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船蛸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5年11月13日) |
闊船蛸 | |
---|---|
闊船蛸南方型的卵盒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軟體動物門 Mollusca |
綱: | 頭足綱 Cephalopoda |
目: | 八腕目 Octopoda |
科: | 船蛸科 Argonautidae |
屬: | 船蛸屬 Argonauta |
種: | 闊船蛸 A. hians
|
二名法 | |
Argonauta hians Lightfoot, 1786
| |
異名 | |
|
闊船蛸(學名:Argonauta hians)[1][2],中國大陸稱錦葵船蛸,也稱舡魚,屬頭足綱船蛸科的物種。
通俗名稱源自於褐白色的卵盒,中國廣東地區稱呼它為「灰海馬巢」。[3][4]本物種的雌性,就像所有船蛸一樣,製造薄紙般的卵盒以利於章魚盤繞在內,就這方面來說很像是隻鸚鵡螺居住在它的貝殼裏(由此而得到一個稱呼:「紙鸚鵡螺」)。卵盒具有寬闊的龍骨,帶給了它方形外觀的特徵,少量圓形的結瘤順着龍骨分佈,並且較少有超過 40 條平滑紋脈橫越卵盒的側邊。[3]卵盒全長通常是在大約 80 毫米,然而例外的標本可以超過 120 毫米;世界紀錄尺寸是台灣產的 121.5 毫米標本。
特徵描述
闊船蛸是世界性的物種,出現在全球各地的熱帶及亞熱帶水域。[3]牠是非常多變的種類,而且已經發現到存在着至少兩類明顯的型態:「南方」型和「北方」型(見圖)。從前產量最豐富的是在菲律賓和南中國海。牠是一種非常小型的動物,包括殼在內少見有超過 80 毫米,而且有些欠缺翼狀突起,縱然這一品種取了這樣的英語名稱:「Winged Argonaut」(有翼的船蛸)。「北方」型發現在台灣、香港和日本周圍的水域,出產許多寬大、深色、更堅固、特有的翼狀突起並可達到 120 毫米的卵盒。卵盒通常很少比「南方」型瘦長,而且欠缺「南方」型特有的陶瓷般光亮。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來判定,不論這些型態是否意味着兩類的識別物種。
本種的出沒地點與有近緣關係的偏口船蛸一樣產自東北太平洋,而窄小的波氏船蛸產自印度洋。模式產地和模式存放處目前不明。[5]
闊船蛸具有兩性異形的現象,雄性達到性成熟時,外套膜全長(ML)約在 7 毫米,據推測達到最大尺寸。[6]雌性成熟時,約在扁船蛸大小的一半。[7]牠們開始進行分泌一個卵盒在 6.5 到 7 毫米。[6]通常當雌性達到 14 到 15 毫米開始儲放卵囊;雌闊船蛸產下牠們的卵不遲於 18 到 20 毫米。然而,尺寸有發生不同的橫跨範圍。[6]雌性能成長到 50 毫米,然而雄性並不會超過 20 毫米。[3]
生態與行為
闊船蛸已知會在海面上黏着漂浮物,包括其他船蛸。[6][8]有報告說一連串大小類似的船蛸接近 20 到 30 隻。[6]當其他雌船蛸們抓住並攀上前一隻船蛸腹部的殼時,第一隻雌船蛸在鎖鍊般的串聯中,通常會纏上某些無生命的物體。[3][6]吉爾伯特·沃斯(Gilbert Voss)和高登·威廉森(Gordon Williamson)在香港近岸海面觀察到六隻活潑成對的雌闊船蛸串在一起游泳。[3][8]
本種主要是以遠洋軟體動物為食。報告指出,有浮游異足類的遺體取自闊船蛸的胃部。[6]本物種也被許多掠食者捕食。有報告提到,牠在西南太平洋的長吻帆蜥魚的胃含物裏面。[9]
在寬廣的海洋,常觀測到闊船蛸伴隨着水母。[10]在菲律賓,清楚地描述牠游在珍珠水母(學名:Phyllorhiza punctata)的頭部上。[11]這項行為早已被知悉一段很長的時間,[10][12]雖然對於這項關係早先在1992年黑格爾(以及其他人)的著作已經有少許的了解。[11][13]
水下攝影師馬克·史翠南(Mark Strickland)在緬甸安達曼海丹老群島觀察並拍攝到一隻雌闊船蛸黏着一隻水母。[3]觀察到船蛸正利用覆蓋在水母的表面,使這隻動物旋轉來隱藏牠自己,免除潛在的掠食者(在這項攝影師的例子)。也目擊到水母像一座「狩獵平臺」般地被船蛸利用,如同牠「巧妙地操控牠的主人靠向一隻小型的櫛水母,迅速地用另一對觸手抓住並且狼吞虎嚥地吃了牠」。[3]
-
雌性幼體(6.5毫米)來自南大西洋赤道附近
-
外觀尚未成熟的雄性(5.0毫米)來自南大西洋赤道附近
-
同一動物的嘴部觀察;提到修改了交接腕
-
雄性幼體的漏斗和外套膜閉鎖器(5.0毫米)來自南大西洋赤道附近
參考文獻
- ^ 賴景陽. 觀察圖鑑 《貝類》. 渡假出版社. 1988: 第133頁. ISBN 9576230322.
