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潘克拉斯車站
位置 | 劍頓區 聖潘克拉斯 | ||||
---|---|---|---|---|---|
地理座標 | 51°31′48″N 0°07′30″W / 51.530°N 0.125°W(WGS84) | ||||
擁有者 | 倫敦及大陸鐵路[1] | ||||
營運者 | 英國國營鐵路公司(高速)HS1有限公司[2] 歐洲之星[3] 英國國營鐵路公司(泰晤士連線月台) | ||||
月台 | 15個 | ||||
其他資訊 | |||||
車站編號 | STP(國內) SPX(國際) | ||||
營運資訊 | |||||
國家鐵路各年度乘客量 | |||||
2004年-05年 | 547.2 百萬[4] | ||||
2005年-06年 | ▼ 4.893 百萬[4] | ||||
轉乘數 | 0.521 百萬[4] | ||||
2006年-07年 | ▲ 5.777 百萬[4] | ||||
轉乘數 | ▲ 0.663 百萬[4] | ||||
2007年-08年 | ▲ 6.624 百萬[4] | ||||
轉乘數 | ▲ 1.664 百萬[4] | ||||
2008年-09年 | ▲[注 1] 1932.6 百萬[4] | ||||
轉乘數 | ▲ 2.841 百萬[4] | ||||
2009年-10年 | ▼ 18.02 百萬[4] | ||||
轉乘數 | ▼ 2.081 百萬[4] | ||||
重要事件 | |||||
2006年7月15日 | 新的國內路綫(密德蘭幹線)月台啟用 | ||||
2007年11月6日 | 正式更名並重新啟用 | ||||
2007年11月14日 | 國際路綫服務啟動 | ||||
2007年12月9日 | 泰晤士鐵路月台啟用 | ||||
服務 | |||||
收費區 | 1 | ||||
車站列表 | |||||
外部連結 | |||||
| |||||
|
聖潘克拉斯站[5](英語:St Pancras railway station),亦稱聖潘克拉斯國際車站(St Pancras International),是位於英國首都倫敦聖潘克拉斯地區的一座大型鐵路車站,坐落在大英圖書館和英皇十字車站之間。它最初於1868年由密德蘭鐵路公司啟用。當時它是該公司密德蘭幹線西南部的終點站,來自東密德蘭茲和約郡的列車在此停靠。
這座車站以建築結構聞名。在2000年代,這座車站修繕和擴建,並更名為「聖潘克拉斯國際車站」[6][7]。作為歐洲之星在英國的終點站,車站新建了一個供歐洲之星列車停靠的安全密封區域。列車自聖潘克拉斯站出發,經英國南部的1號高速鐵路,穿過英倫海峽隧道,即到達歐洲大陸。為這座車站和鄰近的英皇十字車站提供城市軌道交通服務的是倫敦地鐵的英皇十字聖潘克拉斯站。
聖潘克拉斯站常被稱作「鐵路大教堂」,因為它擁有兩座維多利亞時代的著名建築。這座車站的主車庫是在1868年由工程師威廉·亨利·巴羅建造的,是當時最大的單跨建築。車站的正面是倫敦聖潘克拉斯萬麗酒店,是一座典型的維多利亞式、哥特復興式建築。
位置及佈局
聖潘克拉斯車站佔地的形狀呈一個南北向的長條形。車站南側是繁華的尤斯頓路。車站的正面曾是密德蘭大酒店。酒店的北側是巴洛式車站主頂棚區,它比周圍道路抬高了5米,下方的空間被用作車站的地下室。車站西邊是密德蘭大街,在路對面是新不列顛圖書館。車站東邊則是潘可拉斯大街,在它對面的遠處是英皇十字車站。車站北邊則是英皇十字中心,過去是鐵路地——一個由多個複雜的鐵路交叉道口和數條穿過其中的公路以及攝政運河組成的地區。[8][9]
歐洲之星的月台加在巴洛式頂棚內,而其他列車的月台位於擴建部分的南端。歐洲之星的月台並不需要佔用頂棚的全部寬度,因此這層的部分地板被拆掉,以讓自然光可以進入下層的國際大堂——「拱廊」。大堂位於車站的地下室,和頂棚的長度相同,在歐洲之星月台的西側。候車室位於月台的下方,同大堂相連。國際大堂的南端同英皇十字聖潘克拉斯站的倫敦地鐵票務大堂相連。[9][10][11]
