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 (清朝尚書)
長庚 | |
---|---|
姓 | 伊爾根覺羅 |
旗籍 | 滿洲正黃旗 |
世居地/穆昆 | 葉赫 |
出生 |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 大清甘肅 |
逝世 | 1914年(民國三年) 中華民國北京 |
長庚(1843年—1914年[1]),字少白,伊爾根覺羅氏,滿洲正黃旗人[2],江寧駐防出身,早年參與平定陝甘回亂,歷任駐藏大臣、伊犁將軍、成都將軍、兵部尚書等職位,為末代陝甘總督。
生平
長庚先世在歸附後金之前世居葉赫,家族內部傳說為北宋臣民後裔,由於跟隨徽、欽二帝被金人北遷,賜為趙姓[3]。天命四年(1619年),家族被努爾哈赤賜姓覺羅[3]。清軍入關後,長庚先祖保時福被撥往江寧駐防[3]。
長庚生於甘肅,其父魁瀛當時在該省做官[1]。回到江寧後逢太平天國起事,其家五十餘口被殺,長庚背着母親投奔其父故交綏遠都統景廉[1]。此後,以縣丞出身,被保舉為知縣,時任伊犁將軍榮全將其調任翼長,當時恰逢白彥虎帶領西寧回人武裝攻打烏垣,進而圍攻哈密。同時,安集延回人首領帕夏併合元帥馬明部眾,聯合烏魯木齊、古牧地、昌吉、瑪納斯、呼圖壁漢回人士,攻擊沙山子與白彥虎遙相呼應,一時聲勢很大[2]。長庚奉榮全所召,率領團練鄉勇赴援,烏魯木齊都統景廉所派遣的黑龍江營總伊勒和布所部也同時趕到,兩軍夾擊,將回軍殲滅殆盡,終於解了沙山子之圍[2]。不久,幫助都統金順處理幕府事務、總理營務,逐漸積累功勳升至道員[4]。光緒六年(1880年),授巴彥岱領隊大臣[4]。不久,丁母憂,長庚對此曾與其摯友志銳表達過「只求今日葬親明日即死」的痛苦之情[3]。服喪完畢後,入覲光緒帝,報告西北情形[4]。長庚手繪地圖,向光緒帝說明邊疆情況,建議在阿爾泰山設置防守、籌劃佈置伊犁邊防、在纏金等地開屯山、撫綏漠北草地諸部、將哈薩克仿照舊例編為佐領等,升任伊犁副都統[4]。
光緒十四年(1888年),長庚奉命擔任駐藏大臣。行至里塘時,瞻對藏人叛亂,長庚暫時前往碩般多,得知爭端由當地藏官肆虐百姓釀成,遂向下屬授以機宜,調集漢、藏官兵征討,同時嚴懲了涉事藏官[4]。於是眾官商議收瞻對藏人之地,仍劃歸四川管轄。長庚提出瞻對地區自乾隆年間以來,屢次叛亂,勞師動眾。同治初年,西藏平定,清廷將瞻對劃歸達賴喇嘛,派堪布管理。今若奪其地,使朝廷失信於藏人,也許將因小失大。於是,為詳定善後章程,長庚與將軍岐元、川督劉秉璋等一同上奏,遂將該事件平息[4]。
光緒十六年(1890年),升任伊犁將軍。伊犁正值大亂過後,各種事務皆待整理,長庚到任後,多有規劃[4]。此時,英、俄窺伺新疆,各自以兵壓境[5]。長庚致書新疆巡撫陶模說道,「屬地當爭,邊地當守,兵釁萬不可開。況能戡土匪之將士,未足以御強敵;軍中所資仰給內地及濱江海各省,數月乃達。而俄境鐵軌已至薩瑪爾干,英屬鐵軌已至北印度之勞爾,遲速迥殊。又新疆南北路與俄地犬牙相錯者幾五千餘里,雖兵倍加,不敷防守。且俄若以輕兵由齊桑斯克走布倫托海犯鎮西、哈密,即可梗我咽喉。當此民窮財匱之時,尤不可輕戰。只能備豫不虞,徐圖轉圜。毋以小忿遂起大釁,增兵徒增民困。」陶模也認同長庚所見[5]。
