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群特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專題 |
領群特是漢譯《阿含經》中的一個意譯詞語,對應吠陀梵語中的vṛṣala[1],和巴利語《小部·經集》中的vasala,在婆羅門口中是對卑賤穢惡之人的蔑稱。《雜阿含經》記載釋迦牟尼曾被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稱為領群特[2],此意譯中「特」為「牛父」(vṛṣa)[3],加「領群」修飾而轉義為「牛王領眾」[4]。在《別譯雜阿含經》中將這個古老詞語意譯為旃陀羅[5],即賤民之意。印度教傳說中,孔雀帝國開國之君旃陀羅笈多也曾因首陀羅出身被如此稱呼[1],在佛教傳統中常將佛法比喻為牛王正道[6]。
佛經釋義
在佛陀被稱呼為領群特的經文中,一個婆羅門對佛陀說:「領群特止步不要進我家門」[2],佛問他知道領群特和領群特法嗎,他隨即敷床座請佛陀入坐而求教[7],佛陀向他闡明了造何等惡業者是為領群特[8],而不應以種姓確定人之淨穢善惡[9]。
有關記載
婆羅門將佛陀稱為領群特的這個事例,涉及到的釋迦族和印度東方部族的種姓問題。在印度種姓制度中,賤民(dalita)是不可接觸者,不歸屬在種姓制度四大種姓之中,只能從事被認為是最低賤的職業,如抬死屍、清除糞便等[10][11]。在佛教記載中,旃荼羅(caṇḍāla)意為「惡人」[12],世稱為煮狗者(巴利語:sopāka,梵語:śva-pāka)[13],是不列入瓦爾那制度內的賤民之一[14],只能居住村外,走在路上,賤民要佩帶特殊的標記,口中要不斷發出特殊的聲音,或敲擊某種器物,以提示高級種姓的人及時躲避[15]。
佛經記載的釋迦族種姓在那個時代是較為高貴的,例如釋迦族人瞧不起婆羅門迦葉三兄弟及其一千弟子[16]。《長阿含經·世記經》中記載人類世界起源於閻浮提,閻浮提中第一個造的城為瞻婆城,次為伽屍婆羅捺城,再次為王舍城,這些地方皆位於印度東方、恆河流域中下游。佛經記載,釋迦牟尼被認為出身於波夷那(Pācīna)國[17],釋迦牟尼的堂弟阿難,被稱為鞞提訶牟尼[18],代表釋迦族與印度東部更古老的毘提訶王國之間可能有密切關係。
在《長阿含經》中記載,在釋迦族之外,俱利、冥寧、跋耆、末羅、酥摩等五族也崇信釋迦牟尼佛;這些小族都居住在印度東方,從恆河流域兩岸一直到喜馬拉雅山區,彼此相互通婚。在佛教第二次結集記載中,因毘舍離(Vesāli)的跋闍(Vajji)族比丘所行十事而引起了印度東西方僧團之間的巨大爭論[19]。
學術研究
印順將Vasalaka解釋為毘舍離人,釋迦族因視同於毘舍離人而受到婆羅門的種族歧視[20],並贊同釋迦族為黃色人種之論斷[21]。
註釋
- ^ 1.0 1.1
《Monier-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वृषल [ vṛṣala ] [ vṛṣalá ] [ vṛṣalá ] or [ vṛ́ṣala ] , m. ( fr. [ vṛ́ṣan ] ) a little or contemptible man , low or mean or wicked fellow (in later language " a Śūdra " ) Lit. RV.
a dancer Lit. L.
N. of king Candra-gupta (who was by birth a Śūdra) Lit. Mudr.
a horse Lit. L.
an ox Lit. L.
a kind of garlic Lit. L. - ^ 2.0 2.1 《雜阿含經·一〇二經》:「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晨朝着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次第乞食,至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舍。時,婆羅門手執木杓,盛諸飲食,供養火具,住於門邊。遙見佛來,見已,白佛,作是言:住!住!領群特!慎勿近我門!」
- ^
《說文解字》特:朴特,牛父也。
《康熙字典》特:……《說文》朴特,牛父也。《玉篇》牡牛也。《書·舜典》格於藝祖,用特。《傳》特,一牛也。《禮·郊特牲註》郊者,祭天之名。用一牛,故曰特牲。……又牡馬亦曰特。《廣韻》特,雄也。《周禮·夏官·校人》凡馬,特居四之一。《註》三牝一牡。…… - ^ 《相應部·有偈篇·拘薩羅相應·S.3.19.無子》:
Amanussaṭṭhāne udakaṃva sītaṃ,
Tadapeyyamānaṃ parisosameti;
Evaṃ dhanaṃ kāpuriso labhitvā,
Nevattanā bhuñjati no dadāti.
