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穿梭機計劃
此條目可參照外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7年5月21日) |
國家 | 美國 |
---|---|
組織 | 美國太空總署 |
目標 | 載人軌道飛行 |
狀態 | 已完成 |
網站 | https://www.nasa.gov/space-shuttle/ |
航天計劃資訊 | |
花費 | 1960億美元(2011) |
持續時間 | |
首次航天飛行 | |
首次載人太空飛行飛行 | |
最近一次航天飛行 | |
成功次數 | 133 |
失敗次數 | 2(STS-51-L挑戰者號災難及STS-107哥倫比亞號災難) |
故障次數 | 1(STS-83因技術問題提早返航) |
發射地點 | 甘迺迪太空中心39號發射台(LC-39A及LC-39B) |
太空船資訊 | |
載人太空飛行器 | 穿梭機軌道器 |
運載火箭 | 穿梭機 |
穿梭機計劃(英語:Space Shuttle program)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於1981年至2011年間實行的大型載人太空飛行計劃,於1972年開始籌備。本計劃的目標是建造一種可重複使用的大型載人太空飛行器,以運載人員和物資穿梭往返地面和近地軌道。
美國穿梭機計劃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兩個穿梭機計劃中,唯一有載人飛行並安全返回記錄的。儘管蘇聯也有暴風雪穿梭機計劃,但僅一台載具進行了無人在軌飛行任務以後便再無下文。
美國穿梭機計劃用到的太空船為穿梭機系統,正式名稱為「太空運輸系統」(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 STS),取自1969年的同名太空計劃,該舊計劃並未通過撥款實行,穿梭機是當中唯一有跟進落實的部分。系統的主要部件是可載8名太空人和高達23噸載荷的穿梭機軌道器,以及橙色的外儲燃料箱和兩個固體火箭推進器。穿梭機以火箭引擎起飛進入軌道,再入地球大氣層後以滑翔的方式降落返回至甘迺迪太空中心或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經過適當修護後可再次執行飛行任務。
-
美國穿梭機構造
-
穿梭機主發動機
-
隔熱翼構造
本計劃的任務在30年間進行了135次,共接載來自16個國家的355名太空人。其任務包括將大型載荷送至不同軌道,如國際太空站的不同組件,亦有少數任務從太空將人造衛星或太空站的載荷帶返地球。其他任務包括進行太空站的人員輪換,以及將哈勃空間望遠鏡送至軌道,並參與後續維護工作。
每台穿梭機軌道器的設計壽命為100次發射,或10年的使用。計劃最初的賣點為穿梭機有150次發射或15年的壽命,而高峰期時可每月發射一次,但由於國際太空站發展的的各種延期,並未有任務需求該預期的發射頻率。美國共製造了六台軌道器,包括用作測試平台,沒有執行太空任務功能的企業號,以及共執行百餘次任務的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發現號、亞特蘭蒂斯號和奮進號。其中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先後於1986年和2003年執行任務時因事故爆炸和解體,因此現時僅存四台美國穿梭機,全部於博物館展出。
任務編號
美國穿梭機計劃的正式名稱叫航天運輸系統(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簡稱STS),所以各項穿梭機任務的名稱就是在編號前方加上「STS」。後方的編號起初代表太空船發射升空的順序,STS-7便是如此。受太陽神13號出現閃失的影響,再加上太空總署署長詹姆斯·M·貝格斯又因十三恐懼症而不願把即將開展的飛行任務命名為STS-13[1][2][3][4],從1984年開始,每次穿梭機任務都會分配代碼,以STS-41-B為例,其中的數字「41」中「4」代表為項目撥款的聯邦財政年度,即1984財年,如「51-L」則是指原計劃在1985財年撥款的項目,1995財年的第3次任務則會以「151-C」命名;第2位數字是指穿梭機的發射地點,1代表甘迺迪太空中心,2代表范登堡空軍基地的6號太空發射台(不過穿梭機從未在6號太空發射台升空),最後面的字母則表示計劃發射順序[5]。
著名任務
- STS-1(1981)- 哥倫比亞號首航,歷史上第一次穿梭機任務
- STS-6(1983)- 挑戰者號首航
- STS-41-D(1984)- 發現號首航
- STS-51-J(1985)- 亞特蘭提斯號首航
- STS-51-L(1986)- 挑戰者號災難
- STS-49(1992)- 奮進號首航
- STS-107(2003)- 哥倫比亞號災難
- STS-133(2011)- 發現號最後一次任務
- STS-134(2011)- 奮進號最後一次任務
- STS-135(2011)- 亞特蘭蒂斯號最後一次任務,美國穿梭機計劃正式結束
穿梭機退役
NASA於2011年7月的STS-135任務後將將穿梭機除役,新一代太空船「獵戶座太空船」(又譯奧賴恩)將成為美國載人太空探索的主要工具。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10年2月1日正式提議取消星座計劃,因為這一計劃「超預算、進度落後而且缺乏新意」[6][7]。有關法案於同年10月成為法律,包括獵戶座飛船在內的星座計劃宣告終結,但相關技術很可能用於未來的太空探索計劃。[8]NASA員工和愛好者對此都非常失望。
2011年7月2日的英國《經濟學人》周刊以「太空時代的終結」(The end of the Space Age)作為封面文章,評價此次美國穿梭機的退役是人類太空時代的終結。[9]
參見
參考文獻
- ^ Robert L. Crippen (PDF). NASA Johnson Space Center Oral History Project. Lyndon B. Johnson Space Center. 2006-05-26 [2017-06-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3).
- ^ Terry J. Hart (PDF). NASA Johnson Space Center Oral History Project. Lyndon B. Johnson Space Center. 2003-04-10 [2017-06-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3).
- ^ Paul J. Weitz (PDF). NASA Johnson Space Center Oral History Project. Lyndon B. Johnson Space Center. 2000-03-26 [2017-06-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11).
- ^ James D. A. van Hoften (PDF). NASA Johnson Space Center Oral History Project. Lyndon B. Johnson Space Center. 2007-12-05 [2017-06-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3).
- ^ Norton, Lily. 8 Surprising Space Shuttle Facts. Space.com. 2011-06-30 [2016-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BBC News - Obama cancels Moon return project. news.bbc.co.uk. [2017-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1).
- ^ 存档副本 (PDF). [2017-05-2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3-05).
- ^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BC新聞
- ^ The Economist 201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