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口-邦迪拉戰役
西山口一邦迪拉戰役 | |||||||||
---|---|---|---|---|---|---|---|---|---|
中印邊境戰爭的一部分 | |||||||||
1962年11月9日,美國駐印度大使約翰·肯尼斯·加布雷斯與印度總理尼赫魯談話,後者在克節朗之戰後欲尋求美國支援。 | |||||||||
| |||||||||
參戰方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印度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張國華 中將 柴洪泉 大校 余致泉 大校 王玉昆 大校 石伴樵 上校 |
阿·帕薩尼亞 少將 古·辛格 準將 G.M. 薩義德 準將 霍希爾·辛格 † 準將 A.S. 奇瑪 準將[3] | ||||||||
參戰單位 | |||||||||
藏字419部隊 陸軍第11師 陸軍第55師 炮兵前指 |
第48步兵旅 第62步兵旅 第65步兵旅 第67步兵旅 第4炮兵旅 | ||||||||
兵力 | |||||||||
18,000餘人 | 15,000餘人 | ||||||||
傷亡與損失 | |||||||||
225人陣亡 477人受傷[4] |
2,886人陣亡 2,177人被俘[3] |
西山口-邦迪拉戰役,又被稱為色拉山口戰役(英語:Battle of Se La Pass),中國稱之為西山口一邦迪拉地區反擊作戰,是發生於1962年11月的中印邊境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在西藏西山口至邦迪拉地區與印度陸軍的戰役。
戰略背景
印度進入「緊急狀態」並請求外援
克節朗戰役結束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0月24日發表聲明,提出和平解決邊界問題三項建議同日,周恩來總理致函印度政府總理尼赫魯,希望印度政府對中國政府的三項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建議作出積極反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三項建議的同時,中央軍委嚴令中國邊防部隊:在東線打下達旺、東新橋、瓦弄(瓦弄只是逼近未打)等地後,暫時不打,以釋放出善意。
印度方面,尼赫魯政府並未選擇和談,而是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除非中國退回麥克馬洪線以北。11月9日,與美國駐印度大使會面,試圖尋求美國的支持。根據印度的請求,美國從駐太平洋艦隊派出1艘航空母艦,駛向印度洋海面,並派遣了1個美制C-130運輸機中隊飛抵印度[5]。英國「贈送」給印度的第一批軍火即步槍、彈藥,已經分兩批於11月5日前空運到新德里。加拿大總理約翰·迪芬貝克11月5日宣佈,加拿大將把6架皇家加拿大空軍的「達科他」式運輸機提供給印度,並將於6日起飛去印度。加拿大國防部發言人5日宣佈,加拿大提供給印度的有:大炮、火箭炮、彈藥、無線電器材及「水獺」式和「美洲馴鹿」式運輸機等[6]。
印度強硬舉措
從10月29日開始,駐中印邊境西段印度境內楚舒勒、丁如澤地區的印軍,向中國邊防部隊炮擊,至 11 月 3 日止共打炮 170 余發。10 月 30 日至 11 月 5 日,盤踞達旺以南的印軍,以重炮向中國邊防部隊炮擊,共發射600餘發;11月5日20時許,印軍飛機1架,侵入中國西藏東部縱深地區的昌都、江達一帶進行偵察挑釁[4]。
11月6日2時許,盤踞瓦弄地區的印軍向中國邊防部隊發起進攻被擊退。同日,印軍飛機1架竄人西藏米林縣上空,沿雅魯藏布江進行偵察活動[4]。
這一系列舉動堅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一步打擊印度的決心。
作戰部署
戰場地形
