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心陶
陳心陶
性別 | 男 |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
母語人名 | 陳心陶 |
姓氏 | 陳 |
出生日期 | 4 5 1904 |
出生地 | 古田縣 |
死亡日期 | 29 10 1977 |
死亡地 | 廣州市 |
職業 | 生物學家、parasitologist |
工作領域 | 寄生蟲學 |
僱主 | 嶺南大學、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
就讀於 | 明尼蘇達大學、哈佛醫學院、明尼蘇達大學、哈佛醫學院 |
貢獻至發行作品 | 中國動物圖譜 |
陳心陶(1904年5月4日—1977年10月29日),福建古田人,中國寄生蟲研究的先驅。曾任嶺南大學、中山大學教授,在醫學寄生蟲的研究、教育與防治方面作出卓越貢獻,尤其是為中國血吸蟲病防治作出了重大貢獻。[1][2]
1925年畢業於福建協和大學生物學系。歷任嶺南大學生物系助教、講師。1928—1929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攻讀寄生蟲學,獲理學碩士學位。1929—1931年 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比較病理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31年任嶺南大學生物系主任、理科研究所所長。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歸國,任嶺南大學醫學院(1953年改為中山醫學院)寄生蟲學教授、寄生蟲學教研室主任。1950年夏受廣東省人民政府委託到四會縣開展血吸蟲病防治工作,使廣東省成為中國第一批達到基本消滅血吸蟲病,並能鞏固下來的省份。兼任廣東省血吸蟲病研究所所長、廣東省熱帶病研究所所長、廣東省生物學會理事長、廣東省寄生蟲學會理事長、1973年擔任《中國動物志》副主編、 《中國吸蟲志》主編。1956年應邀參加最高國務會議。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被選為中共中山醫學院委員會委員,中共廣東省委委員,第三屆及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3][4]
他於1935年發現的廣東住血線蟲(學名: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被公認是廣泛分佈於東南亞、太平洋周邊及世界其他地區的腦膜炎病原。[5]
1990年,廣東省三水縣人民政府在曾經是血吸蟲病重點疫區的南山鎮九龍山建造了陳心陶紀念碑。
參考資料
- ^ 纪念陈心陶教授. [2017-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4).
- ^ 【校史拾掇】陈心陶. [2017-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4).
- ^ 陳心陶教授生平與陳心陶紀念碑介紹
- ^ 学生李桂云深情回忆恩师陈心陶:他填补了中国寄生虫研究的空白. [2021-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6).
- ^ Baheti NN, Sreedharan M, Krishnamoorthy T, Nair MD, Radhakrishnan K. Neurological picture. Eosinophilic meningitis and an ocular worm in a patient from Kerala, south India.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 March 2008, 79 (3): 271. PMID 18281446. doi:10.1136/jnnp.2007.122093.
- ^ Chen.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Zoological Nomencl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