地上和地下的各個國內列車的月台可由和道路高度相同的新國內大堂——「市場」到達。「市場」位於擴建部分和巴洛式頂棚交界處的地下,東西向跨過整個車站。國內和國際大堂相交處呈直角。主要的步行入口位於國內大堂的東端,將來可以同英皇十字車站規劃中的新候車大堂、以及地鐵站將來的的北票務大堂相連。但是在這些設施完工之前,由國內大堂前往地鐵站的旅客需要在室外走道主票務大堂,或是在國際大堂內經過相同的一段距離到達西票務大堂。[12][13]
在車站上層的南端,有一個9米高,20噸重的銅像,名叫「會面之地」。這座雕像是由英國藝術家保羅·戴設計的,用來重新喚起旅行的浪漫。不遠處有一座約翰·貝傑曼的雕像,雕像中的他仰着頭,充滿希望地盯着車站的頂棚。這座雕像被用來紀念他在20世紀保護車站的行動。[14][15]
歷史
新建車站的需求
車站最早的需求來自密德蘭鐵路公司。在1860年代之前,該公司的主要服務集中於密德蘭茲和倫敦北部的路綫,但是並沒有一條通往首都中心區的路線。1840年開始,密德蘭進出倫敦的列車都在尤斯頓車站停靠,並經由倫敦和西北鐵路和一個在拉格比的道口行駛。很快,在拉格比的堵塞和列車晚點由於服務的擴大而變成了家常便飯。
在鐵路投機的瘋狂時代後期,一條新的倫敦鐵路綫於1845年被提上日程。1846年,大北線的規劃被議會通過,而一條自萊車士打至希欽斯的密德蘭鐵路支線在1847年獲准。大北線鐵路正在建造的時候,密德蘭支線卻在1850年因財政問題被放棄。來自萊車士打郡、諾咸頓郡和百福郡的商業壓力(尤其是來自掌握路綫周邊12%土地的威廉·惠特布雷德)使得支線重新提上日程。路綫在1853年在一次提交給議會,並獲得通過。建造工作很快開始,但是修建的速度並不快——路綫直到1857年中才開啟使用。密德蘭鐵路公司的運力大幅增長,在隨後7年間,它獲得了最高20000英鎊的營運額。現在,密德蘭鐵路公司擁有了兩條進出倫敦的鐵路綫,分別停靠在尤斯頓車站和英皇十字車站。鐵路交通迅速增長,尤其是受到煤炭交易的影響——密德蘭鐵路公司在1852年的煤炭運輸量大約在進入倫敦的所有運輸公司中排名第五。
在1862年中期,由於世界博覽會帶來的巨大交通壓力,大北線鐵路公司和密德蘭鐵路公司在運力分配上出現了矛盾。這被認為是刺激了密德蘭公司,使它開始建造自己的新路綫。這條路綫自1862年10月開始修建,有80公里長,自百福至倫敦。然而,在此之前的1861年,密德蘭公司就已經開始購買聖潘克拉斯地區的大量土地。
聖潘克拉斯地區當時是著名的貧民窟,並不受人喜歡。當時這個地區的地標是艦隊河、攝政運河、一個燃氣廠,以及聖潘克拉斯老教堂和大面積的墓地。密德蘭鐵路公司為新的終點站選址在「新路」(後來的尤斯頓路)旁,在尤斯頓車站東邊幾百米的地方,緊鄰英皇十字車站的西側。雖然教堂和燃氣廠為路綫的修建制造了麻煩,但是最初的計劃仍是像英皇十字車站一樣,挖一條隧道穿過運河。這片區域當時是居住區,有薩默斯鎮的地產,和瓊脂鎮的貧民窟。地產的擁有者把這塊地用19500英鎊賣掉,之後沒有賠償就把所有居民趕走,這樣他可以再得200英鎊。教堂被拆除,但在1868至1869年在肯迪什鎮花12000英鎊建造了一個新的教堂用來替代老教堂的功能。
密德蘭公司決定用隧道將這個地區同新的大都會線連接起來。這條隧道在1863年開始營運,列車在尤斯頓路地下由柏靈頓開往法靈頓街。
設計和建造
崎嶇不平的地面和地塊不規則的形狀給車站的設計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麻煩,這激勵了密德蘭鐵路公司的設計人員,他們想用一座設計巧妙的車站來給倫敦留下深刻印象。他們借鑑了尤斯頓車站的華麗裝飾和著名的拱頂、路易斯·庫弼在英皇十字車站的成功設計、柏靈頓車站創新的鐵和玻璃結構,以及查令閣車站和景隆街車站的單跨式屋頂設計。
密德蘭公司的諮詢工程師威廉·亨利·巴洛做出了車站的第一個整體的設計。巴洛說服了公司去更改最初的計劃,把車站用鐵質框架抬升6米,這樣一來,框架可以為車站提供一個可用的地下室空間,也可以讓駛入的列車通過一座橋跨越攝政運河,而非原先計劃的隧道。巴洛和羅蘭·梅森·奧迪什合作設計的74米寬的單跨拱頂是當時最大的拱頂,它使得車站可以最大限度地,沒有障礙地利用拱頂下方地空間。車站前側的橫截位置設計了一個酒店。整個設計在1865年初獲得批准。[16]
