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郯城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郯城話
郯城話 郯城呱
發音/tʰã55 ʈ͡ʂʰəŋ55 xuᴀ41/(郯中)[注 1]
/tʰã55 ʈ͡ʂʰɤ̃55 xuᴀ41/
(郯西)
/tʰã42 ʈ͡ʂʰəŋ42 xuᴀ312/
(郯北)
母語國家和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區域山東省郯城縣
母語使用人數
約97萬(郯城縣人口)
語系
分支/方言
郯中方言
郯南方言
郯西方言
郯北方言
語言代碼
ISO 639-3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符號。部分作業系統瀏覽器需要特殊字母與符號支援才能正確顯示,否則可能顯示為亂碼、問號、空格等其它符號。

taam4城話,即郯城方言,是一種系屬於中原官話的現代漢語方言。使用於今山東省郯城縣及附近地區。郯城話並非嚴格的語言學概念,而是對郯城境內方言的泛稱,因而郯城話表現出了一定的內部差異性[1]。根據音系的區別,郯城話還可以再劃分為四個方言,其中屬於郯中片的郯城縣城口音為郯城話的代表性方言。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郯馬五大調」即以郯城話馬頭鎮口音演唱[2]

系屬

郯城話屬於官話方言中的中原官話[3]:3。就山東方言分區而言,屬於西魯片[4]。賀巍的《中原官話分區(稿)》根據郯城話的調值將其劃入中原官話兗菏片[5]。《中國語言地圖集》將郯城話劃為中原官話鄭曹片,並將之與臨近的平邑話一併標註為「受北方官話[注 2]影響的中原官話」[6],形成了一個被中原官話鄭曹片包圍的方言島,但有學者根據郯城話的入聲字派讀比例認為郯城話與其周圍方言差別並不大,應屬於不具有冀魯官話性質的中原官話[7]。也有學者認為郯城話是中原官話和江淮官話的一個過渡方言[8]

音系及方言

郯城方言各片區之間語法完全一致,詞彙略有差別,而音系則差異明顯[9]。依照音系差異大致可分為郯中、郯南、郯西、郯北四個方言片區[3],這些方言片區之間並無明顯界限。老派與新派方言語音也有區別,如在普通話的影響下,郯城話的音系逐漸向普通話趨近,如郯城話部分方言中原有的輔音/ɭ/正在逐漸衰退消失[10]

輔音及聲母

郯城話各地方言中共計有31個輔音,其中[ŋ]僅作為輔音韻尾,其他輔音均僅作聲母。而郯城各地聲母情況有所差別。包含零聲母在內,郯城中部有23個聲母[3]:10[10],北部有26個聲母[3]:12-13,西部有27個聲母[3]:11-12。零聲母一般實質上為一個喉塞音。和大部分官話方言一樣,郯城話中塞音、塞擦音僅有清音且存在送氣對立(喉塞音除外),鼻音和邊音均為濁音。

郯城方言輔音表如下。白讀字以下劃線標出。

發音位置→
↓發音方式
雙唇音 唇齒音 齒間音 舌尖前音 舌尖中音 舌尖後音 舌冠音 舌根音 聲門音
塞音 不送氣 p
步別白
t
到大奪
k
哥缸跪
ʔ/Ø
安雲俺
(零聲母)
送氣
拍怕平

頭太同

看康葵
塞擦音 不送氣 p̪͡f
抓中住
t̪͡θ
早租咱
t͡s
資井雜
ʈ͡ʂ
知張站
t͡ɕ
幾將勤
送氣 p̪͡fʰ
沖吹蟲
t̪͡θʰ
粗藏參
t͡sʰ
倉清瓷
ʈ͡ʂʰ
t͡ɕʰ
慶掐球
鼻音 濁音 m
門梅米
n
南能奶
ȵ
年娘女
ŋ
(只做韻尾)
邊近音 l
狼路蘭
ɭ
耳二
擦音 清音 f
發非凡
θ
絲掃桑
s
三撒詳
ʂ
山身上
ɕ
吸向形
x
喝海盒
濁音 v
榮如入
ʐ
日熱讓

粉紅色背景 代表的除/f/以外的的唇齒音為郯西片特有的輔音;

淺綠色背景代表的齒間音為郯北片特有的一組輔音,這組齒間音實際發音位置略靠後;

