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樓 (廣州)
鎮海樓與廣州明城牆 | |
---|---|
鎮海樓 | |
鎮海樓正面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廣州市越秀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朝至民國 |
編號 | 7-1275-3-573 |
認定時間 | 2013年 |
鎮海樓,原名望海樓,俗稱五層樓,是一座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越秀山小蟠龍岡上的古建築。始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廣州城市標誌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州博物館所在。[1][2]
歷史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擴建廣州城,將宋時子城(中城)、東城、西城合併,開拓北城800餘丈,築起橫跨越秀山的城牆,並在其上建起一座五層高樓,即「鎮海樓」。樓原名「望海樓」,後取雄鎮海疆之意,改稱「鎮海樓」。鎮海樓於明成化年間重修,不久毀於火災,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重建完工。到清朝又毀於三藩之亂,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修,民國時期再被桂系軍閥所毀。1928年重修時,樓內木結構被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明代舊磚石牆壁則基本保留。「鎮海層樓」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越秀層樓」則為現代羊城八景之一。鎮海樓俗稱「五層樓」,被譽為「五嶺以南第一樓」、「嶺南第一勝覽」。1929年鎮海樓被闢為廣州市立博物院院址。1989年6月,鎮海樓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建築
鎮海樓坐北朝南,樓高28米,下兩層圍牆用紅石砌築,其餘層為青磚牆,底層牆厚3.86米,以上逐層遞減,總體呈長方體狀。歇山頂,復檐五層,覆綠琉璃瓦,飾有石灣鰲魚花脊。樓頂正面懸掛「鎮海樓」橫匾,兩旁懸掛一副對聯:「千萬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1]
鎮海樓西側陳列有12門古炮,包括明朝崇禎年間以至清朝中葉鴉片戰爭鑄造的防衛大炮。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鎮海樓記碑》在鎮海樓前西側,高2.43米,寬1.34米,明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1547年)立,時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張岳撰,為現存最早記載了鎮海樓沿革的石碑。《重修鎮海樓碑》在樓西側,高2.5米,寬1.04米,民國十七年(1928年)12月再度重修鎮海樓時所立,順德黃節撰文並書寫。[1]
鎮海樓內常設《廣州歷史陳列》展覽,展示廣州數千年來的文化、風俗和城市發展等歷程。[2]鎮海樓還是廣州傳統中軸線的起點和最高點。
俗語
- 肥仔個頭大過五層樓,肥仔隻手佢細過荷蘭豆(廣東人童謠)。
- 未上五層樓,未到廣州城。
- 未登五層樓,不算到廣州。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陳建華. 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越秀区卷. 廣州: 廣州出版社. 2008: 197–198. ISBN 978-7-80731-615-2 (中文(中國大陸)).
- ^ 2.0 2.1 广州博物馆 - 广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gz.gov.cn. [2020-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