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科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1月8日) |
蜜蜂科 | |
---|---|
一隻西方蜜蜂正在用嘴採集紫菀花的花蜜。蜜蜂的體表密被細毛,會產生輕微的靜電,將雄蕊的花粉吸附在身上,使牠能夠為其他花朵的雌蕊授粉。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綱: | 昆蟲綱 Insecta |
目: | 膜翅目 Hymenoptera |
總科: | 蜜蜂總科 Apoidea |
演化支: | 花蜂類 Anthophila |
科: | 蜜蜂科 Apidae Latreille, 1802 |
模式屬 | |
蜜蜂屬 Apis | |
亞科 | |
蜜蜂科(學名:Apidae)是膜翅目、蜜蜂總科之下最大的一科,包含了許多常見的蜂類,如蜜蜂、熊蜂(英文:bumblebee)、無針蜂(英文:stingless bees)、木蜂(英文:carpenter bees)、蘭花蜂(英文:orchid bees)和杜鵑蜂(英文:cuckoo bees)等[1][2]。不少蜜蜂科物種作為授粉的媒介,在自然界和農業生產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3]。
下級分類
歷史上傳統的分類:
除此之外,現今的蜜蜂科還包括了之前被分到條蜂亞科(Anthophoridae)和櫛距蜂亞科(Ctenoplectridae)的所有蜂屬(genera)。[3]儘管蜜蜂科中最常見的一些蜂種具有社會性,但是絕大多數卻是獨居的,包括一部分的勞動寄生型蜂種。[4]
舊時蜜蜂科包含四個族(蜜蜂亞科:蜜蜂族、蘭花蜂族,熊蜂亞科:熊蜂族和無蟄蜂族),這四個族連同條蜂亞科下的所有族以及櫛距蜂亞科,現在被重新分類(有些從科降級為族)成為蜜蜂亞科下的族。在生物分類學上將組一級的分類向下移成為了一種趨勢,2005年一個巴西的分類法對此更進一步而將所有現存的蜜蜂科一起命名為「Apidae」,[5]然而並沒有被文獻資料廣泛接受。
亞科
蜜蜂亞科 Apinae
蜜蜂亞科包含了15種不同的族的譜系,其中的大多數是獨居的,巢穴往往建在地面下,在泥中的建造巢穴。
然而,蜜蜂屬、無蟄蜂屬和熊蜂屬是真社會性的群居。它們往往被認為是各自獨立地發展出社會屬性,在工蜂的交流方式以及築巢方式上它們都呈現出顯著的不同。
族包括:[2]
- 盤蜂族 Ancylaini[6]
- 條蜂族 Anthophorini
- 蜜蜂族 Apini
- 熊蜂族 Bombini
- 油蜂族 Centridini
- 葵蜂族 Emphorini -(葵蜂亞族 Emphorina)
- 新小蜂族 Ericrocidini
- 長鬚蜂族 Eucerini
- 蘭花蜂族 Euglossini
- 異毛蜂族 Exomalopsini
- 哀蜂族 Melectini
- 無蟄蜂族 Meliponini
- 歐西里斯蜂族 Osirini
- 李氏蜂族 Protepeolini
- 拉希米蜂族 Rhthymini
- Tarsaliini [6]
杜鵑蜂亞科 Nomadinae
杜鵑蜂亞科包含10個族、31個屬,它們全部行偷竊寄生(Kleptoparasitic)於別的蜂巢中。
族包括:[2]
- 砂斑蜂族 Ammobatini
- 擬砂斑蜂族 Ammobatoidini
- Biastini
- Brachynomadini
- 隱孢子蟲蜂族 Epeolini -( 隱孢子蟲蜂亞族 Epeolina;Odyneropsina 亞族 Thalestriina 亞族
- 鷹爪斑蜂族 Hexepeolini
- 新斑蜂族 Neolarrini
- 木斑蜂族 Nomada
- Townsendiellini
