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針灸甲乙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針灸甲乙經》,全名《黃帝三部鍼灸甲乙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專書,(公元256-282 年)晉皇甫謐(士安)編輯整理《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所編著而成[1]。 全書共十二卷。其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即基礎理論和臨床治療。第一卷到第六卷是論述基礎理論的。 第一卷論述中醫基礎理論,來源為《內經》和《難經》。 第二卷論述經絡理論,來源於《內經》和《難經》。 第三卷論述腧穴理論,來源於《明堂孔穴》,其理論主要包括腧穴名稱、定位、歸經、交會及刺灸禁忌等。所論述腧穴共349個,包括了正中線上單穴49個和兩側雙穴300個。其腧穴編排體例也是按照身體的部位劃分,頭面部、軀幹分區編排,而四肢則是分經編排,為後世學習經絡作為參考。書中還補充了手少陰經穴和三陰交作為交會穴。在穴位治療方面,書中提到了水溝治療癲疾列缺治療表證等,對後世的針灸發展功不可沒。 第四卷論述脈診的內容,來源於《內經》。 第五卷論述針道,來源於《內經》和《明堂孔穴》中的刺激禁忌部分。 第六卷是論述病機,來源於《內經》。 從第七卷開始直到第十二卷都是論述臨床治療的病機和主治,治療病機來源於《內經》,主治來源於《明堂孔穴》。 本書使針灸理論系統化,理論詳實,內容實用,可操作性強,為針灸學的經典文獻。後世醫家均視《甲乙經》為針灸經典,並在此基礎上繼承和發展。

因為它輯選了《黃帝內經》的部分原文,所以可以視作《內經》最早分類輯本,對於內經研究方面,有重要的地位,可供校訂《內經》參考。同時本書也保留了最早的孔穴專書——《明堂孔穴》的原文,為研究和還原《明堂》提供了可信的文獻依據,這是本書的最大價值,也是作者皇甫謐對於針灸的最大貢獻。其文獻學價值可見一斑。

成就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有論述針灸學相關內容的醫學著作,但大多文字深奧、內容缺失或重複,甚至還有錯誤之處。西晉時期著名學者兼醫家皇甫謐通過整理《靈樞》《素問》《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部著作,在總結前人針灸精髓的基礎上,融合自身經驗和總結,編撰而成《針灸甲乙經》,又稱《黃帝甲乙經》《黃帝三部針經》。[2]該書採用事類相從的方法,刪浮詞、除重複、論精要,前六卷論述基礎理論,後六卷記錄各種疾病的臨床治療,為後世針灸學的發展起到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奠基性作用。[3]

作者

皇甫謐(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靜,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省靈台縣)人,具有堅韌頑強、樂觀向上的人格魅力,淡泊名利、甘於清貧的思想境界,勤奮好學、兼容創新的精神品質,是一位集文、史、哲、醫於一身的著名學者,代表著作有《帝王世紀》《高士傳》《針灸甲乙經》等。他文學造詣深、史學貢獻大、哲學思想影響深遠,並對中國針灸學貢獻巨大,被後世譽為「世界針灸鼻祖」。[4]

參考文獻

  1. ^ 《針灸甲乙經》序:「按《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亦有所亡失,其論遐遠,然稱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編次。比按倉公傳,其學皆出於《素問》,《素問》論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經脈,其義深奧,不易覽也。又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皆黃帝岐伯遺事也。三部同歸,文多重複,錯互非一。甘露中,吾病風加苦聾百日,方治要皆淺近。乃撰集三部,使事類相從,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至為十二卷。」
  2. ^ 宋, 伯騏. 浅析《针灸甲乙经》之痉证. 中醫藥臨床雜誌. 2021-02-20, 33 (02): 227-229. doi:10.16448/j.cjtcm.2021.0208. 
  3. ^ 杜, 發強. 皇甫谧文化资源挖掘与整理. 中國民間療法 (甘肅醫學院). 2022-01-14, 30 (01): 13-16. doi:10.19621/j.cnki.11-3555/r.2022.0104 –透過知網. 
  4. ^ 杜, 發強. 皇甫謐文化資源挖掘與整理. 中國民間療法 (甘肅醫學院). 2022-01-14, 30 (01): 13-16. doi:10.19621/j.cnki.11-3555/r.2022.0104 –通過知網.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