中還包括李希特以前發行作品的拓展版本,如《The Haunted Ocean》、 《Infra 5》、 《Flowers Of Herself》、 《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和 《Sunlight》。[44]
李希特將《流亡者》描述爲一部具有情感紋理的嚴肅作品。[45]
註釋
- ^ Paine, Andre. Max Richter launches imprint, renews deals with UMG's Decca and Deutsche Grammophon. Music Week. 2019-12-09 [2019-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2.0 2.1 Who's Who (UK). Published by A & C Black, 2016
- ^ Tingen, Paul. Max Richter: Recording The Blue Notebooks. Sound on Sound. [2014-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Max Richter. FatCat Records. [201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Max Richetr biography. maxrichtermusic.com. [2015-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Max Richter Bio. FatCat Records. [2014-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Mark Pappenheim. MUSIC /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The Independent (London). 1993-11-24 [2011-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日期錯誤] (2)[日期不符],.
- ^ Adam Park. The Richter Scale. Boomkat. 2006-10-11 [2012-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Biography Kelli Ali. The Guardian (London). [2011-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1] The Australian, 22 November 2014
- ^ Gill, Any. Album reviews: John Sheppard, Max Richter, Les Vents Francais. The Independent. [2015-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Lo, Chris. BBC - Music - Review of Max Richter - Memoryhouse. www.bbc.co.uk. [2020-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Max Richter Memoryhouse. [2011-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3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14.0 14.1 Richter, Max. Millions of us knew the Iraq War would be a catastrophe. Why didn't Tony Blair?. Guardian. Guardian. [2017-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Paul Tingen. Max Richter Recording The Blue Notebooks. Sound on Sound. January 2005 [2011-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Mark Pytlik. Max Richter: The Blue Notebooks. pitchfork.com. 2004-07-01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Cleeve, Sam. Max Richter on The Blue Notebooks: A Track-by-Track Guide. Drowned in Sound. [2014-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Bowe, Miles. Max Richter announces Blue Notebooks anniversary reissue with new music and remixes. [2020-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SONGS FROM BEFORE • Max Richter. Puremusic. [2011-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Huizenga, Tom. What's Composer Max Richter Listening To? Pretty Much Everything. npr.org. [2018-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Smith, Sid. Infra, A powerful response to the London bombings. Chicago Tribune. Chicago Tribune. [2017-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Gilbert, Jenny. Royal Ballet, Royal Opera House, London Rambert Dance Company, Sadler's Wells, London.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08-11-16 [2020-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Walby, Sam. Album Review: Max Richter – Infra / Releases / Releases // Drowned In Sound. Drownedinsound.com. 2010-07-21 [2013-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Max Richter: Infra Album Review. pitchfork.com. [2017-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6) (英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Pritchard, Claudia. Album: Max Richter, Infra (Fat Cat Records).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10-08-08 [2020-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印第安納波利斯交響樂團2017年公演《重譜韋華第四季》時的簡介。. [202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Recomposed by Max Richter: 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2012-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香港管弦樂團馬克斯·李希特專場音樂會場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第14頁。
- ^ Tania Halban. Recomposed or refragmented?. 2012-11-28 [2013-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Max Richter: Vivaldi Recomposed. 2012-10-31 [2012-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音樂會介紹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Le Poisson Rouge官方網頁。
- ^ 有關音樂會的海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Le Poisson Rouge官方網頁。
- ^ Max Richter In Concert: Reimagining Vivaldi. 2013-02-07 [2016-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RECOMPOSED | Chart-Erfolg für Max Richters "Vivaldi Recomposed" in den USA | News. Klassikakzente.de. [2013-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Sinfinimusic – Deutsche Grammophon. www.sinfinimusic.com. [2020-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Crawford, Anwen. Music to Sleep By. 2015-10-12 [2020-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8) –透過www.newyorker.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Max Richter Performs Sleep Live for Eight Hours, Sets Guinness World Record on BBC Radio 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Pitchfork音樂雜誌,2015年9月27日。
- ^ Sleep – the eight-hour live-broadcast lullaby for a frenetic worl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衛報,2015年9月28日。
- ^ Live premiere of Max Richter’s 8-hour lullaby sets records during BBC Radio broadcas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健力士官方網站,2015年9月28日。
- ^ Max Richter: Three Worlds – Music From Woolf Works. 2017-01-27 [2020-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Kelly, Sharon. Max Richter Announces New Album 'Voices'. Udiscovermusic. 25 June 2020 [10 Novem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Yo-Yo Ma Honors UN with Live Virtual Concert. 2020-10-7 [2022-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Lister, Kat. Composer-pianist Max Richter: ‘Creativity is activism’. The Guardian. 2 August 2021 [29 March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Angus, Angus. Exiles (Max Richter, Baltic Sea Philharmonic, Kristjan Järvi). Limelight. 20 November 2021 [29 March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Hasselbeck, Kathrin. DIE WELT MIT ANDEREN AUGEN SEHEN [See the world with different eyes]. BR-Klassik. 6 August 2021 [29 March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6) (德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外部連結
- 官方網站
- 馬克斯·李希特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 Tokafi 雜誌上有關《Infra》的評論
- Nowness雜誌上有關《Infra》的評論
- 「Max Richter is a Composer」,Dumbo Feather magazine 2012年的專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