此外,當時各路盜匪多盤踞於巴爾魯克山騷擾來往之人,但因此處為俄國租有,難以處理[5]。前任副都統額爾慶額請租借期滿索回,總署因為俄國使者有續借請求,致函詢問情形。長庚詳細地陳述利弊,認為此山關係重大,應儘快收回,與隨員赴塔城和俄國領事會談協商,據理力爭,堅持不再續約,最終清廷成功收回此山[5]。二十年(1894年),甘肅回人叛亂,清軍進剿。回軍在甘肅失利,想要按照以前白彥虎的策略,西進新疆,由伊犁逃往俄國。長庚獲得諜報,派兵扼守珠勒都斯等地,回軍無法跨越,於是束手就擒於羅布淖爾[5]。二十二年(1896年),長庚奉命兼任鑲藍旗漢軍都統[5]。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俄國調兵進入伊犁。長庚與俄國領事交涉,承諾保護教堂及俄人財產,於是退兵,人心乃定[5]。此後,調任成都將軍,還未上任,奉電旨趕赴阿爾泰山勘定邊界[5]。不久,內召北京,授兵部尚書[6]。
三十一年(1905年),再任授伊犁將軍。長庚上疏陳奏伊犁應辦事宜,並於新疆全省籌畫軍餉以練兵,但因將軍權力有限,建議裁去新疆巡撫、伊犁將軍,增設總督兼管巡撫事宜;又提議於北方設置軍屯、劃分省份、修筑西安至蘭州、歸化至包頭、包頭至古城各鐵路等,皆未能成行[6]。
宣統元年(1909年),長庚外任陝甘總督[6]。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西安等地繼而響應。長庚與伊犁將軍志銳、陝西巡撫升允等謀劃迎宣統帝溥儀西遷,並佔據潼關以西為根據地謀求恢復[7]。升允率領甘軍反撲,連下十餘城,然而清帝卻於此時遜位[8]。旨意傳至蘭州後,長庚只得將總督印交付布政使趙惟熙後回到北京[6][1]。袁世凱曾希望其擔任北洋政府的邊省將軍,但長庚沒有接受[1]。民國三年(1914年),長庚病卒,遜清朝廷追諡恭厚[6],北洋政府也派專員弔唁[1]。
長庚獨子趙欣余,字培元。孫女誦琴嫁端親王載漪之孫毓運[1]。
參考
引用
- ^ 1.0 1.1 1.2 1.3 1.4 1.5 1.6 欣力. 长庚应伴残月——绥远将军衙署寻长庚遗踪. 作家. 2010, (1-6) [2017-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4).
- ^ 2.0 2.1 2.2 趙爾巽等 1998,第12596頁
- ^ 3.0 3.1 3.2 3.3 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1990,第83頁
- ^ 4.0 4.1 4.2 4.3 4.4 4.5 4.6 趙爾巽等 1998,第12597頁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趙爾巽等 1998,第12598頁
- ^ 6.0 6.1 6.2 6.3 6.4 趙爾巽等 1998,第12599頁
- ^ 林家有. 《辛亥革命与少数民族》.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1: 111.
- ^ 陳旭麓; 方詩銘; 魏建猷. 《中国近代史词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2: 120.
來源
- 趙爾巽等. 《清史稿》. 中華書局. 1998. ISBN 9787101007503.
- 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文史资料选辑 第120辑》. 中華書局. 1990.
官銜 | ||
---|---|---|
前任: 裕德 |
清朝兵部滿尚書 光緒三十年十月戊申-光緒三十一年六月庚戌 1904年11月10日-1905年7月10日 |
繼任: 松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