1865年5月,密德蘭公司舉辦了一場比賽,以獲得最好的車站具體設計。11位建築家受邀參加了比賽,並在同年8月提交了設計。1866年1月,喬治·吉爾伯特·史葛的哥特復興式設計被選中。這個設計頗有爭議,因為史葛的設計花費高達315000英鎊,是所有設計里造價最高的。車站宏偉的正面外觀符合密德蘭公司建造倫敦最出眾車站的想法,因此在比賽中勝出。雖然車站的成本通過幾次修改一點點地降了下來,但是車站整體的宏偉設計保留了下來。
除了頂棚單獨建造之外,車站的建築預算最初是310000英鎊,但在一些爭執之後華寧兄弟320000英鎊的投標中標。頂棚則交給了巴特利公司,預算是117000英鎊。1864年秋天,車站的建築工作開始。建築者在運河上搭建了一座臨時的橋,而且破壞了薩默斯鎮和瓊脂鎮。車站建築的實際施工因技術問題拖延很久,直到1866年7月才開始,而頂棚的建築過程中,技術問題更是司空見慣。
墳地造成了最大的問題——主要的鐵路綫要經過一座橋跨越墳地,而一條通向大都會線的支線又要經過隧道下穿這篇地區。施工方預料到了遺骨的問題,但是一開始並沒有好好處理。隧道的建設由於人體遺骨和棺材的處理而大大拖延。連接線的施工在1867年1月最終完成。
公司希望可以在1868年1月之前完成必要的建築。瓊脂鎮的貨站在1867年9月迎來了第一輛列車,但通過大都會線的客運直到1868年7月才開始。但是,10月1日車站啟用的時候它還沒有完工。頂棚的最後一根支架剛剛在9月中旬裝上,整個車站內有大量的臨時建築。第一輛列車是發往曼徹斯特的快速列車,它在肯迪什鎮車站(Kentish Town station)到萊車士打的156公里的路程中一直都沒有停,這在當時創下了世界紀錄。
車站地下室被用來存放來自特倫特河畔布頓的啤酒桶。
密德蘭大酒店的建築工作直到1868年中才開始。酒店由喬治·吉爾伯特·史葛設計,直到1873年5月5日才對外開放。附屬部件的工作由於密德蘭公司裁減了史葛鋪張浪費的開銷而變得很有爭議。在1876年末,史葛被付清工資而解僱。建築的整體花費是438000英鎊。第一眼看上去,酒店建築是富有色彩的意大利式哥特建築——這是響應約翰·拉斯金的「來自威尼斯的石頭」——但是仔細看,它吸收了各個時期很多國家的建築風格。從這種兼容並蓄的風格中,史葛看到,一種新的流派將要誕生。[17][18]
密德蘭鐵路公司進行了接下來的建築工作。公司在通往曼徹斯特、諾丁漢、設菲爾德和卡立爾的路綫開通之後進行了一些擴建。
國有化和私有化
20世紀從整體上說,並沒有很好地對待聖潘克拉斯車站。1921年的鐵路國有化法案強迫密德蘭鐵路公司同倫敦和西北鐵路(LNWR)合併成倫敦、密德蘭和蘇格蘭鐵路(LMS)。LMS使用LNWR的尤斯頓車站作為自己在倫敦的終點站。 密德蘭大酒店於1935年關閉,酒店建築被用作辦公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轟炸毀壞了車站的頂棚,直到戰後才恢復。[19]
在1948年,合併自各大鐵路公司的英國鐵路成立之後,原先LMS的營運業務沒有受到影響。自倫敦始發的列車中,在倫敦附近的列車到達北沃爾域治、聖奧爾本斯和百福;長距離的列車則駛向格拉斯哥、列斯、諾丁漢、設菲爾德和曼徹斯特。
在1960年代,聖潘克拉斯站開始顯得多餘,有人試圖關閉車站,並拆除酒店。這種嘗試引來了以當時的桂冠詩人約翰·貝傑曼為首的人們的強烈的反對,最終沒有成功。[20][21]
在1986年英國鐵路逐漸部門化的過程中,通向東密德蘭茲的幹線服務分給了InterCity部門(原密德蘭公司的一部分),而通往聖阿爾本斯、盧頓和百福的業務則分給了東南鐵路網。[22] 在同一時期的1988年,雪丘隧道(Snow Hill tunnel)因泰晤士聯線(Thameslink)的建成而重新開放,於是多數市郊鐵路列車改走了這條路線。但是,聖潘克拉斯站仍舊只停靠原先密德蘭主幹線通往萊車士打、諾丁漢和設菲爾德的列車,只有少部分通往百福和盧頓的列車停靠。這導致車站的車流量很少,以至於車站幾乎不再使用。[23]
