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利克斯·捷爾任斯基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0年4月26日) |
費利克斯·捷爾任斯基 Feliks Dzierżyński | |
---|---|
蘇聯人民委員會國家政治保衛總局局長 | |
任期 1923年11月15日—1926年7月20日 | |
前任 | (職位創立) |
繼任 | 維亞切斯拉夫·魯道福維奇·緬任斯基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俄羅斯帝國明斯克省伊維亞涅茨 | 1877年9月11日
逝世 | 1926年7月20日 蘇聯莫斯科 | (48歲)
國籍 | 蘇聯 |
政黨 | 波蘭王國和立陶宛社會民主黨 (1895年-1899年)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1899年-1917年)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 (1917年-1918年) 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 (1918年-1926年) |
費利克斯·埃德蒙多維奇·捷爾任斯基(俄語:Фе́ликс Эдму́ндович Дзержи́нский[a];波蘭語:Feliks Dzierżyński [ˈfɛliks dʑerˈʐɨɲsci];1877年9月11日—1926年7月20日),波蘭族革命家,俄國共產黨(布)與蘇維埃俄國領導人之一。十月革命後的國內戰爭中,他指揮着克格勃的前身── 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員會(通稱「契卡」),大規模地實施紅色恐怖,打擊國內的反革命因素。
革命生涯
1877年,捷爾任斯基出生於沙皇俄國治下的白俄羅斯明斯克省瓦洛任斯基區的一個波蘭貴族家庭。年少時致力於成為天主教牧師。捷爾任斯基年輕時致力波蘭和立陶宛的革命運動。在維爾紐斯上學時,曾被校方以參與革命活動為由開除。
1895年在考納斯加入馬克思主義團體——立陶宛社會民主黨,並在1899年成為波蘭王國和立陶宛社會民主黨創始人之一。革命期間捷爾任斯基多次被捕,被流放西伯利亞。他曾兩次逃跑,來到柏林後再次參加了1905年革命,革命失敗後於當年7月被公共安全與秩序保衛部逮捕,10月因大赦而得以釋放。1906年4月23日至5月8日參加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四次代表大會,促成波蘭王國和立陶宛社會民主黨與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聯合。7月至9月前往聖彼得堡,後返回華沙,當年12月再次被捕。1907年6月保釋出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五次代表大會時缺席被選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委員會。1912年刑滿釋放不久就又因革命活動被關押於莫斯科監獄。
1917年獲釋,隨即加入布爾什維克黨。捷爾任斯基忠實和廉正的人物性格,使他迅速的得到了組織的認可,稱其為「鋼鐵的菲利克斯」(俄語:Желе́зный Фе́ликс;波蘭語:Żelazny Feliks)。
契卡領袖
蘇聯當時的最高領導人列寧將捷爾任斯基視為革命英雄,並任命他去組建一支力量來對抗國內的政治威脅。1917年12月20日,人民代表大會宣佈正式建立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員會——常被簡稱為契卡(俄語字母縮寫ВЧК)。契卡在獲得了大筆資源後,開始大規模地打擊國內任何可察覺的反革命因素。隨着俄國內戰的擴大,捷爾任斯基也同時開始組建國內的安全部隊來加強契卡的權威。列寧給予他們巨大的權力。捷爾任斯基一直在他的盧比揚卡辦公室中掛有波蘭德國女革命家羅莎·盧森堡的肖像。除了節假日回家外,捷爾任斯基常年住在辦公室。
捷爾任斯基所領導的契卡,對於鎮壓敵人手段相當嚴厲,對俄皇尼古拉二世一家人就行秘密審判和處決。全俄大量的反對革命者被未經審訊即被槍決[1],而且不僅僅是政敵,知識分子、資本家和神職人員(東正教天主教神父、新教牧師、猶太教拉比)僅因他們的身份而被槍決[2]捷爾任斯基本人說過:「我們代表的就是自我組織的恐怖主義——這話要先說清楚。」[3],「紅色恐怖包括了實施恐怖政治,逮捕和消滅階級敵人,消滅他們的階級聯盟,消滅他們在革命前所的扮演的角色。」[4]。他的綽號「鋼鐵般的費利克斯」正是這一點的最好寫照。據估計,從1917年到1922年改制為止,契卡處決人數在14萬至50萬之間。[5][6][7]
十月革命的很多參與者這樣評價捷爾任斯基:「他生活下去只需要三樣東西:工作、麵包和清水。」捷爾任斯基從不看戲或看電影,他甚至沒有自己的家,只有辦公室。捷爾任斯基給許多人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那雙深陷的眼睛閃爍着狂熱信仰的冰冷的光芒。他從來都不眨眼,似乎他的眼皮是癱瘓的。」
1921年,蘇維埃政權基本在全俄各地運行起來,國內鬥爭形式趨於好轉,捷爾任斯基簽發了這樣的命令:「蘇維埃不應把那些從事小偷小摸和投機倒把的工人直接送到監獄,而應留在工廠被好人感化;除非從事恐怖和公開的暴力活動,政治犯不再立即槍決。」
1922年俄國內戰結束後,契卡被改制成為內務人民委員部的一個部門,但這並未削弱捷爾任斯基的權力:1921-1924年,他被任命為國家政治保衛局部長、通訊部部長、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部長等職。1925年12月成為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1925—1926年間他反對政府的經濟政策,認為需要改變經濟管理體制,克服官僚主義,否則會出現葬送革命的獨裁者。蘇聯那時約有500萬流離失所的兒童,捷爾任斯基任「改善兒童生活委員會」主席,救濟了大批孤兒,其中有8人後來成為科學院院士。 1926年7月20日,捷爾任斯基在莫斯科發起了長達兩個多小時的、針對布爾什維克中央機構的演講,猛烈抨擊由托洛茨基、季諾維耶夫和加米涅夫領導的聯合反對派,同日就因心肌梗塞逝世。[8]他的職位由同為波蘭裔的維亞切斯拉夫·魯道福維奇·緬任斯基接替。
曾任職位
內務人民委員、西南方面軍後勤部長、全俄中央執委委員會改善兒童生活委員會主席、改善莫斯科工人生活委員會主席、交通人民委員、全俄肅反委員會主席、內務部人民委員、蘇聯人民委員會國家政治保安總局局務委員會主席、蘇聯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主席、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紀念
