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桑
葡萄桑 | |
---|---|
未成熟的果實,攝於馬來西亞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薔薇類植物 Rosids |
目: | 無患子目 Sapindales |
科: | 無患子科 Sapindaceae |
屬: | 韶子屬 Nephelium |
種: | 葡萄桑 N. ramboutan-ake
|
二名法 | |
Nephelium ramboutan-ake | |
異名[1][2] | |
|
葡萄桑(學名:Nephelium ramboutan-ake)又名山荔枝、黑毛丹,無患子科韶子屬的一種,是一種與紅毛丹(Nephelium lappaceum)有親緣關係的熱帶水果,有時會把兩者混淆。
本水果通常可新鮮食用,它比紅毛丹和荔枝更甜,但在東南亞以外非常罕見。
形態
本種的馬來語名稱「pulasan」,其詞根「pulas」意為「扭曲」,由於用雙手扭轉其果皮即可剝開,因而得名。
葡萄桑樹是一種觀賞植物。它的高度可達10-15米,樹幹矮,直徑30-40厘米。幼枝棕色、有毛。互生葉,羽狀或奇數羽狀,長17-45厘米,對生或近對生小葉2 - 5對,長圓形或橢圓形披針形,長6.25-17.5厘米,寬可達5厘米;微波狀,深綠色,表面幾乎沒有光澤;臉色蒼白,略帶藍色,葉背有些許短而光滑的毛。花非常小的,帶綠色,無花瓣,具4-5毛萼片單生或成簇生在直立的、腋生或頂生的分枝上,圓錐花序具纖細的黃或棕色毛。
本樹是超熱帶地區植物,僅在海拔360至1150英尺(110-350米)的潮濕地區才會生長。在馬來亞,據說這種樹在長時間的乾旱季節後最容易結出果實。
果實呈卵球形,長5-7.5厘米,暗紅色,果皮厚,革質,緊密嵌有厚、肉質、圓錐狀的鈍尖結節或直刺,最長可達1厘米。可能會有一個或兩個小而未發育的果實依附在靠近枝莖的地方。果實內部是亮白色或黃白色、厚約1厘米的果肉(假種皮),或多或少依附於薄、灰褐色的種皮(皮),種皮與種子分離。味道一般比紅毛丹甜得多。種子(果核)卵球形,長圓形或橢圓體,淺棕色,一側稍扁,長2 - 3.5厘米。
雖然很像紅毛丹,但這種水果沒有毛茸茸的刺。果肉非常甜多汁,很容易從果核分離,比紅毛丹容易得多。此外,與紅毛丹的種子不同,葡萄桑的種子很容易生吃。它的味道有點像杏仁。
原生和分佈
本種原生於喜馬拉雅東段以南至馬來群島一帶,在馬來西亞霹靂州低地森林的野生分佈密度並不高,但在菲律賓呂宋島到棉蘭老島低海拔地區的引入種群卻很常見。本種早已在馬來半島和泰國被人工引種;但在菲律賓則很少栽種。在爪哇島,則只有茂物及通往雅加達的鐵路沿線鄉村有較廣泛的種植。
1926年,本種被引入到波多黎各的Trujillo植物繁殖站,1927年,來自爪哇的幼樹被送到洪都拉斯特拉的Lancetilla實驗花園。後者在1945年被認為在特拉適應良好,並結出一些果實。在新大陸的其他地方,除了哥斯達黎加,很少有人知道這種水果。在哥斯達黎加,這種水果偶爾被栽種,有時會出現在市場上。
生態
與它的近親一樣,葡萄桑也可以通過種子和嫁接的方法繁殖。嫁接在園藝師中是一種常見的做法,通常是通過使用健康的砧木來預防疾病的一種積極的方法。雖然可以用種子栽培出果樹,但大多數生產者不會使用這種繁殖方法,因為本種有雄樹、雌雄樹之分,這有可能會種出一棵不會結果的雄樹。[3][4]
葡萄桑的花葯不能自己打開;這意味着植物不能自己授粉。有些樹會有雌雄同體的花,有些樹只會有雄蕊花。一般來說,這意味着雌雄同體將在授粉過程中扮演雌性角色,就像雄蕊在授粉過程中扮演雄性角色一樣。[5]
葡萄桑果皮的顏色獨特,也是一種天然染料;最近,這種染料成為研究電導率的樣本,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中具有發展潛力。相對而言,那些非天然染料,如亞甲基藍的廢水可能會對環境帶來潛在危害。在一項研究中,葡萄桑果皮被用作亞甲基藍的潛在吸附劑。[6][7][8]
參考文獻
- ^ Nephelium ramboutan-ake (Labill.) Leenh.. 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Kew Science. [2021-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0) (英語).
- ^ Nephelium ramboutan-ake (Labill.) Leen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The Plant List (2013). Version 1.1. Published on the Internet; http://www.theplantlist.or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19-7-31].
- ^ Love, K. Tropical Fruit Tree Propagation Guide. CTAHR Fruit, Nut, and Beverage Crops, R. Paull, A. Cho, & A. Kawabata, College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Human Resources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July 2017, https://www.ctahr.hawaii.edu/oc/freepubs/pdf/F_N-49.pd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Pulasan. www.hort.purdue.edu. [2017-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30).
- ^ Djuita, Nina Ratna; Hartana, Alex; Chikmawati, Tatik; Dorly, D. Pulasan [(Nephelium ramboutan-ake (Labill.) Leenh.] fruit trees: variations in flower morphology, and associated differences in pollination ty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Biology. 2016-07-25, 7 (1) [2019-07-31]. ISSN 2037-0164. doi:10.4081/pb.2016.614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英語).
- ^ Poly (3-Dodecylthiophene)/Natural Dye Bulk Heterojunction Organic Solar Cell: A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Hall Effect Study (PDF Download Available). ResearchGate. [2017-11-08] (英語).
- ^ LAILY umtas MSP14 (PDF Download Available). ResearchGate. [2017-11-08] (英語).
- ^ Ong, Siew Teng; Keng, Pei Sin; Ooi, Seok Theng; Hung, Yung Tse; and Lee, Siew Ling, "Utilization of Fruits Peel as A Sorbent for Removal of Methylene Blue" (2012).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Faculty Publications. 101.http://engagedscholarship.csuohio.edu/encee_facpub/101
- Morton, Julia F., "Fruits of Warm Climates"; Creative Resource Systems, Inc.; Winterville, N.C.; ISBN 0-9610184-1-0 (onl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