1996年4月28日,在英國鐵路重新私有化之後,聖潘克拉斯車站的長距離列車經營權給了密德蘭幹線公司(Midland Mainline)——一個由國家快運掌握的鐵路營運商。少量的市郊鐵路列車仍舊在聖潘克拉斯車站停靠,自1997年3月2日起的營運商是泰晤士聯線公司。[24]
密德蘭幹線公司曾有過營運自聖潘克拉斯車站到紐卡素和曼徹斯特的計劃,但是很快就擱置下來。後來開行了一些往返列斯的列車。在2000年代,西海岸主幹線的重組讓聖潘克拉斯又有了前往曼徹斯特的列車——這一次是經過希望谷的路綫。[25]
新功能的規劃
最初海峽隧道鐵路連線(CTRL)的規劃是從隧道連接到倫敦的東南部,之後在英皇十字車站附近設置一座地下車站作為終點站。但是這個規劃後來的變動——這要歸功於當時的英國副首相米高·赫塞爾廷對倫敦東部再城市化的推動——將路綫進入倫敦的規劃改為從東邊進入。這使顯得多餘的聖潘克拉斯車站有了成為終點站的可能——經由車站的咽喉處的北倫敦線[23][26]
但是使用北倫敦線的想法被認為不切實際,這個想法也在1994年被當時的交通運輸大臣約翰·邁克葛瑞格以「難以建設,且破壞環境」的理由拒絕。不過,這個想法的核心——使用閒置的聖潘克拉斯車站作為終點站——保留了下來。新的計劃是專門建設一段20公里長的隧道。[19][26]
在英國鐵路私有化期間成立的倫敦和大陸鐵路(London and Continental Railways,LCR)被選中進行聖潘克拉斯車站的重啟工作、鐵路連線的建設工作和歐洲之星列車在英國的營運工作。LCR公司自英國鐵路私有化以來一直擁有聖潘克拉斯車站的營運權以恢復車站的使用。儘管1998年的財政困難、2001年鐵路綫路公司(Railtrack)的倒閉使得計劃有了一些改動,但是LCR仍然保留了聖潘克拉斯車站的營運權。
重建的設計和管理工作由多個公司合資的鐵路連接工程公司(RLE)代表LCR進行。最早的設計是由過去不列顛鐵路公司的室內建築設計團隊的帶頭人——尼克·打比完成的。而主要的詳細計劃則是由福斯特建築事務所的阿拉斯泰·蘭斯里完成的——他是尼克·打比過去的同事。[27][28][29]
為了容納超長的歐洲之星列車,並為國內路綫和通勤列車提供月台,車站頂棚將以一個平的頂棚的形式向北延伸。在擴建的頂棚下計劃建造13個月台。前往東密德蘭茲的列車將在西側的月台停靠,歐洲之星列車將在中部停靠,前往根德的高速列車則將佔用東邊的幾個月台。歐洲之星的月台和一個密德蘭列車的月台將延伸進入原來的巴洛式頂棚。要乘坐歐洲之星列車的旅客將經過車站西側的出發大堂,之後經過一座跨越鐵軌的橋到達月台。而經歐洲之星到達的乘客將從車站北邊新的大堂離開車站。[26]
這個初始的計劃後來被修改,乘客改從下方進入歐洲之星月台,這可以使車站地下室的功能最大化。阻礙視線的天橋則被取消。進入原有頂棚的密德蘭月台也被取消,這樣可以在月台層上開一個採光井,以使自然光可以進入地下室。[26]
車站擴建
在擴建之前,車站電力市郊鐵路用的電纜電線被拆除,以便於車站改造。因而,所有來自百福和盧頓的列車都改走英皇十字泰晤士聯線車站(Kings Cross Thameslink railway station)。
在2004年,擴建頂棚的東邊部分完工,於是原有的頂棚關閉改造。從2004年4月12日起,密德蘭主幹線的列車在擴建部分的臨時車站停靠。
從這時開始,擴建部分西側地下的泰晤士聯線上方開始擴建一個「盒子」車站,以後為這條路綫列車停靠提供月台。由於泰晤士聯線有一部分經過擴建車站的下面,所以自肯迪什鎮車站(Kentish Town station)至英皇十字泰晤士聯線車站的隧道自2004年11月11日至2005年5月15日封閉。為了避開這段隧道,從北邊來的泰晤士聯線列車停靠在和密德蘭主幹線相同的臨時車站,而從南邊來的列車則停靠在英皇十字泰晤士聯線車站。[30]