- ^ 彼得·當斯(S. Peter Dance). 自然珍藏系列 《貝殼圖鑑》. 貓頭鷹出版社. 1996: 第249頁. ISBN 9578686986.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Norman, M. Cephalopods: A World Guide. ConchBooks. 2000: pp. 189–195.
- ^ 《漁業推廣》第190期 (PDF).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 2002.[永久失效連結]漁訊廣場:外海張帆航行的船蛸
- ^ Current Classification of Recent Cephalopoda (PDF). [2008-03-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6-01-01).
- ^ 6.0 6.1 6.2 6.3 6.4 6.5 6.6 Nesis, K. N. The biology of paper unatiluses, Argonauta boettgeri and A. hians (Cephalopoda, Octopoda),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the seas of the East Indian Archipelago. Zool. Zh. 1977, 56: 1004–1014.
- ^ (德文) Naef, A. Die Cephalopoden, Systematik. Fauna Flora Golf. Napoli (35). 1923, 1: 1–863.
- ^ 8.0 8.1 Voss, G. L. & G. Williamson. Cephalopods of Hong Kong. Hong Kong: Government Press. 1971: 138 pp.
- ^ (法文) Rancurel, P. Les contenus stomacaux d' Alepisaurus ferox dans le sud-ouest Pacifique (Céphalopodes). Cah. O.R.S.T.O.M. Ser. Océanogr. 1970, 8 (4): 4–87.
- ^ 10.0 10.1 David, P. M. The surface fauna of the ocean. Endeavour (Oxford). 1965, 24: 95–100.
- ^ 11.0 11.1 Mangold, K. M., M. Vecchione & R. E. Young 1996年. Argonauta. Tree of Life web project. [2006-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 ^ Kramp, P. L. Pelagic Fauna. A. Bruun, SV. Greve, H. Mielche and R. Spärck, editors (編). The Galathea Deep Sea Expedition 1950-1952. 1956: pp. 65–86.
- ^ Heeger, T., U. Piatkowski & H. Möller. Predation on jellyfish by the cephalopod Argonauta argo.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1992, 88: 293–296.
- Sweeney, M. J. Taxa Associated with the Family Argonautidae Tryon, 1879.. 生命樹網絡計劃. 2002 [2006-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6).
- Lu, C. C. Argonautidae. Australian Biological Resources Study. [2006-09-13].[失效連結]
- Dance, S. Peter; Abbott, R. Tucker. Compendium Of Seashells (《貝殼要略》). Odyssey Publishing. 1982: 第376頁. ISBN 0966172000.
外部連結
- 頭足綱資料庫(CephBase): 闊船蛸
- (英文) 生命樹網絡計劃:船蛸屬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英文) 菲律賓的海洋動物圖解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繁體中文) 台灣貝類資料庫:世界常見貝類名錄:闊船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繁體中文) 台灣貝類資料庫:台灣貝類名錄:闊船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繁體中文) 闊船蛸( Argonauta hians )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數位典藏聯合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