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薇真鯊
薔薇真鯊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
亞類: | 鯊總目 Selachimorpha |
目: | 真鯊目 Carcharhiniformes |
科: | 真鯊科 Carcharhinidae |
屬: | 真鯊屬 Carcharhinus |
種: | 薔薇真鯊 C. brevipinna
|
二名法 | |
Carcharhinus brevipinna | |
薔薇真鯊的分佈圖 | |
異名 | |
|
薔薇真鯊(學名:Carcharhinus brevipinna),又名短鰭真鯊、薔薇白眼鮫、大沙,為軟骨魚綱真鯊目真鯊科真鯊屬的魚類,被IUCN列為易危保育類動物。約翰內斯·彼得·穆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 和弗里德里希·古斯塔夫·雅各布·亨利(Friedrich Gustav Jakob Henle) 在其1839年的Systematische Beschreibung der Plagiostomen 中,根據在爪哇島採集的79公分長標本[3],最初將本魚種命名為Carcharias brevipinna。該物種隨後被移至Aprion、Squalus和Aprionodon屬,最後被歸類為Carcharhinus屬。該物種的牙齒形狀和顏色隨着年齡和地理區域的不同而顯著變化,這造成了許多分類學上的混亂。
分佈
本魚分佈於世界三大洋熱帶至溫帶海域,在西大西洋,從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到墨西哥灣北部,包括巴哈馬和古巴,以及從巴西南部到阿根廷;東大西洋,從北非至納米比亞;印度洋,從南非和馬達加斯加到紅海和亞丁灣、印度到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西太平洋,包括日本、台灣、越南、澳大利亞及菲律賓等地,深度0至100公尺。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爪哇。[2]
特徵
本魚有細長的流線型身體和獨特的長而尖的鼻子。眼睛小而圓。嘴角處出現明顯、向前的皺紋。上顎牙齒15-18列、下顎牙齒14-17列,牙齒有長而窄的中央尖頭,上顎有細鋸齒,下顎光滑,五對鰓縫很長,具有2個背鰭,第一背鰭中等大小,通常起自胸鰭尖端後方,第二背鰭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第一和第二背鰭之間不存在脊。胸鰭短窄且呈鐮刀形。體上部灰色,有時帶有青銅光澤,下部是白色,在側邊上具有一個顯著的白色條紋。在較大的個體中,第二背鰭、胸鰭、臀鰭和尾鰭下葉的尖端是黑色,體長可達3公尺,體重可達89.7公斤,壽命可達16年。
-
鰓裂(Gill slits)
-
上下顎
-
上排牙齒
-
下排牙齒
生態
本魚棲息於大陸棚與島嶼棚從岸邊到外海,成群活動,屬肉食性,以硬骨魚類、頭足類及小型鯊魚,在獵食時會垂直衝過魚群,張開嘴繞軸旋轉,向四周猛咬[4],這種螺旋式的動作時常會騰出水面,故該魚種英文俗名也稱做「飛旋鯊」(Spinner shark)。西北大西洋的族群具有遷徙性,在春季和夏季出現在溫暖的近海水域,冬季向南移動到更深的水域。胎生,雌魚每隔一年產下3至20尾幼魚,繁殖期在早春到夏季,北非海域在八月,南非海域為四月至五月,大西洋西北部為三月至四月。
經濟利用
經濟價值高,通常以延繩釣、拖網捕獲,魚肉和魚鰭可食用,肝臟用於製作魚肝油,魚皮可製成皮革品,美國西北大西洋和墨西哥灣商業鯊魚漁業的重要漁獲物。
參考文獻
- ^ Burgess, G.H. Carcharhinus brevipinn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0 [May 7, 2009].
- ^ 2.0 2.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蔷薇真鲨.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Compagno, L.J.V. Sharks of the World: An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Shark Species Known to Date. Rome: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1984: 466–468. ISBN 92-5-101384-5.
- ^ Heemstra, E. Coastal Fishes of Southern Africa. NISC (PTY) LTD. 2004: 58. ISBN 1-92003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