Dhīro ca viññū adhigamma bhoge,
So bhuñjati kiccakaro ca hoti;
So ñātisaṅghaṃ nisabho bharitvā,
Anindito saggamupeti ṭhāna nti.
元亨寺譯文:「如無人山野清水,無人飲用自行滅,若猶卑人得富者,不自用亦不與他,英雄識者以得富,自用並供其他事,彼牛王養親族群,無被非難行天界。」
《雜阿含經·一二三二經》:「
曠野湖池水,清涼極鮮淨,無有受用者,即於彼消盡。
如是勝妙財,惡士夫所得,不能自受用,亦不供恤彼,徒自苦積聚,聚已而自喪。
慧者得勝財,能自樂受用,廣施作功德,及與親眷屬,隨所應給與,如牛王領眾。
施與及受用,不失所應者,乘理而壽終,生天受福樂。」
《別譯雜阿含經·五九經》:「
譬如鹹鹵土,中有冷汪水,鹹苦不可飲,後自煎涸盡。
儜夫亦復爾,雖有多財寶,不能自衣食,亦不施他人,是名為儜者。
有財能布施,譬如平博地,有好清流池,林亦甚蔚茂,人獸同快樂。
是名為智者,如似大牛王,生則受快樂,死則生天上。」 - ^ 《別譯雜阿含經·268經》:「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世尊着衣持鉢入城乞食,到火姓達賴殊婆羅門家,爾時火姓達賴殊於中門前祀祠於火。佛來至門。達賴殊遙見佛來而語之言。住住旃陀羅。莫來至此。」
- ^
馬鳴《大莊嚴論經》:「並及八輩眾,無垢清淨僧,富那脇比丘,彌織諸論師。薩婆室婆眾,牛王正道者,是等諸論師,我等皆敬順。」
「汝今寧不聞,釋種具大悲,牛王正道者,所說之法耶。」「佛說三種人,應為起塔廟,釋迦牛王尊,正應為作塔。」 - ^ 《雜阿含經·一〇二經》:「佛告婆羅門:汝知領群特、領群特法耶?婆羅門言:我不知領群特,亦不知領群特法,沙門瞿曇知領群特及領群特法不?佛言:我善知是領群特及領群特法。是時,婆羅門即放事火具,疾敷床座,請佛令坐,白言:瞿曇!為我說領群特及領群特法。」
- ^ 《雜阿含經·一〇二經》:「佛即就座為說偈言:
- 瞋恚心懷恨,隱覆諸過惡,犯戒起惡見,虛偽不真實,如是等士夫,當知領群特。
- 憋暴貪悋惜,惡欲慳諂偽,無慚無愧心,當知領群特。
- 一生二生者,一切皆殺害,無有慈愍心,是為領群特。
- 若殺縛椎打,聚落及城邑,無道以切責,當知領群特。
- 住止及行路,為眾之導首,苦切諸群下,恐怛相迫愶,取利以供己,當知領群特。
- 聚落及空地,有主無主物,掠護為己有,當知領群特。
- 自棄薄其妻,又不入婬舍,侵陵他所愛,當知領群特。
- 內外諸親屬,同心善知識,侵掠彼所受,當知領群特。
- 妄語欺誑人,詐取無證財,他索而不還,當知領群特。
- 為己亦為他,舉責及財與,或復順他語,妄語為他證,如是妄語者,當知領群特。
- 作惡不善業,無有人知者,隱諱覆藏惡,當知領群特。
- 若人問其義,而答以非義,顛倒欺誑人,當知領群特。
- 實空無所有,而輕毀智者,愚癡為利故,當知領群特。
- 高慢自稱舉,毀壞於他人,是極卑鄙慢,當知領群特。
- 自造諸過惡,移過誣他人,妄語謗清白,當知領群特。
- 前受他利養,他人來詣己,無有敬報心,當知領群特。
- 沙門婆羅門,如法來乞求,呵責而不與,當知領群特。
- 若父母年老,少壯氣已謝,不勤加奉養,當知領群特。
- 父母諸尊長,兄弟親眷屬,實非阿羅漢,自顯羅漢德,世間之大賊,當知領群特。」
- ^ 《雜阿含經·一〇二經》:「初上種姓生,習婆羅門典,而於其中間,習行諸惡業,不以勝生故,障呵責惡道,現法受呵責,後世墮惡道。
生旃陀羅家,世稱須陀夷,名聞遍天下,旃陀羅所無,婆羅門剎利,大姓所供養,乘於淨天道,平等正直住,不以生處障,令不生梵天,現法善名譽,後世生善趣。
二生汝當知,如我所顯示,不以所生故,名為領群特,不以所生故,名為婆羅門,業為領群特,業為婆羅門。」 - ^ Viswanath, Rupa. The Pariah Problem: Caste, Religion, and the Social in Modern Indi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268 [2018-11-09]. ISBN 978-0-23116-306-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6).