西山口一邦迪拉地區,位於喜馬拉雅山南側,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密林地區。地勢走向西北高、東南低。錯山口,佳山口,西山口及其一線的分水嶺形成兩個斜面,達旺河南岸東新橋至說一段,河岸多斷崖,不能攀登,西山口以西,雖間有斷崖,但多數山嶺人可通行。地勢起伏大,坡度陡,森林密佈,灌木叢生,道路有限,西山口至邦迪拉間僅有公路 1 條,乒力機動和展開均受限制,只有 5 條小路可供部隊迂迴穿插。山上嚴寒有冰雪,谷地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戰區散居門巴族,有地方流行病害,但中國人民解放軍認為這些對部隊的行動並無大礙[4]。
克節朗地區作戰之後,入侵印軍敗退達旺河以南,集結重兵於西山口、邦迪拉一線。西山口海拔 4300 米左右,與東新橋一帶的比高約在 2300 余米左右。驟然拔起,地勢險峻,退可憑險扼守,進可得居高臨下之利,被印軍視為理想的天然屏障。
雙方作戰意圖與部署
10月29日,西藏軍區前指根據中央軍委對此次作戰的指示精神,上報了《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反擊作戰方案》,其要點是:採取淺近縱深迂迴包圍的戰法,在德讓宗與申隔宗之間實施切斷,首先集中優勢兵力吃掉西山口、申隔宗印軍5個營,然後圍攻德讓宗印軍;得手後,再向邦迪拉方向發展,攻佔邦迪拉。10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批准了此作戰方案。
印軍則試圖阻止中國邊防部隊繼續南進,並伺機向達旺、克節朗地區反撲。
過程
解放軍戰前機動
各參戰部隊,按照西藏軍區前指預定的作戰計劃到達待機位置後,進行緊張的臨戰準備工作,並於 11 月 10 至 15 日,先後向作戰集結地區開進。擔任大縱深、遠距離作戰迂迴任務的第十一師部隊,在師長余致泉、副政委秦明、副師長王曉一的率領下,於 10 日黃昏開始,從勞、次母地區出發,繞道經聽布等地,按預定路線南進。該師炮兵營(轄兩個 107 迫擊炮連、l個 92 步兵炮連、1 個步兵連)於 13 日從棒山口出發,沿師行進路線跟進。郭指部隊於 12 日 20 時由勞村出發,經魯克塘向略馬東方向前進,於 17日 16 時抵達熊酒乾娘地區。
第一五七團於 14 日 19 時 30 分由色如、下新、各芒出發,於 15 日 19時進至莫多東南山溝, 16 日 10 時進至邦嘎江寺西側 5 公里處,當夜繼續前進, 17 日拂曉進抵申隔宗西約 8 公里處。第一五四團於 15 日黃昏由江嘎、地里出發, 17 日晨進至協里藏布湖西側。
第一五五團隨聯指機關行動,於 15 日 21 時由邦頂及其西側出發,尾第一五四團渡過達旺河, 17 日拂曉進至協里藏布湖西側;其第三營於 14 日黃昏,尾第一五七團開進, 16 日 12 時進至邦嘎江寺西側, 17 日 12 時進 至申隔宗西約 10 公里處。
第五十五師在師長王玉昆等指揮下,第一六三團於 14 日由聽布出發,向佳山口方向前進。 15 日 18 時該團第一營到達宗隆拉,發現略克圖拉有印軍,於 16 日 3 時 25 分,該營第三連與其打響,第一連迅速從第三連左翼投入戰鬥,殲滅當面之印軍 128 人,奪取了略克圖拉山埡口,掃清了佳山口外圍之印軍。該團決定,於 17 日晚攻殲佳山口之印軍, 18 日按計劃向西山口之印軍發起總攻。 17 日 16 時,軍區前指電令該團於「17 日黃昏掃清西山口外圍之印軍」。因時近黃昏,該團一面請示前指,一面按團計劃準備戰鬥。
第一六五團主力於 16 日 18 時由東新橋、真卡橋附近過河,進至江讓南側一線, 17 日 8 時 30 分派小分隊去江讓南側約 5 公里處偵察,突遭印軍警戒分隊火力猛烈射擊。進一步查明情況後,該團在江讓附近調整了部署。做好進攻準備。
17 日前,聯指所屬部隊均已進到指定位置,其中郭指部隊、第一六三、第一六五團先後與印軍警戒、偵察分隊接觸;第一五七團 17 日通過申隔宗西側大山時,其隊尾被印軍察覺,遭到炮擊,該團因走錯路,至 17 日夜仍被阻於略馬東西南之大山上;第一五五團第三營亦因走錯路,被阻於申隔宗以西約 10 公里處的大山上;炮兵部隊因道路泥濘陷車,至17日夜只有兩個團又1個120迫擊炮營進入陣地。在部隊開進期間,有4路部隊與印軍發生交火,1路為印軍發覺。