木蜂亞科 Xylocopinae
木蜂亞科包含4族、18個屬,大多為獨居性,雖然它們比較偏向於群居生活,部分族的物種是真社會性。大多數本亞科的物種會在植物莖部或樹木裏築巢。
族包括:[7]
社群階級
一個蜜蜂群體有幾千到幾萬隻蜜蜂,由一隻蜂后、少量的雄蜂和眾多的工蜂組成。
蜂后
蜂后,亦可稱為蜂王,是蜜蜂群體中唯一能正常產卵的雌蜂。蜂后所產的未受精的卵(孤雌生殖),只能發育成雄蜂。如果是受精卵,則按需要發育成工蜂和新的蜂后(雙套染色體)。蜂后死後,蜂群會哺育新的蜂后。
蜂后的壽命可活3到5年,而雄蜂只能活幾個月,工蜂的平均壽命(在採蜜季節)只有45天上下左右。所以蜂后通常是蜂群中其他成員的母親,故有人也把蜂后稱為母蜂。
雄蜂
雄蜂在蜂群中的作用是與蜂后交配,一般在繁殖季節出現多,交配後不會立即死亡。雄蜂的精液可以在蜂后的體內保存數年而保持活力並具有授精能力。雄蜂的體型要比工蜂大,翅長,飛行能力強;全身呈黑色,腹部花紋不如工蜂明顯,但是與蜂后一樣,因為無針所以不具備攻擊能力,所以被蜜蜂蟄傷的情形其實都是工蜂所為。雄蜂的食量大,因此工蜂會根據繁殖的需要和巢內食物的多寡來決定雄蜂去留。
工蜂
工蜂是蜜蜂群體中數量最多且最為忙碌的成員。工蜂除了出外採蜜,供蜂群食用外,還有要負擔保護蜂群不受襲擊等工作,可是工蜂的地位非常低微,特別是連生育能力也沒有。工蜂並非天生沒有繁殖能力,而是在出生後被奪去。它們可否發育成蜂后,取決於它們出生後的飲食。從卵中孵化後,如果它們連吃五天的蜂王漿,蜂體發育速度就快,16天就能發育成能生育的蜂后;但相反,若它們只吃了兩三天的蜂王漿,廚餘,發育速度就會變得慢了,21天後才能變成蟲,長大後它們雖然仍是雌性的,但卻失去了生育能力。
生活方式
蜂巢
蜂巢是指由蜜蜂屬所建造的一種封閉結構,作為他們居住以及繁殖後代的地方。天然的蜂巢存在於野生蜂群之中,可能會佔據樹木中空的部分等空間;而人工養殖蜜蜂則常被養在養蜂場內通稱為蜂箱的人造蜂巢。有相當多種品種的蜜蜂都會建造蜂巢,但其中只有西方蜜蜂和東方蜜蜂被人類馴化。天然蜂巢的作用跟鳥巢相類,其作用為保護居住在裏面的動物。
蜂巢的內部結構稱為蜂房,蜂房由一系列以蜂蠟製作,緊密排列的六角柱體蜂室所組成,蜜蜂用這些蜂房來儲藏食物如蜂蜜和花粉;蜜蜂也在這些蜂房中培育後代,它們會將幼蟲、卵及蛹藏在個別的蜂房中。
食物
蜜蜂依靠採食蜂蜜為生。蜂蜜為蜜蜂的熱量來源。花粉為蜜蜂的營養來源。年輕的工蜂會分泌蜂王漿給蜂后食用,食用蜂王漿是蜂后壽命長達3–5年的原因之一。
交配
蜂后一生只會婚飛一次,一星期大的蜂后會選擇晴朗的日子出巢進行婚飛,蜂后會飛到特定的雄蜂聚集區域(英文:drone congregation area,縮寫:DCA)吸引雄蜂。DCA 位於空中大約1/12到1英里高處。 蜂后飛到 DCA 後附近會開始徘徊很多的雄蜂,雄蜂群會一直跟隨在蜂后身後,飛一段時間後體弱雄蜂會開始掉隊,蜂后會等到最後還跟着的強壯雄蜂,與雄蜂在空中交配。 蜂后一生只有一次的婚飛,會盡可能的與多隻雄蜂交配,多達15雄蜂,整個飛行和交配過程需要10到30分鐘,雄蜂交配不久後死亡,生殖器會停留在蜂后身上,下一隻雄蜂會先排除前一隻雄蜂的生殖器再繼續交配。 最後一隻雄蜂的生殖器會等到蜂后回到巢內待工蜂去除(為防止精液流失),蜂后回到巢內經2–3天後會開始產卵。
生殖與遺傳
雄蜂為未受精之卵細胞發育而成,精子系假減數分裂而成。雄蜂為發育周期最長的種類,從卵到成蟲需24天。雄蜂為蜜蜂里唯一不具有螫針的蜂種。雄蜂有良好的飛行能力,這是與蜂后交配成功概率的保證。工蜂從卵發育到幼蟲需11天,卵期3天,幼蟲期9天。工蜂幼蟲此後經過5次脫皮進入蛹期。蛹期9天後,羽化破繭。蜂后為發育周期最短的蜂種,只需16天。蜂后為蜜蜂社群的唯一母親,一天可產卵1500–2000顆卵。蜂后的壽命可達3–5年。
防衛
