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是人類不斷開拓食源、開發食品、製造食器、消費食物的過程,以及以進食為基礎的習俗、思想和哲學,即由人們在飲食活動中的方式、過程和功能等結構組成的全部食事的總和。
概述
人類學家張光直認為「到達一個文化的核心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它的肚子」[1]
飲食文化往往包含各種禮儀和文化,例如食材的選擇、菜單的制定、烹飪的方法、餐具的選擇、食客的座次、食用的順序等等。
除此以外,在不同文化中,還規定了平日與節日所食用的食物,還有飲食的頻率、進食的時間等,也都屬於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環。
在全球化的趨勢中,飲食文化也有趨於相同的一面。例如在全球流行的歐美快餐企業、方便食品和零食等。
各地的傳統菜色大多以家庭為傳播單位,由父母傳授給下一代。過於複雜的菜式,則變為一種菜系在當地的餐廳或相應菜系的烹飪班或餐廳中傳授。
近年來,除了本地的飲食文化以外,還湧現了一些全世界所認同的飲食文化,例如:素食主義、慢食運動等。
飲食也被認為是具意識形態的習慣,持續生產國家意象卻又毫不顯著的民族主義。
歷史
古埃及
古羅馬
古希臘
中世紀
臺灣
中國
韓國
日本
香港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資料
- ^ Food in Chinese culture :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7-07-01. ISBN 978-030-001-9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