淺黃色背景代表的輔音ɭ存在於郯中老派方言、郯西方言及郯北方言中,而以郯城縣城口音為代表的郯中片新派無此輔音。

元音及韻母

根據《郯城方言志》(2005)的描述,郯城話中除兒化韻之外的韻母如下。左側為發音,右側為例字。例字以郯中片為準。

郯城話韻母[3]:10-13
開口呼 齊齒呼 合口呼 撮口呼
i 米你雞 u 書讀某 y 魚虛女
[注 3] 八大擦 iᴀ 家蝦掐 uᴀ 瓜抓花
ə 鵝歌波 葉姐接 果覺作 卻學藥
ɛ 擺才孩 挨戒街 拽快踹
e 麥賊摘 ie 鞋仁 ue 未虧回
ɔ 高力招 焦妖撂
əʊ o 都夠樓 iəʊ io 酒丟六
ã 盤擔俺 天憐煎 端關亂 權選捐
ə̃ 根恩狠 iə̃ iẽ 民心林 uə̃ uẽ 坤溫嫩 yə̃ yẽ 運軍熏
ɑŋ ɑ̃ 幫湯缸 iɑŋ iɑ̃ 羊涼將 uɑŋ uɑ̃ 王筐慌
əŋ ɤ̃ 碰爭登 Iɤ̃ 平丁井 õ 翁通工 永窮凶
ɚ 二耳兒 ɿ 自此思 ʅ 支吃食

粉紅色背景代表郯西片的讀音。淺黃色背景代表郯中、郯北的讀音。

《郯城方言語音研究》一文對郯城音系特別是韻母的描述與《郯城方言志》有所不同,如該文認為郯城話重坊鎮語音中/ɿ//ʅ/的實際發音為/ɿə//ʅə/等。[11]

在韻母方面,郯北、郯中方言有一個複元音/əʊ/動程很短,只有/ŋ/一個輔音韻尾而且還有濃重的鼻化色彩。郯西和郯南沒有輔音韻尾/ŋ/,只有鼻化韻,如郯中方言中的/ɑŋ//əŋ//uŋ/分別與郯西方言中的/ɑ̃//ɤ̃//õ/相對應[3]:6。郯西方言也沒有複元音,郯中話中的/əʊ/在郯西話中讀/o/[3]:10-13

聲調

郯城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調類與普通話相同,調值則與普通話不同[9]

郯中、郯南、郯西三片調值基本相同,而郯北片在聲調上與另外三片差異很大。[3]:7

調類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普通話對照 55 ˥ 高平調 35 ˧˥ 中升調 214 ˨˩˦ 降升調 51 ˥˩ 全降調
郯中片(城區)
郯西片(埝東村)
郯南片[3]:11
213 ˨˩˧ 降升調 55 ˥ 高平調 24 ˨˦ 升調 41 ˦˩ 降調
郯北片(沙墩村)
[注 4][3]:13
213 ˨˩˧ 降升調 42 ˦˨ 降調 55 ˥ 高平調 312 ˧˩˨ 降升調

音節

不區分尖團音的郯城縣城話中不帶聲調的單字音節約有447個,略多於普通話[3]:14,而區分尖團音的郯城老派方言和郯北、郯西、郯南話則擁有更多的音節。郯城話中還存在零音節現象,出現在較快語速的語流中的多個音節中間,零音節的音長與一般音節等長或稍短,也帶有正常的聲調,但沒有元音和輔音,僅僅延長前一個音節的發音。如「九月重陽」、「營生草」中的「月」和「生」即為零音節[3]:5

語流音變

郯城話中存在連續變調,不過其連續變調不如多數山東方言發達而更接近於普通話。在兩字連讀中,曲折調(陰平)做前字時調值會發生變化。在輕聲音節中,聲韻母也會發生改變。輕聲音節中的不送氣清塞音、塞擦音聲母有濁音化傾向[3]:49,部分送氣音有不送氣傾向[3]:50。元音則會出現單元音化、高元音化現象,有時還會丟失介音、丟失或增加鼻化韻及韻尾等[3]:50-51。郯城話的兒化規律與作用於普通話相同,但其捲舌程度略輕於普通話[3]:51-52。零音節(參見#音節)也是一種語流音變現象[3]:5