十一師迂迴穿插
擔任戰役迂迴的第十一師部隊,歷經 7 天 5 夜連續行軍作戰,披荊斬棘,忍飢受寒,翻越 4000~5000 米高的大山 5 座,跨峻岭、涉冰河,克服重重困難,行程 250 余公里,深入敵後 180 余公里,為實施作戰企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整個戰役開進期間,雖有 4 路部隊先後與印軍打響,1 路為印軍所察覺,但印軍並未判明中國邊防部隊的作戰意圖和主攻方向。直到 17 日夜第十一師在登班擊潰印軍 1 個營的防禦,切斷德讓宗、邦迪拉之間的公路時,印軍才意識到中國邊防部隊已經多路逼近,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此時入侵印軍第四師的防禦決心已經動搖。雖於 18 日 2 時決定撤逃,但為時已晚。中國邊防部隊已對印軍形成合圍。
藏字419部隊
擔任打頭、忐背、斬腰、剖腹任務的部隊,在藏字四一九部隊司令員柴洪泉、政治委員陰法唐,第五十五師政治委員徐兆基等統一指揮下,協力攻殲西山口、申隔宗、略馬東地區之印軍。
具體部署是,以藏字四一九部隊主力向印軍左側後實施主要突擊。其任務區分為:以第一五四團由印軍左翼之邦嘎江寺向西山口方向實施突擊,與第一六五團協力殲滅西山口及其南側地區之印軍,爾後向申隔宗、邦迪拉方向機動;以第一六三團自佳山口直插西山口,與第一五四團東西對進,首先將印軍割裂為南北兩塊,然後協力攻殲西山口及其南北地區之印軍;以第一六五團由東新橋渡過達旺河,沿公路及其兩側(主力在右)攻擊前進,協同第一五四、第一六三團攻殲西山口及其以北地區之印軍;以山南軍分區郭指部隊,迂迴略馬東地區,切斷達旺一德讓宗公路,攔腰斬斷印軍部署,阻擊由德讓宗方向北援及由西山口南逃之印軍,爾後相機配合由達旺經邦嘎江寺迂迴略馬東地區之第一五七團,攻殲盤踞在略馬東或米龍崗地區之印軍;以第一五七團、經莫多東南山溝,沿中(國)不(丹)邊界東側迂迴至申隔宗,斷印軍西逃不丹王國之路,消滅申隔宗、略馬東、米龍崗之間的印軍;以第一五五團第三營,隨第一五七團前進,準備進擊申隔宗之印軍,團主力隨藏字四一九部隊機關前進,準備隨時堵截南逃之印軍。在攻殲西山口、申隔宗、略馬東地區之印軍得手後,再以 1~2 個步兵團、1 個炮兵團迅速向德讓宗方向進擊,在第十一師協同下攻殲德讓地區之印軍,爾後攻佔邦迪拉。
西山口戰鬥
在西山口戰鬥的攻擊階段,第五十五師殲滅印軍 500 餘人,繳獲各種炮50 余門,各種槍 400 余支(挺)。聯指機關,在轉移途中被阻於懸崖密林之中,因受地形限制,電台無法開設聯絡,自 18 日 14 時 30 分起至 19 日 12 時止與上、下均失掉聯繫。在此情況下,西藏軍區前指對其所屬各部隊實施越級指揮,直接指揮各團的戰鬥行動,保證了指揮的不間斷。
戰前,對印占區縱深主要山間小路的情況,不可能逐一查明,戰鬥中,部隊夜間開進易迷失方向,以致在戰役發展的關鍵時刻,一部分部隊受阻於絕壁懸崖之上。儘管前進無路,指戰員們仍在懸崖、峭壁之間攀藤附葛或搭人梯而上,或滑滾而下。終於戰勝夭險阻隔,向南追擊逃敵。
略馬東阻擊
山南軍分區郭指部隊,奉命由達旺經魯克塘迂迴略馬東地區,首先切斷達旺一邦迪拉公路,阻擊由德讓方向北援或由西山口方向南逃之印軍,爾後,相機配合由達旺經邦崗江寺迂迴略馬東地區的第一五七團,攻殲盤踞在略馬東或米龍崗之印軍。
最終郭指部隊在第一五七團、第十一師第三十一團第一營的協力配合下,於19 日 9 時 50 分對當面被阻之印軍發起攻擊。印軍經 18 日的打擊後,建制已亂,失掉統一指揮,處於混亂狀態。各部隊以迅猛的動作,將印軍逐股殲滅,至 19 日 14 時 30 分,基本結束戰鬥。共殲滅印軍 800 餘人(郭指部隊殲滅681 人),其中擊斃 445 人,俘虜 236 人。
進攻德讓宗
