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歷史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09年8月8日) |
陝西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時代 | 舊石器時代 | ||||||||||
新石器時代 | |||||||||||
商 | 周部落 義渠 西戎 豐 鎬 崇 𢀛方 鬼方 羌方 井方 盧 倉 | ||||||||||
周 | 秦國 古羌人 義渠 西戎 月氏 | ||||||||||
春秋 戰國 |
秦國 | ||||||||||
秦 | 上郡 北地郡 漢中郡 | ||||||||||
漢 | 涼州刺史部 并州刺史部 | ||||||||||
三國 | 涼州 | ||||||||||
晉 | 前秦 前涼 後涼 西涼 北涼 西秦 | ||||||||||
南北朝 | 北魏 西魏 北周 | ||||||||||
隋 | 京兆郡 馮翊郡 扶風郡 北地郡 上郡 雕陰郡 延安郡 弘化郡 榆林郡 漢川郡 西城郡 | ||||||||||
唐 | 京畿道 山南東道 關內道 | ||||||||||
五代 | 岐 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 | ||||||||||
宋 | 永興軍路 秦鳳路 | ||||||||||
金 | 京兆府路 鳳翔路 鄜延路 | ||||||||||
元 |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 | ||||||||||
明 | 陝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 ||||||||||
清 | 陝西省 | ||||||||||
中華民國 | 陝西省 西安直轄市 | ||||||||||
中華人民 共和國 |
陝西省 |
陝西省自古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並為漢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根據中國最早的史書《禹貢》記載,陝西地區最早為漢地雍州之城。 西安,咸陽一帶的歷史可以上溯到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曾是11個王朝的首都或(京畿屬地),其中秦漢隋唐,四個為對中華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統一王朝,歷史文物方跡遍佈全地。
上古文明
陝北地區屬於黃河中上游,秦嶺以南屬於長江上游,關中是漢族和漢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 考古分期:關中一帶早有藍田猿人活動。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最早的是老官台文化(約公元前6000年到前5000年),之後是著名的仰韶文化(約前5000年至前3000年),再後是陝西龍山文化(公元前2300年至前2000年)。
- 傳說情況:上古時為雍州所在,是炎帝和黃帝二帝的發源地及所葬之地,同時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今西安藍田一帶)。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下了女媧,伏羲,後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黃二帝又是少典的後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氏(一說是源於華山)。[1]
先秦時代
- 西周後期,秦始皇的祖上非子替周王室養馬有功,周孝王將「秦」(據說曾在今天的甘肅省天水市東南)這塊土地封給了他,秦國也成了周的附庸。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一帶),殺了周幽王。秦襄公率領人馬攻打犬戎,立了戰功。次年他護送周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又立新功。平王便封他為諸侯,將陝西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他。這樣,秦國統管了陝西省的部分地區。秦穆公時。國力強盛,又打敗了東方的晉國,佔領了整個關中。由此可見,由於陝西其地春秋時為秦國,所以簡稱「秦」。前350年,秦孝公由櫟陽遷都咸陽,在此營築翼闕及宮殿。後秦始皇仿建六國宮殿,使咸陽成為規模恢宏的帝都。
秦漢時代
-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咸陽(今西安,咸陽一帶)為首都,並把全國劃分為36郡,今陝西境內有郡:上郡、北地郡、漢中郡。陝西地首次成為統一王朝的京畿地。
- 西漢時,以長安(今西安)為都城,陝西南部仍然是京畿地區,由司隷校尉部管理,分為京兆尹(渭南郡),左馮翊(河上郡),右扶風(中地郡)和弘農郡。秦朝都城咸陽先後改名為新城和渭城。在今咸陽原上,因西漢五陵置有陵邑,故有「五陵原」之稱。
- 東漢時,首都遷去雒陽,以長安(今西安)為西京。今陝西地屬於涼州刺史部和并州刺史部。
- 東漢中後期時,匈奴內遷,在呂梁山上和汾河流域牧馬。到三國曹魏時,匈奴人分為五部,人數多達數十萬。此外,還有羯族,鮮卑族,氐、羌等族在自塞外入居陝、甘,歷史上稱為「五胡」。
兩晉南北朝
- 西晉,長安為陪都,咸陽更名為靈武。313年,永嘉之亂後西晉在長安擁立晉愍帝。316年,前趙(漢國)劉聰派遣劉曜攻破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滅亡。隨着西晉的滅亡,中原廣大的地區,皆成為漢國政權的統治範圍。
- 前趙,漢王劉聰名義上是中原的共主,但隨着勢力的擴大,地方的割據勢力迅速形成,漢國統治的地區實際上只有一小部分。
318年,劉聰病死,太子劉粲繼位。匈奴貴族靳準殺死劉粲奪權,在平陽的劉氏男女不分老少全部被殺,靳準自立為漢天王。鎮守長安的劉聰族弟劉曜得知平陽有變,自立為皇帝,派遣軍隊至平陽,族滅靳氏。與此同時,羯族首領石勒亦以討伐靳準為名,率軍至漢都平陽,於是,平陽、洛陽以東的地區,皆落入石勒勢力之中。前趙於是遷都到長安。