- ^ Jha, Ashok Kumar. Meghadutam. PartridgeIndia. 2013: 101 [2018-11-09]. ISBN 978-1-48289-494-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6).
- ^ 《十誦律·九十波夜提法》:「旃陀羅種,應學斷人手足耳鼻頭,持着木上擔死人出城燒。」
- ^
《十誦律·醫藥法》:「是時飢餓,乞求難得,諸貧賤人,象子、馬子、牛子、客燒死人人、除糞人,皆殺狗噉。……汝等若至貴人邊,若貴人來看汝,若聞沙門釋子噉狗肉,則棄捨汝去,汝如旃陀羅。」
《大毘婆沙論》:「云何住不律儀者?謂:有十二種不律儀家,一、屠羊,二、屠鷄,三、屠豬,四、捕鳥,五、捕魚,六、遊獵,七、作賊,八、魁膾,九、縛龍,十、守獄,十一、煮狗,十二、婆具履迦。……煮狗者,謂栴茶羅等諸穢惡人。婆具履迦者,謂:有傍生名婆具羅,即是蟒類,恆於曠野吞食商侶,有人專能殺之,取商侶價,以自活命,由此故名婆具履迦。有說:罝弶名婆具羅,有人為活命故,恆設罝弶,取諸眾生,故名婆具履迦。有說:獵主名婆具履迦。」 - ^
《四分律·九十單提法》:「
- 卑者,旃陀羅種,除糞種,竹師種,車師種。
- 卑姓者,拘湊,拘屍婆蘇晝,迦葉,阿提利夜,婆羅墮。若本非卑姓,習卑伎術,即是卑姓。
- 卑業者,販賣豬羊,殺牛,放鷹鷂,獵人、網魚,作賊、捕賊者,守城、知刑獄。
- 卑伎者,鍛作,木作,瓦陶作,皮韋作,剃髮作,簸箕作。」
《雜阿含經·一一四七經》:「爾時,世尊而說偈言:……惡劫老病死,常磨迮眾生,四種大族姓,栴陀羅獵師,在家及出家,持戒犯戒者,一切皆磨迮,無能救護者。」 - ^ 《高僧法顯傳》:「旃荼羅,名為惡人,與人別居,若入城市,則擊木以自異,人則識而避之,不相搪揬。」
- ^ 《增一阿含經·高幢品·五經》:「是時。迦葉將五百弟子。……白世尊曰。唯願世尊聽我等得作沙門。……是時。江迦葉及三百弟子即成沙門。……爾時。順水下頭有梵志。名伽夷迦葉。……即將二百弟子。順水上流。乃至學術之處。遙見二兄而作沙門。……是時。伽夷迦葉前白世尊。唯願世尊聽作沙門。修清淨行。……是時。世尊以此三事。教化千比丘。是時。彼比丘受佛教已。千比丘盡成阿羅漢。是時。世尊以見千比丘得羅漢。爾時閻浮里地有千阿羅漢及五比丘。佛為六師。……是時。世尊以至七日。便作是念。我今宜可以神足力。往詣迦毘羅衛國。是時。世尊即將諸比丘。前後圍遶。往詣迦毘羅衛國。……是時。世尊與王說法已。即從座起而去。是時。真淨王普集釋眾。而作是說。諸沙門等。顏貌極醜。剎利之種。將諸梵志眾。此非其宜。剎利釋種還得剎利眾。此乃為妙。諸釋報言。如是。大王。如大王教。剎利還得剎利眾。此乃為妙。是時。王告國中。諸有兄弟二人。當取一人作道。其不爾者。當重謫罰。」
- ^ 《四分律》卷54〈七百集法毘尼〉:「波夷那、波梨二國比丘共諍,世尊出在波夷那國。善哉大德,當助波夷那比丘。」
- ^ 《雜阿含經》卷41〈1143經〉:「尊者摩訶迦葉為諸比丘尼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時偷羅難陀比丘尼不喜悅,說如是惡言:『云何?阿梨摩訶迦葉於阿梨阿難,鞞提訶牟尼前為比丘尼說法?譬如販針兒於針師家賣,阿梨摩訶迦葉亦復如是,於阿梨阿難,鞞提訶牟尼前為諸比丘尼說法。』」
- ^
《巴利律藏·七百犍度》:Tena kho pana samayena vassasataparinibbute bhagavati vesālikā vajjiputtakā bhikkhū vesāliyaṃ dasa vatthūni dīpenti.