11 月 17 日,第十一師進抵東日則,當即令第三十二團第七連於 17 時自該地東南側出發,經普東向桑提前進,配合團主力向德讓宗方向的行動。第三十二團主力(欠第三營,指揮第三十一團第一營)經迂迴,越過拉洪橋後,即沿公路向德讓宗攻擊前進。 18 日 8 時,前衛第二營在巴魯以東,與印軍修路連接觸,殲其一部,其餘逃散。9 時,進至巴魯,又遇印軍 100 餘人,該團展開攻擊,印軍分頭潰逃,第二營主力展仟搜殲。此時,第五連尖兵班(7 人)沿公路向德讓宗方向前進。11 時 5O 分,於德讓宗東側遇東逃印軍坦克 4 輛,汽車 100 余台(該印軍為第四師戰術司令部和勤務分隊及第四十八旅馬德拉斯第一營第四連),該班即投入戰鬥。由於營、連主力於巴魯戰鬥後,收攏緩慢,未能跟上,致使尖兵班與印軍對峙達兩小時之久。爾後。當第五連約 1 個排、第四連 4 個班和第六連兩個排陸續趕到時,印軍第四十八旅馬德拉斯第一營第四連已佔領公路西南側高地,乘該團未切斷通往打隴宗方向的道路,掩護第四師戰術司令部向打隴方向逃跑。至 17 時,印軍已逃完。第二營於 20 時 30 分進佔新德讓,第三十二團佔領新德讓後沒有及時組織追擊,致使印軍第四師戰術司令部得以逃脫。
邦迪拉激戰
邦迪拉山為東西走向,是邦迪拉北側的天然屏障,主峰海拔 3600 余米,山勢陡峻,森林密佈,林間雜生帶刺灌木和竹叢。邦迪拉鎮位於山南側腰部益地上,邦迪拉至德讓宗公路盤越主峰東側山口,主峰西側山口有南北走向的騾馬道 1 條,南通邦迪拉,北沿山溝而下至拉洪西側與公路銜接。
第十一師第三十三團切斷拉洪的公路後,立即修築工事,構成對外正面,隨時準備抗擊來援之印軍。18 日該團組織現場勘察,鑑於地形不利防守,又未見來援印軍,遂令第三營於 18 日 13 時率第七、第八連和機炮連,沿公路以南小道向邦迪拉山搜索前進,選擇有利地形,改善防禦地位。14 時 40 分,進至邦迪拉主峰北側,與防守邦迪拉主峰之印軍第四十八旅第一錫克輕步兵營打響。印軍企圖憑藉既設陣地和居高臨下之勢進行頑抗。經 3 個半小時的激烈戰鬥,攻佔了印軍陣地,主峰右翼防守之印軍不戰而逃,邦迪拉主峰兩側高地為第三營控制。這為爾後奪取邦迪拉鎮與繼續擴張戰果,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印軍第一錫克營失去主峰陣地後,其整個防禦體系即呈現混亂狀態。當第三十三團第七、第八連向主峰以東擴張戰果時,有些地堡的印軍已撤逃,有的正在潰退,有的仍在頑抗,而邦迪拉鎮內之印軍炮兵不斷射擊。在此情況下,第三十三團第三營為鞏固勝利,繼續擴大戰果,增強突擊力量,遂令第九連進佔邦迪拉主峰陣地,支援第七、第八連戰鬥。 18 日 17 時 50 分,第九連佔領主峰陣地,第七、第八連,攻佔主峰以東山樑,山上守軍向南潰逃。 18 日 18 時,戰鬥基本結束。該營奉命調整組織,暫時轉為防禦,並積極偵察邦迪拉鎮內印軍之動向。攻佔邦迪拉主峰作戰,共殲印軍 105 人,繳獲坦克 2 輛、火炮 17 門、機槍 9 挺、步槍 69 支、軍用物資一部。第三營陣亡副政指以下 15 人,傷政指以下 39 人。
解放軍乘勝追擊
西山口一邦迪拉作戰自 11 月 18 日發起總攻之後,經兩天戰鬥,印軍第四師設防體系迅速瓦解,全面崩潰。聯指所屬部隊相繼攻佔西山口、申隔宗、略馬東、米龍崗地區,第十一師第三十二團攻佔德讓宗,第三十三團攻佔邦迪拉,印軍大部被殲,一部向打隴方向竄逃,一部向邦迪拉以南潰退,按照西藏軍區前指乘勝追擊的命令,第一五四團向打隴方向追擊,第三十三團向邦迪拉以南積極尋殲印軍。
登嘎威利戰鬥
印軍第六十七旅率兩個營,於 11 月 18 日由米薩馬里出發,向邦迪拉方向增援,其先頭查謨·克什米爾聯隊第三營,於 19 日 11 時進,至登嘎威利北側 3 公里處,與由邦迪拉南逃之印軍第四十八旅一部相遇,得知邦迪拉已為中國西藏邊防部隊佔領,該部便就地集結,休息做飯,同時向邦迪拉方向派出警戒,伺機前進或後退。
1 月 19 日,第三十三團第三營(欠第七連、第九連第二排)在追擊南逃印軍至登嘎威利西側時,與北援之印軍第六十七旅查謨·克什米爾聯隊第三營,及由邦迪拉南逃之印軍第四十八旅一部,共約 700 餘人交火,經兩個半小時的激烈戰鬥,給印軍以殲滅性的打擊,粉碎了其北援的企圖。
此次戰鬥,共斃印軍少校以下 170 人,俘印軍中校營長以下 34 人,擊毀印軍 107.6 迫擊炮 1 門、牽引車 1 輛,繳獲火炮 6 門、機槍 10 挺、槍 142支、電台 7 部、汽車 15 輛,軍用物資一部。中國邊防部隊犧牲營長以下 22人、傷 53 人。雙方傷亡對比 2.7∶1。
夜戰查庫
