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博森
辛博森 | |
---|---|
英文名 | Bertram Lenox Simpson |
出生 | 1877年 大清浙江省寧波府 |
逝世 | 1930年11月11日 中華民國天津特別市德美醫院 |
國籍 | 英國 |
別名 | B.L. Putnam Weale |
語言 | 英語、漢語、法語、德語 |
伯特倫·倫諾克斯·辛普森(英語:Bertram Lenox Simpson,1877年—1930年11月11日),漢名辛博森,筆名B·L·帕特南·威爾(英語:B.L. Putnam Weale),是一名出生於中國的英國記者暨海關官員。辛博森出身海關世家,早年加入中國海關,後因報道義和團成名後改行專任駐華記者,曾在北洋政府中擔任政府顧問,1930年受閻錫山委任掌管津海關,任內遭遇暗殺後不治身亡。
生平
家庭背景
辛博森於1877年出生於中國寧波,父親辛盛(Clare Lenox Simpson)在1861年考入中國海關總稅務司,1873年升為副稅務司,1877年為稅務司,先後在上海、煙臺、九江、汕頭、天津等地工作,1809年於天津去世[1]:441。辛博森出生時辛盛正任職於寧波海關,辛博森為家中次子,有一兄一妹。[2]在寧波度過童年後,家人將辛博森送回英格蘭接受教育,就讀於寄宿制的布萊頓公學,辛博森後來還到瑞士留學,能講流利的德語、法語、漢語,畢業後於1896年[3]加入中國海關,擔任總稅務司署任錄事司。[4][5]:78
義和團事變
義和團運動發起時辛博森才23歲,任職於北京的海關總司從事文書工作,但他更熱衷於「游談宴會、馳擊馬球」的娛樂活動,在工作之餘為英國報章撰寫中國報道。在義和團包圍東交民巷後,辛博森也受困於北京使館區,他和莫里森等人在受困期間將其親身見聞匯成報道送出北京在海外出版,憑藉使館區的報道成為當時國際輿論的焦點。辛博森親身參與了使館的衛隊,並參加了使館區的多場戰鬥,並且在自己的日記中繪聲繪色描述自己每日擊殺義和團取樂的場景,同時也揭露清政府中暗中通信、輸送物資出賣義和團的另一面。在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之後,辛博森不僅「繪影繪聲,歷歷如睹」地描繪了列強在北京城內打死燒殺搶掠的野蠻行徑,並且參與到聯軍的掠奪之中,為聯軍充當翻譯,併到紫禁城內闖入慈禧寢宮並掠奪戶部銀庫。[6]戰後,辛博森很快於1901年離開了海關,離任前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曾試圖清算參與掠奪的辛博森,雖然辛博森沒有因此入獄,但很有可能因此不再受到海關待見。[7]:24
辛博森離開海關後成為專職記者,為數家英國報章撰寫稿件,1911年辛亥革命後成為每日電訊報的專職記者,1916年後又成為黎元洪的對外宣傳顧問。在民國建立後,他看到莫理循所藏有關義和團的報道大多避諱當時的惡劣行徑,因此於1916年出版《庚子使館被圍記》回顧了義和團事件的親身經歷,毫不避諱八國聯軍在當時的暴行,由此受到學界的重視。[6]
天津遇刺身亡
在擔任每日電訊報記者後不久,他就憑一篇捏造總統府人士反對莫理循出任袁世凱政治顧問的報道操弄輿論,參與到北京城的政治鬥爭中。1916年他也成為了大總統黎元洪的對外宣傳顧問,奉系軍閥當政後則為張作霖在北京創辦中英文報紙《東方時報》進行反共宣傳,北伐後閻錫山佔據平津,辛博森則服務於閻錫山。[5]:78-79
1930年3月閻錫山同馮玉祥等地方勢力聯合起來,企圖通過武力逼迫時任國民政府領導人蔣中正下台,閻錫山在北平設立與南京國民政府對立的軍政府,南京方面也通電將閻錫山擱置,並最終在5月1日宣佈討伐閻錫山,中原大戰正式爆發。為了籌措戰爭所需的軍餉,辛博森建議閻錫山從當時英國人手中接收海關,將海關收入充當軍餉。由於辛博森有過海關任職的經驗,並且為閻錫山在接收海關問題上出謀劃策,因此順理成章受閻錫山委任接收海關。閻錫山勢力從4月開始通過外交手段謀求津海關,並最終通過武力逼迫津海關司務貝泐於6月16日離職,隨後辛博森入主津海關,並揚言要接管更多海關。4日後,南京政府命令海關總司責令津海關停關,貝泐則發出封關通告宣佈海關停工,南京也對前往天津的貨船施以制裁,要求船東必須在別處口岸繳足稅款才能通關,因此津海關收入驟減,基本處於半停擺的狀況。9月,張學良率領東北軍入關佔領天津驅逐閻錫山勢力,辛博森見大勢已去開始閉門不出。10月1日傍晚7時15分至30分,有3人來到津海關稅務司官邸求見辛博森,辛博森剛一露面就連發數槍,旋即駕車逃離現場。辛博森中彈後被送往德美醫院搶救,雖然事後立即進行了手術,但由於傷勢過重只能進行保守治療,最終於11月11日死亡。關於事件兇手和幕後眾說紛紜,國民政府檔案顯示蔣中正曾密令刺殺辛博森,津海關檔案則稱販毒者謀殺,坊間則傳言東北軍謀殺。[8]
參考資料
-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翻譯室 (編). 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1.
- ^ Robert, Hart; James Duncan Campbell. The I. G. in Peking; letters of Robert Hart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868–1907 (Vol. 1). Harvard. 1975: 1075, 1148 [2022-12-27]. ISBN 0-674-443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7). Ed: John King Fairbank, Katherine Frost Bruner, Elizabeth McLeod Matheson.
- ^ Ramsay, Alex (編). The Peking Who's Who. Tientsin Press, ltd. 1922: 31.
- ^ Burke, Edmond. The annual register of world events (vol. 172). Longman's Green. 1931: 143 [2022-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7).
- ^ 5.0 5.1 張功臣. 东方梦寻:旧中国的洋记者.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 ISBN 9787211034659.
- ^ 6.0 6.1 張功臣. 历史原生态的展露——一个英国人眼里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光明日報. 2001-03-24 [2022-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8).
- ^ Ladds, Catherine. Empire careers : working for the Chinese Customs Service, 1854-1949.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13. ISBN 0-7190-8548-9. OCLC 801926423.
- ^ 楊智友. 海关密档:民国海关事件掠影.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3. ISBN 978730810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