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候
問候是一種人與人(以及動物與動物)或群與群之間表達互相知曉、關心或者顯示一種關係(通常密切)或是社會地位的交流方式。問候有時只是在開始對話或在路過時,例如在行人路上。不同文化中的問候方式不同,同一文化中不同社會地位和社會關係的人之間的問候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是,所有已知的人類文化都存在着問候的風俗。人與人見面時的問候可以帶有聲音,也可以通過肢體的行為來表示,往往涉及兩者的結合。本話題不包括軍事和儀式上的敬禮,不過包括手勢意外的其他儀式。溝通也可以以書面交流的方式表達,例如書信和電子郵件。
有些世代和文化有非常複雜的問候儀式,例如問候君主。相反地,秘密結社通常有暗號或晦澀難懂的問候形式,比如秘密握手,允許成員彼此識別。
一些語言文化中,同一句話或手勢可作為問候以及告別。例:英語的「Good day」、夏威夷語的「Aloha」、希伯來語的「Shalom」印地語的「Namaste」、意大利語的「Ciao」、中文的「你好」。鞠躬和握手也用於問候以及辭別。
問候姿勢
問候可以用多種不同的形式表達,例如親吻、握手、擁抱和各種手勢。問候的形式取決於社交禮節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正式問候可能涉及口頭確認,有時還包括握手,但除此之外,面部表情、手勢、肢體語言和目光交流都可以發出預期的問候類型。[1]手勢是最明顯的信號,例如張開雙臂向某人打招呼通常是一個擁抱的信號。[2]相反地,交叉雙臂可以解釋為敵對的標誌。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和眼神交流反映了情緒和興緻的高低。皺着眉頭、懶散和低落的眼神交流表示不感興趣,而微笑和旺盛的態度則表示歡迎。
世界各地使用許多不同的手勢作為簡單的問候。在西方文化中,握手非常普遍,儘管它在握力、搖動幅度、兩隻手的相對位置以及是否使用左手方面有許多細微的變化。
在西方歷史上男人通常在戶外戴着帽子時,向他們認識的人(有時甚至是不認識的人)問候包括觸摸、稍微抬起或以各種手勢取下帽子。從中世紀開始,這種基本手勢一直很普遍,直到20世紀中葉男人通常不再戴帽子為止。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表示,他遇見婦女時至少會摸一下帽子。但是,這種手勢從未被女性使用過,因為她們考量端莊以免影響頭飾。當一個人沒有戴帽子時,他可能會在頭頂的側面撫摸自己的頭髮,以模仿戴帽時的手勢。這通常是由社會低階人士向高階人士做出的,例如農民面對地主的舉動,有時它也會被當作順從的隱喻。
阿拉伯語「色蘭」(意為「祝你平安」,源於手勢附帶的口語問候)是阿拉伯地區常見問候方式。同輩之間是雙方使用右手輕觸後,稍微鞠躬然後把手心印在自己的心口上;晚輩向長輩問候時同時會輕吻長輩的手背。要注意的是,在保守的伊斯蘭世界中,異性之間不允許握手。
漢字文化圈傳統的問候手勢為揖禮,又稱作揖、拱手,是把左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尾指四指併攏,一掌撫托另一掌背交叉或平疊,掌心朝內,左右拇指相扣,兩手合抱,拱手為禮,以示尊重。一般情況下,男性作揖時左手包右手,女性則相反;凶禮如喪禮之類的場合則左右相反。當代常見的拱手禮之一是右拳放在左手的掌心,前後搖動兩次或三下,可能伴有頭點頭或鞠躬。該手勢可用於會議和聚會,以及表示感謝或道歉時。
在印度,通常會看到合十禮的問候手勢,雙方各自將手掌壓在一起,輕輕地低下頭,緊貼心臟。
親吻
在歐洲,近世上層階級男人對女人的問候方式是用右手握住女人伸出來的手(通常是右手),並且鞠躬親吻手。 如果親密程度較低,則僅握住手而不親吻。男人右膝跪在地板上的超正式風格現在僅用於求婚,是一種浪漫的姿勢。
親臉頰在歐洲(主要是在南歐,但在某些中歐國家中也是如此)、加拿大部分地區(魁北克)和拉丁美洲很普遍,並且已經成為標準的問候方式。
雖然在許多文化中,親臉頰是一種普遍的問候方式,但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之處。在俄羅斯、波蘭、斯洛文尼亞、塞爾維亞、馬其頓、黑山、荷蘭、伊朗和埃及,習慣於「兩邊臉頰各親三次」。[3]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加泰羅尼亞人、匈牙利人、羅馬尼亞人、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人通常會親兩次,而在墨西哥和比利時,只需親一次就可以了。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女性只在右臉頰上親吻,[4]而在阿曼,男性握手後在鼻子上互相親吻並不罕見。[5]法國文化接受多種問候方式,具體取決於所在地區。在整個法國,最常見的是親兩次,但在普羅旺斯則親三次,在南特則親四次。[6]然而,在布列塔尼尖端的菲尼斯泰爾省和新亞奎丹大區的德塞夫勒省,則首選親一次。[7] [8]
其他問候姿勢
電話答錄問候
電話答錄問候語是預先錄製的訊息,當電話答錄系統應答撥號時,電話答錄問候語會自動向撥號者播放。一些電話答錄系統允許向不同的撥號者播放不同的問候語。
參見
- Aloha
- Ciao (意大利語)
- 禮儀
- Hare Krishna
- 問候列表
- Mahalo
- 告別字句
- 復活節問候
- Š-L-M
- 稱呼語
- Sat Sri Akaal
- 平安 (希伯來語)
- 扎西德勒
- 語音信箱
參考資料
- ^ Salmani Nodoushan, M. A. (2006). Greetings forms in English and Persian: A sociopragmatic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Society, 17. online.
- ^ George Boeree. personpercept.html. Webspace.ship.edu. [2011-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9).
- ^ Greetings Lesson. Hawaii.edu. [2011-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4).
- ^ Galapagos FAQs Preparing for your trip. Galapagosonline.com. [2011-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7).
- ^ Greetings in other cultures. Brucevanpatter.com. [2011-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5).
- ^ Faire la bise - French Gestures. French.about.com. 2011-01-02 [2011-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9).
- ^ 210 French Kissing Map. Frank Jacobs. 2007-12-02 [2012-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6).
- ^ Email greetings.. Alex. 2019-10-31 [2019-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