在封閉改造之後,新的車站仍然只是一個混凝土空殼,不能接待旅客。泰晤士聯線的列車恢復了原來的路綫,經過新建的車站,但是不停靠。「盒子」車站的裝修並不包含在給CTRL公司的預算中,而是另外的泰晤士聯線計劃(Thameslink Programme)的任務。營運商希望看到「盒子」車站和新的國際部分同時啟用,於是對政府進行了遊說,但是政府並沒有給他們提供額外的資金。這樣一來,在路綫封閉結束之後,車站沒能立即開始裝修。最終,在2006年2月8日,時任英國交通運輸大臣的阿利斯泰爾·達林公佈了5千萬英鎊的裝修預算和1000萬至1500萬的鐵路訊號和其他建設資金。[30][31][32]
2005年,將原來的密德蘭大酒店翻新擴建成酒店和公寓的計劃獲得許可。[33][34]
在2006年中期,車站擴建部分的西半部完成。同年7月14日,密德蘭主幹線列車從東邊的臨時車站移到了西邊的正式停靠地。
根據2007年11月英國廣播公司第二台的廣播,車站擴建的總投資在8億英鎊左右[35],而原先的預計是3億1千萬英鎊。[36]
國際車站啟用
從2007年10月30日至11月上旬,歐洲之星公司進行了一次測試:共有6000人參加了涉及檢票、人流量控制和列車離站的測試,這些測試者都三次乘坐列車離開車站,到車站外的隧道口,再返回。在2007年11月4日,第一輛歐洲之星測試列車從巴黎北站出發到達聖潘克拉斯車站。[37] 兒童插圖畫家昆廷·布雷克被委託把一個「假想的歡迎隊伍」畫在一幅巨大的壁畫上,以遮蓋車站出口對面搖搖欲墜的老建築。[38]
聖潘克拉斯車站重新啟用後官方更名為「聖潘克拉斯國際車站」。在2007年11月6日,伊利沙伯二世女王在菲臘親王的陪伴下開啟了1號高速鐵路。
“ | 我很高興能正式啟用1號高速鐵路——英國首條高速鐵路,並重新啟用宏偉的聖潘克拉斯國際車站。[注 2][39] | ” |
在精心設計的啟動儀式上,迪摩斯·韋斯特扮演亨利·巴洛致詞。儀式上還有皇家愛樂樂團和歌手萊馬、嘉芙蓮·詹金斯的表演。在精心搭建的鐵路劇場裏,第一輛英鐵395型電動列車和兩輛歐洲之星列車在乾冰製造的煙霧裏駛入車站。[40][41]
向公眾開放的歐洲之星列車服務從2007年11月14日開始。在一個小型的儀式上,工作人員為歐洲之星月台剪綵。[42]
雖然通往根德的列車直到到2009年都將是空的,但是車站的佈局沒有改變。在歐洲之星開通的同月,車站的國內路線開通——仍是傳統的東密德蘭茲方向,但是營運商變成了同名的東密德蘭茲鐵路公司(East Midlands Trains)。[43]
2007年12月9日,使用車站地下月台的泰晤士鐵路服務啟用。這也意味着英皇十字泰晤士鐵路車站的關閉。路綫的營運商已經於2006年4月1日易手為第一首都連線(First Capital Connect)。[44]
營運
國內
東密德蘭茲鐵路(密德蘭主幹線)
自2007年11月11日起,聖潘克拉斯車站成為密德蘭主幹線的終點站。這條路綫由東密德蘭茲鐵路公司營運。路綫通向英格蘭的東密德蘭茲和約郡。停靠的車站包括盧頓、百福、威靈堡、凱特靈、哈勃勒市、萊車士打、拉夫堡、諾丁漢、打比、車士打菲特和設菲爾德。乘坐非例行路綫也可以到達紐瓦克、林肯、唐卡士打、域菲、列斯、約克和斯卡波羅。[45]
現在車站去往萊車士打車站的列車每小時4列,其中三列快車,一列慢車;前往諾丁漢車站的列車半小時一列;前往打比密德蘭車站(Derby Midland railway station)的列車半小時一列,其中繼續前往設菲爾德的列車一小時一列。前往科比車站並在中等車站停靠的列車每小時5列,高峰時間可開往梅爾頓莫布雷車站並在奧克姆停靠。[46]
第一首都聯線(泰晤士鐵路)
2007年12月9日,作為泰晤士鐵路計劃的一部分,聖潘克拉斯車站增加了泰晤士鐵路(Thameslink)的月台。這條路綫是由第一首都連線(First Capital Connect,FCC)營運的。在過去使用的英皇十字泰晤士鐵路車站中,月台被標為A和B。[47][48]新的車站——由於到地鐵站的距離比老車站長——需要防止人流過多帶來的混亂。[49]
泰晤士鐵路計劃要求使用12編組的大型列車,但是擴建舊的英皇十字泰晤士鐵路車站很困難(需要修改克勒肯維爾隧道和倫敦地鐵環線、漢默史密夫及城市線、大都會線,會帶來很大的麻煩,造價也非常高)[50],於是規劃在聖潘克拉斯車站下方建一個新的車站。在這些月台前有閘機。