蜜蜂的腹部末端長有長長的螫針,當人們因為害怕而撲打牠時,牠們就有可能出於自衛而蟄人,蟄人後牠們也會死去。這是因為蟄針是由一根背刺針和兩根腹刺針組成,而螜針又與大、小毒腺和內臟器官相連,腹部刺針末端長有很多小倒鈎。當蜜蜂蟄人時,小倒鈎會牢牢地勾緊人們的皮膚。當蜜蜂試圖飛離時,刺針就會連同部分內臟一起被拉出體外,蜜蜂也就因而死去。不過,當牠螜咬其牠有着硬質表皮的昆蟲時,因小倒鈎沒法勾緊光滑的表面,蜜蜂也就不會死去。
此外,蜜蜂不喜歡黑色物體和絨毛狀物體,以及酒、蔥、蒜等散發的刺激性氣味,而女人常用的香水則會吸引蜜蜂。
蜂產品
- 蜂蜜
- 蜂王漿
- 蜂花粉:乾燥後顏色深淺不一,可以直接食用或泡入冷水中當飲料。
- 蜂蠟
- 蜂膠
- 蜂療:以夾子夾住工蜂,用牠的尾針釘患者的穴道,讓蜂毒進入體內,達到某種的治療效果。
- 蜂蛹:可以泡酒或油炸來食用。
- 蜂王幼蟲
- 蜂糧
圖片
-
蜜蜂採蜜
-
蜜蜂採蜜
-
卡尼鄂拉蜜蜂
-
蜜蜂的蜂巢,內有蟲卵和幼蟲
-
牡丹和採食中的蜜蜂
-
一隻偽裝成蜜蜂的食蚜蠅
參考文獻
- ^ Danforth, Bryan N.; Cardinal, Sophie; Praz, Christophe; Almeida, Eduardo A.B.; Michez, Denis. The Impact of Molecular Data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Bee Phylogeny and Evolution.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2013, 58 (1): 57–78. ISSN 0066-4170. doi:10.1146/annurev-ento-120811-153633.
- ^ 2.0 2.1 2.2 BugGuide.Net: the Family Apidae (of be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accessed 6.23.2013
- ^ 3.0 3.1 [Michener, Charles D. (2007) The bees of the worl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Londres.]
- ^ [O'Toole, Christopher, Raw, Anthony (1999) Bees of the world. Cassell Illustrated. ISBN 0-8160-5712-5]
- ^ Gonçalves, Rodrigo B. Higher-level bee classifications (Hymenoptera, Apoidea, Apidae sensu lato). Melo, Gabriel AR, and"Revista Brasileira de Zoologia. 2005, 22 (1): 153–159.
- ^ 6.0 6.1 Engel, M. S.; Alqarni, A. S.; Shebl, M. A. Discovery of the bee tribe Tarsaliini in Arabia (Hymenoptera: Apidae),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2017, 3877: 1–28. doi:10.1206/3877.1.
- ^ BugGuide.Net: the Family Apidae (of be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accessed 6.2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