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苴卻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苴卻硯是產於中國四川省攀枝花的一種硯台,其石材發掘於大龍潭鄉金沙江畔懸崖上,此地古稱「苴卻」[1],因而得名。苴卻硯石材溫潤,發墨良好,有石眼等上百種石品,也因此得名「中國彩硯」。[2]

歷史

傳說諸葛亮七擒孟獲時曾在此取石製作「七星硯」,但正式開發是在唐朝武德四年(621年)雲南安撫司建立之後[3]。唐朝時,它稱為「瀘硯」(金沙江古稱「瀘水」)。清宣統元年,大姚縣苴卻巡檢宋光樞曾將它送到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參展。不過,由於社會動亂和所在地交通不便,它一直沒有太大名氣,直到1980年代。[1]

1989年中國美術館苴卻硯展舉辦,方毅剪綵。2011年,苴卻硯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2015年6月,苴卻硯(石)雕刻技藝成為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

2015年3月1日,攀枝花仁和區的中國苴卻硯博物館開館。[4]

石材

苴卻石主要由絹雲母綠泥石白雲石構成,大部分呈紫黑色,石材溫潤,石品有石眼、綠蘿玉、碧雲凍、金田黃等數百種[2]。其中石眼最出名。[1]

它主要開採於攀枝花仁和區的大寶哨坑和平地坑兩坑,兩坑僅一溝之隔,石眼多產大寶哨坑,平地坑以膘石(特別是綠色膘石)和石線為主。[1]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程學勇.苴卻硯的實用價值與藝術欣賞[J].海峽科技與產業,2016(06):170-173+177.
  2. ^ 2.0 2.1 曹加勇.淺談苴卻硯的「因材施藝」[J].現代藝術,2018(03):23-27+22.
  3. ^ 3.0 3.1 砚本不凡:攀枝花苴却砚. 四川經濟網. 2018-06-22 [2023-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4). 
  4. ^ 中国苴却砚博物馆开馆迎客 有1600多件藏品. 四川日報. 2015年03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