- 後趙,長安為陪都,咸陽又改名為石安。
- 前秦,東晉時氐在北方崛起,在前秦天王苻堅的軍事行動下,今陝西一帶屬於前秦的核心部分,且長安為前秦的首都。383年淝水之戰大敗後,前秦國力開始下降。
- 後秦,(384年-417年,或稱姚秦),前秦苻堅在淝水之戰兵敗後,關中空虛,原降於前秦的羌族貴族姚萇在渭北叛秦,晉太元九年(384年)自稱萬年秦王,次年(385年)擒殺苻堅。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萇稱帝於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國號大秦,史稱後秦。
- 陝西地經歷羯族的後趙、漢族的冉魏、氐的前秦、鮮卑的西燕、羌的後秦,417年東晉北伐後秦破長安後也短暫的佔有今天的陝南地。在陝北也有赫連勃勃建立的夏國在同期存在,初期都城統萬城(今稱白城子,在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納林河鄉與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鄉交界處的無定河北岸流沙之中)。夏鳳翔六年(418年),赫連勃勃乘東晉滅後秦,乘虛輕取長安,在霸上(今陝西西安東)即帝位,國勢更強。
- 北魏,386年,鮮卑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西安,咸陽一帶為涇陽縣。436年四月,北魏滅北燕,高句麗等邊疆政權降服,統一除了今天遼東以北的北方。後來,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西魏的實權落在大將宇文家族的手中。556年,宇文泰取代西魏,建立北周。宇文泰定都於長安(今西安)。北魏時佛教興起,寺院有三萬所,和尚尼姑多達200萬。
隋唐五代
- 隋朝,北周大將楊堅滅鮮卑人的政權,恢復了漢族對漢地北部行使主權後,在滅亡南朝陳,以大興城(今西安)為首都,陝西地再次成為統一王朝的京畿地。
- 唐朝,隋末,太原留守李淵(唐高祖)和他的兒子李世民(唐太宗)率兵,從太原起兵反隋。在618年建立唐朝,重新統一中國。改大興城為長安城(今西安)為首都,陝西地再次成為統一王朝的京畿地,分屬京畿道,山南東道和關內道。
- 武則天因其母母楊氏順陵在咸陽北原,曾改咸陽為赤縣。
- 農民起義領袖黃巢也在這裏建立過政權。
- 五代十國時期,後梁(907年-923年11月19日)篡奪唐地位後,李茂貞建立岐(901年-924年或946年)以鳳翔為中心於現在陝西、甘肅、四川地區的割據政權,表示對抗後梁,此時陝西分屬不同的政權內,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923年-936年)、後晉(936年-947年)、後漢(947年-950年)和後周(951年-960年),陝西地屬於北方的中原王朝內,後唐改回大安府為京兆府,但五代都城大多在洛陽與太原,西安卻再沒有成為首都。
遼宋夏金元
- 北宋時,陝西地處於宋朝,遼朝,西夏三國交匯處。宋初陝西路為至道十五路之一;熙寧五年(1072年)分陝西為永興軍路、秦鳳路;元豐元年(1078年)又並為陝西路,八年(1085年)又分為永興軍、秦鳳路二路。
- 南宋時,陝西地大部屬於金朝,金政府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並撤銷秦鳳路,在此地設立京兆府,延安府,慶陽府與鳳翔府。而陝西的西北部被西夏國控制。
- 元朝時,陝西屬於陝西行中書省,西安地為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清
- 明朝,再次恢復漢人對陝西地區的主權。陝西地為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
- 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陝西發生大地震,造成83萬人死亡(不包括沒有登記戶口的居民),是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2][3]。
-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入西安後,曾改西安為長安,建立大順政權。
- 清朝,分陝西承宣布政使司為陝西布政使司和甘肅布政使司,後發展為陝西省和甘肅省(含寧夏),屬於內地十八行省。
- 清朝末年,陝西甘肅一帶爆發了大規模的穆斯林反清起事,後演變為回民大規模屠殺漢人的恐怖活動,史稱『同治回亂』。1873年被以漢人湘軍為主的清朝軍隊鎮壓,只有西安城內未參加作亂的3萬回民得以倖存,其餘陝甘回民一部分逃亡(詳見:東干族),其餘人均已被軍隊展開報復性屠殺。
近代
現當代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西安為副省級城市,陝西省會,並於九十年代被列入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地區,西安和重慶成為西部的兩個龍頭地區。
- 在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大饑荒時期,陝西全省共18.7萬人死亡。2013年,習近平的弟弟習遠平在陝西省委黨報《陝西日報》上發表文章,紀念父親習仲勛誕辰100周年,其中提到陝西也發生了饑荒[4]。
參考文獻
- ^ 中华文化溯源:探寻神秘“华胥古国”. [2009-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7).
- ^ 鄧凌原. 明朝嘉靖大地震之后. 民生周刊. [2012年第38期].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4).
- ^ 陕西纪念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华县大地震450周年. 新華網. 2006-10-26 [2020-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2).
- ^ 习远平:父亲曾在三年困难时期为陕西调粮 称是报恩. 陝西日報. 鳳凰網. [2018-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