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姓
姓氏 | |
蕭 | |
《百家姓》第99位 | |
12: | 伍余元卜 顧孟平黃 |
13: | 和穆蕭尹 姚邵湛汪 |
14: | 祁毛禹狄 米貝明臧 |
郡望 | 蘭陵郡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蕭 |
假名 | しょう |
平文式羅馬字 | Shō |
日語舊字體 | 蕭 |
蕭姓是漢姓之一,在《百家姓》排名第99位。
起源
- 來自子姓,以國為名氏。據《風俗通義》及《元和姓纂》所載,周代宋國微子之後,蕭叔大心有功,封於蕭,成為宋的附庸小國。故址在今安徽省蕭縣西北。公元前597年被楚國所破。子孫以國為氏,在魏晉南北朝時先後建立南齊和南梁二個朝代。
- 外族或他姓改姓。蕭氏是契丹蕭氏顯赫一族,遼朝歷代皇后和妃嬪皆為蕭氏。契丹蕭氏在遼朝極有權勢,王侯將相滿朝。由於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本人羨慕蕭何輔助劉邦的典故,於是將拔里氏、乙室氏賜姓蕭氏[1]。遼太宗耶律德光將述律氏(回鶻姓氏)賜姓蕭氏。另一位著名的承天皇后蕭綽家族則是由拔里氏賜姓蕭姓。
「肖姓」問題
《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把「蕭」用俗寫「肖」代替,後來《漢字簡化方案》沒有採用。當時上海《文藝報》副總編輯蕭乾,報紙將他名字印作「肖干」。據說他很不滿,批評簡化字,因此在反右運動中被打成右派。[2] 1960年起,中國大陸提出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在「二簡字」中,「蕭」的所有義項都被合併到「肖」字,從而很多蕭姓人口被改為肖姓,但實際上到1977年12月20日有關方案才實施,到1986年二簡字被正式廢除,但改為肖姓的蕭姓族人很多並未恢復原姓。根據《簡化字總表》規定「蕭」簡化作「萧」,中國大陸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已經將肖姓從蕭姓單列了出來。根據2013年頒佈之通用規範漢字表附件1-規範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規範字2216「蕭」只對應「萧」一個簡化字,而「肖」並非對應「蕭」之簡化字,因此不要把「肖」寫成對應「蕭」之其中一個簡化字。
大陸地區目前蕭姓族人的身分證登記有的使用「萧」字,有的使用「肖」字。大陸一些「肖」姓者要求恢復使用「蕭」姓,近來在台灣「中華蕭氏宗親會」的奔走下,大陸已同意部分人作此修改,目前已有福建廈門兩名蕭姓市民取得新的「萧」姓身份證。但亦有說指中國原來就有「肖姓」,但與「蕭姓」的源流不同,最早為明代萬曆年間凌迪知的《萬姓統譜》卷103載:「肖:漢,肖安固。肖始、肖玉、肖雩、肖同(俱陳留人,見《印藪》)。明,肖靖,襄城人,宣德中解元。」[3]。但除此之外,肖姓在70年代前極少見諸記載,是稀有姓氏,而且依據韻書「肖」非多音字,只有去聲私妙切一讀(Xiào);目前讀Xiāo的肖姓人士,幾乎都是文革的二簡字推行時期(時值中國戶籍制度完善時期)「蕭」姓簡化而來。
參看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 《百家姓》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蕭姓部》,出自《於伊》
註釋
- ^ 《遼史·后妃傳》:「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稱劉氏;以乙室、拔里比蕭相國,遂為蕭氏。」
- ^ 汪學文,中共文字改革與漢字前途。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1967年:352頁。
- ^ 《萬姓統譜》卷103,維基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