查庫位於比里山口以南約 6 公里的一條山樑的鞍部,山樑很窄,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兩旁坡陡谷深,有房屋 10 余幢,是印軍的一個兵站。印軍第六十七旅第八廓爾喀聯隊第六營,於 11 月 19 日進至新川準備增援邦迪拉,當得悉在其先頭行進的查謨·克什米爾第三營於登嘎威利(新川西 10 公里)遭中國邊防部隊殲滅性打擊,遂回頭沿公路南逃,當晚宿營於查庫,準備次日繼續向南逃跑。該印軍錯誤地判斷中國部隊只能沿公路追擊,最快也需於 20日 12 時左右才能到達查庫(據戰俘供),故只構築了一些簡易工事,將主要兵器(30 挺機槍、6 門 81 迫擊炮、3 門 87.6 加榴炮等)配置在查庫東北側高地及其附近,火力均指向鷹窠山口方向,而對比里山口方向的警戒則很疏忽。
至 7 時戰鬥結束,歷時 1 小時 50 分。共殲滅印軍 221 人(其中斃 157人,俘 64 人),擊毀坦克 1 輛、汽車 7 台,繳獲坦克 1 輛、汽車 76 台、人炮 14 門、機槍 35 挺、槍 193 支、及其他軍用物資一部。第三十三團第二營傷軍官 1 人(排長)、士兵 14 人,亡軍官 3 人(連長 1、排長 2)、士兵 9人,共 27 人。雙方傷亡對比為 8∶1。戰鬥結束後,該營奉命停止追擊,搜殲殘餘印軍。查庫為中國邊防部隊反擊作戰前進最遠之點,距中印傳統邊界線伏特山僅 20 余公里。在這裏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度平原。
多龍橋戰鬥
多龍橋位於邦迪拉東南約 30 公里處,是邦迪拉向南經鷹窠山口通往米莎馬里、向東南經賈明通往查道兩條公路的交叉點。印軍馬德拉斯聯隊第一營(欠第四連),原在邦迪拉東山擔任防禦,當第三十三團 18 日 18 時攻上邦迪拉主峰後,該部即於當夜丟棄陣地。沿山間小道翻山越嶺向南撤逃。經兩天多的行軍,其先頭於 11 月 21 日 10 時逃至多龍橋附近。11 月 20 日,第三十一團第二營奉命在多龍橋、卡其皮地區,擔任對賈明方向的防禦任務,以保障團左側後的安全。營指揮所率第四連第三班(5人)、 82 迫擊炮 1 個排(15 人,炮 3 門)、重機槍 1 個班(7 人),位於多龍橋東南約 700 米處,其餘分隊均配置在營部以東 3 公里的卡其皮地區。
戰鬥結束時,隨營行動的政治處保衛股長賈福寬,將前一天俘虜的印軍兩名少尉軍官帶來喊話招降。印軍營長見突圍無望便首先來降,繼而又令其派人以其名義進行招降,使被圍的印軍陸續放下了武器。此戰鬥,共殲滅印軍 241 人(斃少校以下 35 人,俘 88 人,中校營長以下 118 人投降),繳獲槍 210 余支(挺)、火箭筒 2 具、各種子彈 1.4 萬餘發、手榴彈 84 枚、步談機 3 部,第二營等參戰人員僅傷 3 名。
向打隴宗追擊
第一五四團,於 11 月 20 日進抵德讓宗後,遵照西藏軍區前指電示迅速補充糧彈,繼續向打隴宗方向實施迫擊。其前衛分隊第三營(第七、第八連、機炮連),於當日 16 時 30 分由德讓宗出發,途中戰鬥 7 次,殲滅印軍一部,於 21 日 20 時進佔吉莫山口。團指率第一、第二營,於 21 日、 22 日先後到達打隴宗、普冬地區,尾殲逃跑印軍一部。
普冬西山搜剿戰
印軍第六十二旅一部,逃至普冬以西地區,企圖沿小路經打隴越吉莫山口逃跑。
第一五四團第一營副營長和第二連連長,率第二排(欠第五班)及戰救人員、通信員,共 28 人,在普冬西南高地搜剿。13 時 30 分進至山腰牛棚,發現牛棚北側人行小道有人走過的痕跡,並有印度丟棄的煙盒等物。副營長、連長判斷北側小路可能有印軍經過。於是決定進行搜剿。 14 時 30 分尖兵組在一拐彎處與印軍相遇,相距約 10 米,當即喊話爭取,印軍拒不投降。尖兵組當即成戰鬥隊形展開,先機開火,擊斃印軍 4 人。其餘印軍恐慌混亂,掉頭逃竄。該排趁勢追擊,又殲滅 10 餘人,當追至河邊時,印軍 30 餘人已過河,並佔領橋兩側的亂石堆及崖洞,從兩側石堆內開槍射擊。連長迅速調整了部署。第二排排長率一部在人力掩護下向石堆崖洞之印軍發起攻擊,當接近石堆附近時,機槍副射手曹一攀,發現前方石堆中有印兵正在架設機槍。曹急中生智,一個箭步上去將印兵踢倒,奪過機槍擊斃、擊傷印兵 3 人,其餘印兵倉皇逃竄。排長率隊猛衝,將亂石堆附近之印軍全部殲滅,並立即抵近崖洞,迫印軍投降。至此,戰鬥勝利結束。戰後據印俘反映:戰鬥中第六十二旅旅長豪爾·辛格準將被擊斃,經查無誤後,予以妥善埋葬並立墓標。此次戰鬥,第二連善於根據印軍皮鞋印及煙盒判明其南逃道路,在搜索前進戰鬥中,機智靈活,打敵措手不及,將其全部殲滅。約兩小時戰鬥,全殲印軍辛格準將以下 58 人(斃 33,傷俘 2,生俘 23),繳獲輕機槍 2 挺、長短槍 39 支、步談機 1 部。第二連輕傷 1 人。戰後,第二排榮立集體一等功;第六班,擊斃辛格戰績顯著,戰後榮記一等功;戰士曹一攀,赤手空拳奪機槍,事跡突出,榮記二等功。