這座車站允許旅客前往北面的百福車站、盧頓車站、聖奧爾本斯市車站,或者南面的溫布頓車站、東歌來頓車站和白禮頓車站,也有前往倫敦格域機場和倫敦盧頓機場德直達列車。泰晤士聯線計劃將使線網車站數翻三番,從50個到172個。[51]
在倫敦黑衣修士站的終端式月台在2009年3月關閉之後,東南鐵路公司原先在使用黑修士車站作為終點站的路綫改停肯迪什車站(非高峰時段)、或者聖奧爾本斯、盧頓或百福(高峰時段)。這些列車都在這裏停靠。[52]
東南鐵路公司(第一高速鐵路和根德海岸)
自2009年12月開始,東南鐵路公司將在聖潘克拉斯車站開行經由第一高速鐵路的國內高速鐵路列車(時速225km/h),和延根德海岸開行的普通列車。這將使由阿士福特到倫敦的時間縮短到30多分鐘。[53] 高速鐵路服務將開行至斯特魯德(Strood)、漆咸(Chatham)、格雷夫森德(Gravesend)、馬蓋特(Margate)、拉姆斯蓋特(Ramsgate)、多佛、福克斯通、阿士福特(Ashford)、埃布斯福利特(Ebbsfleet)和其他根德郡內的目的地。
第一列載客列車在2008年12月12日已經開行,這標誌着定期業務開通倒計時一周年。這列特別列車搭載了很多重要人物,從阿士福特國際車站開往聖潘克拉斯,總共花費了37分鐘。[54]
國際
歐洲之星(1號高速鐵路)
歐洲之星的完整時刻表在2007年12月9日開始實施。平常每天有17對往返巴黎北站的列車、10對往返布魯塞爾南站的列車、和1對專門為往返巴黎迪士尼樂園而開行的列車。周末(周五至周日)會增開開往巴黎的列車,但是去往布魯塞爾的列車將會減少。周末也會增開旅遊列車——冬季開往阿爾卑斯山,夏季開往亞維農。[55][56]
列車在途中經過四座中等車站——艾貝斯菲特國際站、阿士福特國際車站、加萊弗和丹車站、里爾歐洲車站。不停靠這些車站的列車需2時15分到達巴黎,1時50分左右到達布魯塞爾;在這些車站停靠的列車需多耗費5至10分鐘,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列車停留車站的多少。[55][57]
服務
月台
月台 | 營運商 | 路綫 |
---|---|---|
1–4 | 東密德蘭茲鐵路 | 去往萊車士打、諾丁漢、打比、林肯、設菲爾德、科比、列斯等城市的幹線列車 |
5–10 | 歐洲之星 | 去往巴黎和布魯塞爾的國際列車 |
11–13 | 東南鐵路公司 | 自2009年起去往根德海岸的高速列車 |
A、B | 第一首都聯線 | 經泰晤士連線去往百福、盧頓、聖艾爾班斯城、黑衣修士、倫敦橋、蕭敦、七橡樹、東歌來頓、格域機場以及白禮頓 |
英皇十字聖潘克拉斯地鐵站
英皇十字聖潘克拉斯地鐵站是倫敦地鐵的一座車站,服務於英皇十字車站和聖潘克拉斯站兩座車站。它位於旅行票區1。
英皇十字聖潘克拉斯站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把人流從各個入口引向倫敦地鐵的新票務大堂,以免造成擁擠的情況。
過去的和規劃的路綫
1906年至1932年間,皮卡地里線在向北駛離或由北邊駛向英皇十字聖潘克拉斯站時,在北邊鄰近的約克路站停靠。1932年,約克路站關閉[注 3]之後,地鐵列車就越過已關閉約克路站,直接駛向加勒多尼亞街站。約克路站的地面建築保留了下來,在英皇十字站北邊600米:這樣短的距離直接造成了約克路站人流稀少,進而導致關閉。
1991年開始,可能的車路士-哈克尼線路綫被提出,其中包括和英皇十字聖潘克拉斯站的連接。[58]。這個計劃將提供一個在英皇十字站和維多利亞站之間的第二條徑直路綫。在2007年的規劃中,鄰近的車站分別是托定咸宮路站和天使站。
腳註
參考資料
- ^ About London & Continental Railways (High Speed 1). [2009-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3).