《善見律毘婆沙·跋闍子品第二集法藏》:「世尊涅槃已一百歲時。毘舍離跋闍子比丘。毘舍離中十非法起。」 - ^ 印順《以佛法研究佛法》:「關於領群特一詞,又別作Vasalaka。考毘舍離域(異譯毘耶離),巴利文常作Vesālī;但也有作Vasalaka的,如律文七百結集中「毘舍離諸跋耆比丘」的毘舍離。所以巴利文的Vasalaka,即是毘舍離。婆羅門稱釋尊為Vasalaka,意思是毘舍離人。依後代的解說,毘舍離的意義是「廣嚴」,並無卑賤的意味。這與婆羅門口中的毘舍離,帶有卑劣不淨的意義不合。毘舍離,即今Besarh村,在北貝哈爾的Muzaffarpur區。正統的婆羅門學者,對這一帶的民族,無論在血統上,文化上,素來是輕視的。所以「毘舍離人」本意很好,但在婆羅門口中說起來,就有點輕視誣辱的意味。這如東夷的本為仁人,在從前中國人的口中說起來就有點鄙視一樣。釋尊是舍夷國的釋迦族人,這是沒有問題的。他與毘舍離一帶民族,有血統與文化上的共同性;婆羅門這才稱釋尊為毘舍離人,釋尊也不否認。漢譯的旃陀羅,是毘舍離通俗的意譯,一望而知的知道是賤族。至於領群特一名,大抵是指領群的特牛。牝牛vasa與毘舍離的聲音相近;釋尊的教化眾生,如領群的大牛一樣。譯者的譯作領群特,或許如此。總之,領群特一名,在婆羅門口中,是意味着種族的卑劣。」
- ^
印順《印度之佛教》:「釋迦族,舊傳雅利安人,出名王甘蔗之後。初居印度河側,東下立國於雪山之麓,即釋種所自起。甘蔗王族出瞿曇(即喬達摩)仙之後,因以瞿曇為氏雲。然以近人之考證,頗不以此說為然,而以釋種為黃色之蒙古人種。
玄奘『西域記』,謂迦毘羅衛以外之釋族,凡四國:一、梵衍那國,在雪山中,即今興都庫斯山脈之西部。二、呬摩呾羅(雪山下)國,在巴達克山南。三 、商彌國,在蔥嶺西南境,與印度、阿富汗接壤。四、烏仗那,在今印度西北邊省之北部,其故都直逼蔥嶺下。此四國悉非雅利安人也。
『雜阿含經』載:釋尊嘗入婆羅門家,被呵為「領群特」,且拒其入室。使釋尊而為雅利安人,則不當如此。舍衛國之波斯匿王,雅利安人,而釋種拒不與婚嫁,其種族之不同,固灼然可見。從地理之分佈而考之,則可見其為山嶽民族而南望大陸者。釋族以孔武有力稱;其東鄰拘屍那,稱力士生地。迦毗羅衛之釋族,蓋雪山中之遊牧民族,卜居平地而漸農業化者。
自蔥嶺東來,沿喜馬拉雅山分佈之居民,如西藏、尼泊爾、不丹,及(印度)阿薩密省,悉為黃種。釋族非雅利安系,其為黃種無疑也。毗舍離民族為離車子,摩竭陀與之通婚嫁。玄奘傳尼泊爾為離車子。毗舍離跋耆比丘,以「佛出波夷那」為言,疑釋種同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