傷亡與總結
此戰,中國人民解放軍收復了「麥克馬洪線」以南中國的大片領土,殲滅了印軍第六十二旅、炮兵第四旅,重創印軍第四十八旅、第六十五旅、第六十七旅,共斃、俘印軍 5063 人(其中斃印軍霍希爾·辛格準將以下官兵 2886 人,傷俘 2177 人),繳獲各種槍 3840 支(挺)、各種火炮 187 門、擲彈筒 7 具、火箭筒 61 具、汽車 416 台、坦克 9 輛及其它武器裝備、彈藥、物資一部。中國邊防部隊陣亡 225 人(其中軍官 27 人,士兵 198 人),傷 477 人(其中軍官 46 人、士兵 431 人)。
雙方作戰序列
|
|
參考資料
引用
- ^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国战典·下》. 北京: 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 1994. ISBN 7506525119.
- ^ Dalvi, Michael. Lest We Forget: The Life and Times of my Father Brig. John Dalvi. Mission Victory India. [31 Octo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2).
- ^ 3.0 3.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Praval 2009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4.0 4.1 4.2 4.3 4.4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史編寫組.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 (PDF).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7-07-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9-10).
- ^ Maxwell 1970,第627頁.
- ^ Maxwell 1970,第686頁.
參考文獻
- Maxwell, Neville, India's China War, London: Cape, 1970, ISBN 978-0-224-61887-8
- Maxwell, Neville, China's Road to Development, Oxford;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79, ISBN 978-0-08-023140-2
- Maxwell, Neville, India, the Nagas, and the North-East, London: MRG, 1980, ISBN 978-0-903114-19-6
- Maxwell, Neville; McFarlane, Bruce J., China's Changed Road to Development, Oxford ;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4, ISBN 978-0-08-0308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