- ^ Station Facilities: London St Pancras Domestic (STP). National Rail. [9 Septem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8).
- ^ Ownership and Structure. [2009-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8).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Station usage estimates. Rail statistics. Office of Rail Regulation. 注意:各年度之間的統計方法可能不盡相同。
- ^ 欧洲铁路公司的欧洲之星的车票和时刻表:乘搭列车在巴黎、伦敦和布鲁塞尔之间旅行. [2012-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1).
- ^ Official name of the station according to the Department of Transport. Whatdotheyknow.com. [2008-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5).
- ^ Official name of the station according to the London Borough of Camden (PDF). Whatdotheyknow.com. [2008-12-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8-05).
- ^ Going to St Pancras Station. London and Continental Stations and Property. [2007-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3) (英語).
- ^ 9.0 9.1 St Pancras International. Modern Railways (Ian Allan Publishing). November 2007: 50–57 (英語).
- ^ Station Plan - Platform Level (PDF). London and Continental Stations and Property. 2007-09-26 [2007-11-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12-13) (英語).
- ^ Station Plan - Undercroft Level (PDF). London and Continental Stations and Property. 2007-09-26 [2007-11-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2-28) (英語).
- ^ St Pancras International. Modern Railways (Ian Allan Publishing). November 2007: 50–57 (英語).
- ^ Station Plan - Undercroft Level (PDF). London and Continental Stations and Property. 2007-09-26 [2007-11-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2-28) (英語).
- ^ The Betjeman statue now on platform…. Camden New Journal. 2007-05-24 [2007-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7) (英語).
- ^ Art that embraces a new future for St Pancras. The Independent. 2007-02-14 [2007-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30) (英語).
- ^ Structurae - Saint Pancras Station (1869). Nicolas Janberg ICS. [2007-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07) (英語).
- ^ (After Lord Palmerston vetoed Scott's Gothic designs for the Foreign Office) "At St Pancras, however, Scott got his chance. This time he decided to play down the Italian element. The polychromy is still there, but the skyline is no longer rectangular but syncopated, no longer Italian but Dutch or Flemish; and some of the details are Early English or Early French. The Cloth Hall at Ypres is the origin of the station entrance tower; Oudenaarde town hall probably supplied the inspiration for his gabled and pinnacled hotel entrance; the mouldings around the great entrance are Early French; the first-floor oriel windows incorporate distant echoes of Bishop Bridport's tomb at Salisbury Cathedral; other windows just as clearly, are Anglicised Venetian. With a pedigree like that — Pugin, Ruskin and Viollet-le-Duc — no wonder Scott thought his design 'almost too good for its purpose'." J Mordaunt Crook, The Dilemma of Style, John Murray, London 1989 p93
- ^ "Classic and Gothic will probably run on for many years collaterally ... til at length ... they will unite in style infinitely more Gothic than Classic" Scott, Secular and Domestic Architecture, 1858 p277 cited in Mordaunt-Crook
- ^ 19.0 19.1 How St Pancras was chosen. BBC. 2007-11-14 [200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8).
- ^ The Betjeman statue now on platform…. Camden New Journal. 2007-05-24 [2007-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7).
- ^ Meet me at St Pancras. Daily Telegraph. 2007-11-10 [2007-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5) (英語).
- ^ What was Network SouthEast?. Network SouthEast Railway Society. [200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7).
- ^ 23.0 23.1 How St Pancras was chosen. BBC. 2007-11-14 [200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8) (英語).