詞彙和語法

詞彙

就詞的音節數來看,郯城話中雙音節詞比例比普通話少,單音節詞、多音節詞佔比比普通話大[3]:222-223

郯城話擁有比普通話豐富得多的詞綴。如名詞有前綴「老」「二」,多指人,無意義或有貶義;後綴有「子」「頭子」「貨」「黃子」「種」等,其中多數表達貶義或戲謔;郯城方言還有中綴「婁」,僅用於物體,無實意[3]:224-225。動詞僅有後綴,如「不」「婁」「噔」「悠」等,表示動作隨意而應付或者動作重複[12],可疊用[3]:225。形容詞的詞綴最為豐富,前綴、後綴、中綴都有,其中前綴為單音節、中綴後綴則一到四個音節不等,有的形容詞中、後綴前還有「不」,但這個詞綴並不表達否定含義,如「甜滋的」和「甜不滋的」表達同一個含義[3]:226-227。有些詞彙可以同時添加多個詞綴,如「蝸牛」添加中綴「婁」和後綴「子」變成四音節的詞「蝸婁牛子」。除少數詞綴如「子」具有將動詞轉化為名詞的語法意義外,其他詞綴大都表達只表達感情色彩或沒有實際意義。[13]

郯城話中代詞豐富且用法多樣,如第一人稱單數有「俺」「咱」「我」三種形式,其中「俺」多用,「我」用於正式場合或書面,「咱」用於特殊語境;第一人稱複數有排除式與包含式之分,排除式(即不包含被說話人)一般用「俺」,包含式(包含被說話人)用「咱」,正式場合則用「我們」[14];第二人稱單數一般用「你」,單數尊稱或複數多用「恁」。[15]

句子

郯城話的語法與普通話相似,但也有少數不同。郯城話有兼具處置句與被動句的「叫」字句,「叫」子句有時有歧義,如「我叫他揍了一頓」既可以表達「我被他打了一頓」,也可以表達「我把他打了一頓」。[16]

註釋

  1. ^ 上標數字表示調值,參見五度標記法。下同。
  2. ^ 中國語言地圖集中的「北方官話」即冀魯官話。
  3. ^ /ᴀ/是通行於漢語言學界的非官方的國際音標符號,代表開央不圓唇元音。標準的國際音標符號寫作/ä/
  4. ^ 縣誌對郯北調值的記錄為314、53、55、212。

參考資料

  1. ^ 邵燕梅. 郯城方言研究. 蘇州大學. 2005. doi:10.7666/d.w016148. 
  2. ^ 尹涓. 鲁南五大调初探. 戲劇叢刊(人文天下). 2010, (3): 91. doi:10.3969/j.issn.1000-7288.2010.03.027.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邵燕梅. 郯城方言志 第一版. 濟南: 齊魯書社. 2005-11. ISBN 7-5333-1591-X. OCLC 72444043. 
  4. ^ 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山东省志·方言志 第一版. 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3. ISBN 9787209015219. OCLC 36005475. 
  5. ^ 賀巍. 中原官话分区(稿). 方言. 2006-09-04, (2): 136-140 [2019-01-08]. doi:10.3969/j.issn.0257-0203.2005.02.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0).  |year=|date=不匹配 (幫助)
  6.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學.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汉语方言卷 第二版. 商務印書館. 2012-12. ISBN 9787100070546. 
  7. ^ 邵燕梅. 关于郯城、平邑方言区属性质的补充讨论. 語言研究. 2010, (1): 101-104 [2019-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0). 
  8. ^ 顏峰. 郯城方言的重叠式. 語文學刊. 2011, (5): 72-74 [2019-01-09]. doi:10.3969/j.issn.1672-8610.2011.05.03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0). 
  9. ^ 9.0 9.1 卷二十九-方言谣谚 概述. 郯城县志 1. 深圳特區出版社. 2001-09 [2019-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0). 
  10. ^ 10.0 10.1 卷二十九-方言谣谚 第一章-方言语音 第二节-语音系统. 郯城县志 1. 深圳特區出版社. 2001-09 [2019-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0). 
  11. ^ 范建田. 郯城方言语音研究. 西北大學. 2014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0). 
  12. ^ 卷二十九-方言谣谚 第三章-方言语法 第二节-语法特点. 郯城县志 1. 深圳特區出版社. 2001-09 [2019-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0). 
  13. ^ 顏峰. 山东郯城方言中的词缀. 現代語文(語言研究). 2011, (2) [2019-01-09]. doi:10.3969/j.issn.1008-8024-C.2011.02.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1). 
  14. ^ 李慶莉. 浅谈人称代词“俺”及在山东郯城方言中的使用. 現代語文(語言研究). 2012, (10): 53-54. 
  15. ^ 顏峰. 山东郯城方言中的人称代词. 現代語文:下旬.語言研究. 2011, (11) [2019-01-09]. doi:10.3969/j.issn.1008-8024-C.2011.1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0). 
  16. ^ 顏峰; 徐麗. 山东郯城方言的叫字句及相关句式. 語言科學. 2005, 4 (4): 83-88 [2019-01-09]. doi:10.3969/j.issn.1671-9484.2005.04.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