他的名字和肖像被克格勃機關、蘇聯及其盟國廣泛使用,有六個城鎮以他的名字命名。在俄羅斯有三個城市叫捷爾任斯基,一個城市叫捷爾任斯克。俄羅斯以外,白俄羅斯明斯克州有城市名捷爾任斯克,烏克蘭也有兩個叫捷爾任斯克的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著名戰場場景之一——位於斯大林格勒的捷爾任斯基拖拉機製造廠也是為紀念他而命名。在白俄羅斯亦有一座捷爾任斯基誕生地紀念館。原克格勃總部前亦有捷爾任斯基紀念碑,但在八一九事件後被民衆拆除,後於2012年被重立於原址,作為秩序的象徵。 2004年的9月11日,俄羅斯政府重塑了塑像並重新樹立起來。蘇聯官方的評價也被保留了下來:「在陰謀和反革命行動接連不斷的艱難歲月里,當蘇維埃大地化成一片灰燼、當為自由而鬥爭的無產階級遭到自己的敵人的血腥包圍之時,捷爾任斯基表現出了超人的精力,他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孜孜不倦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人階級的敵人憎恨他,但又不得不對他肅然起敬,他高大的形象、大無畏的精神、敏銳、耿直和絕對的忠誠為他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又在2005年,捷爾任斯基被重新樹立在莫斯科警察總部外[9]。2014年,俄羅斯總統普京恢復內務部隊「捷爾任斯基」師[10]。2017年,俄羅斯基洛夫州基洛夫市市中心的列寧大街上樹立一座兩米半高捷爾任斯基塑像[11]。
格言
«У чекиста должна быть холодная голова, горячее сердце и чистые руки».
意為:一名契卡必須頭腦冷靜、內心火熱、雙手乾淨。此格言成為一種蘇俄國家安全人員的榮譽準則,並編入《捷爾任斯基之歌》[12]。
參見
備註
參考文獻
- ^ Orlando Figes. A People's Tragedy: The Russian Revolution 1891 — 1924. Penguin Books, 1997 ISBN 0198228627 p. 647
- ^ The Road to Revolu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BC, November 7, 1997
- ^ J. Michael Waller Secret Empire: The KGB in Russia Today., Westview Press. Boulder, CO., 1994., ISBN 0-813323-231
- ^ George Leggett, The Cheka: Lenin’s Political Pol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ISBN 0198228627 p. 114
- ^ Ryan, James (2012). Lenin's Terror: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Early Soviet State Violenc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ondon: Routledge. p. 2. ISBN 978-1-138-81568-1.
- ^ page 3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ummel (1990).
- ^ Statue plan stirs Russian row (BBC). BBC News. 2002-09-21 [2011-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5).
- ^ Isaac Deutscher. The Prophet Unarmed: Trotsky 1921 — 192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ISBN 1859844464 p. 279
- ^ 莫斯科警察总部重树克格勃鼻祖雕像. [2019-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0).
- ^ 普京恢复内务部队“捷尔任斯基”师 引人权争议. [2019-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8).
- ^ 专制与红色恐怖获赞美 俄再立克格勃创建人像. [2019-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8).
- ^ Холодная голова, горячее сердце и чистые руки | Научно-популярный журнал «Химия и жизнь» 2019 №6. hij.ru. [2024-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8).
- 1877年出生
- 1926年逝世
- 蘇聯政治人物
- 蘇聯共產黨黨員
- 俄國內戰人物
- 俄羅斯革命家
- 俄羅斯共產主義者
- 俄羅斯無神論者
- 波蘭貴族
- 波蘭裔俄羅斯人
- 安葬於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者
- 老布爾什維克
- 波蘭裔蘇聯人
- 俄國立憲會議成員
-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四次代表大會代表
-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六大代表
- 俄共布七大代表
- 俄共布九大代表
- 波蘭王國和立陶宛社會民主黨黨員
- 俄共布八大代表
- 俄共布十大代表
- 俄共布十一大代表
- 俄共布十二大代表
- 俄共布十三大代表
- 聯共布十四大代表
- 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 聯共布中央組織局成員
- 明斯克州人
- 明斯克縣人
- 聯共布中央組織局候補成員
- 適用烏克蘭去共產主義法人物
- 共產恐怖主義人物
-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會議代表
- 共產國際二大代表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內務部長
- 政治屠殺參與者
- 尼古拉二世滅門案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