- ^ Franchised Passenger Services - Midland Mainline. Association of Train Operating Companies. [2007-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3) (英語).
- ^ Track access agreement between Network Rail and Midland Mainline (PDF). Track Access Executive. [2008-01-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2-28).
- ^ 26.0 26.1 26.2 26.3 From concept to reality. Modern Railways (Ian Allan Publishing). November 2007: 51.
- ^ St Pancras International. Modern Railways (Ian Allan Publishing). November 2007: 50–57.
- ^ LCR organisation. Modern Railways (Ian Allan Publishing). November 2007: 42.
- ^ St. Pancras Brings Taste of Grand Central, Romance to London. Bloomberg L.P. 2007-10-26 [2007-11-30].
- ^ 30.0 30.1 New station for Thameslink trains. BBC News (bbc.co.uk). 2004-08-29 [2006-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7).
- ^ 'Ghost station' fear over Chunnel. BBC. 2005-05-05 [200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7).
- ^ Thameslink station given go-ahead. BBC. 2006-02-08 [200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4).
- ^ Marriott International and Manhattan Loft Corporation redevelop Gilbert Scott Masterpiece. sleepermagazine.co.uk. 2006 [2007-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30).
- ^ St Pancras Chambers, London, NW1. Manhattan Loft Corporation. [2007-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0月7日).
- ^ "The 800 Million Pound Railway Station" [1][失效連結]
- ^ BBC NEWS | UK | England | London | St Pancras closure is end of era. [2009-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1).
- ^ First Outing for Faster Eurostar. BBC News. 2007-09-04 [2007-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7) (英語).
- ^ The Independent Cover-up! Quentin Blake drafted in to hide 'unsightly' buildings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10-23., 21 October 2007
- ^ The Queen's speech at the launch of High Speed 1, the UK's first high speed railway and the official opening of St Pancras International, 6 November 2007. British Monarchy website. [2008-09-22] (英語).[失效連結]
- ^ Abbot, James. St Pancras 06-12-2007. Modern Railways (Ian Allan Publishing). December 2007: 6.
- ^ HM The Queen opens St Pancras International. London and Continental Stations and Property. [2007-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3) (英語).
- ^ In pictures: First Eurostar from St Pancras. Guardian Unlimited. [2007-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21).
- ^ Royal Diary for 06/11/07. Royal.gov.uk. [2007-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2).
- ^ Mayor unveils new London station. BBC. 2007-12-10 [2007-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3) (英語).
- ^ Train Times - East Midland Mainline services (PDF). East Midlands Trains: 86. 2007-12-09 [2007-12-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2-28).
- ^ Train Times - East Midland Mainline services (PDF). East Midlands Trains: 47–56. 2007-12-09 [2007-12-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2-28).
- ^ 'New station sets the standard'[失效連結] 10 December 2007
- ^ First Capital Connect site on St Pancras International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5-17.
- ^ Go Petition. Petition on changes to Thameslink station. 2008-12-16 [2008-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7).
- ^ Network Rail. Thameslink 2000 Closures Statement of Reasons (PDF): 19–20. 2005-11-04 [2006-11-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6-07-18).
- ^ Network Rail. The £3.5bn Thameslink Project Clears Major Hurdle. 2006-10-18 [2006-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16).
- ^ Train times 22 March - 16 May 2009 Thameslink route (PDF). First Capital Connect. [20 March 20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4-19).
- ^ Southeastern Railway. Southeastern Railway - High Speed Trains. [2008-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30).
- ^ Railway Gazette International. Class 395 whisks minister to London. [2008-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 ^ 55.0 55.1 The new Eurostar service. Modern Railways (Ian Allan Publishing). November 2007: 68–69.
- ^ Eurostar Timetable (PDF). Eurostar. [2007-12-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10-19).
- ^ Eurostar Timetable (PDF). Eurostar. [2007-11-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10-19).
- ^ 依士靈頓區,Crossrail 2: Scheme description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4-11-10.,2008年3月16日查閱
外部連結
- The official St Pancras station web site
- Street level and platform level station plans from the official St Pancras station web site
- Urban75 web magazine featur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photos of St Pancras and Midland Grand Hotel interiors
- Skyscrapernews.com building detai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photos and info of the building and its history
- Official St Pancras Chambers websi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information on the history of the hotel and redevelopment plans
- Thameslink Programme – the planned expansion and upgrade of the Thameslink network
- Contemporary description of the original station & line
- London Landscape TV episode (7 mins) showing the newly refurbished St. Pancras s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