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米利厄斯
約翰·米利厄斯 | |
---|---|
出生 | 約翰·弗雷德里克·米利厄斯 1944年4月11日 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 |
母校 | 南加州大學 |
職業 | 編劇,導演,監製 |
活躍時期 | 1966年至今 |
配偶 | Renee Fabri (1967年結婚—1978年離婚) Celia Kaye (m. 1978; div. ?) Elan Oberon (1992年結婚) |
兒女 | 2 |
約翰·弗雷德里克·米利厄斯(英語:John Frederick Milius,/ˈmɪliəs/,1944年4月11日—)是一位美國電影編劇、導演和監製。他所執導並編劇的最具知名度電影是阿諾·舒華辛力加主演的劍與魔法電影《王者之劍》,還曾參與《現代啟示錄》和《辣手神探奪命槍》及其續集《辣手神探追魂槍》的編劇工作。
早年生活
米利厄斯生於密蘇里州聖路易斯,他的父親名叫威廉·斯泰克斯·米利厄斯(William Styx Milius),是一位立陶宛血統的鞋業製造商,母親叫伊利沙伯(Elizabeth),娘家姓是羅伊(Roe)。兩人有三個孩子,約翰是老么[1]。約翰7歲那年爸爸轉讓了自己的生意退休搬到了加利福尼亞州,在這裏約翰迷上了衝浪。14歲那年父母將他送進了位於一座山上的小型私立學校,他形容這是「因為我是一個不良少年」[2]。在這裏米利厄斯開始大量地閱讀,並試着寫短篇小說。「我很早就學會了以任何一種體裁寫作。我能寫出流利的海明威,或是流利的梅爾威爾,或是康拉德,傑克·凱魯亞克,或是任何一個人。」[3]
個人生活
米利厄斯自詡是一位禪宗無政府主義者,但他也曾在一部紀錄片的採訪中公開贊同自己屬於荷里活的保守主義派別,這點與他的保守傾向一致。他還一直是南加州大學一個名叫創新技術研究院的軍事智囊團顧問[4]。在一次接受採訪時米利厄斯表示:
我不是反動分子 — 我只是個已經遠遠超出基督教信徒們能夠接受範圍內的右翼極端分子,已經超出了他們的想像。我信奉毛澤東思想,我是個無政府主義者,我一直都是個無政府主義者。任何一個真正的右翼分子都會憎恨政府,因為政府是給牛準備的,而不是給人類準備的[5]
米利厄斯是猶太人[6],已經結過三次婚[7],現任妻子艾蘭·奧布朗是一位女演員。他與首任夫人蕾妮·法布里(Renee Fabri)於1967年1月7日結婚,兩人有兩個孩子;1978年2月26日他與茜麗婭·凱爾(Celia Kaye)結婚,兩人有一個女兒。
米利厄斯曾因一位朋友盜用他的錢款潛逃而陷入財政危機,並且還曾因中風導致無法說話或行走,不過之後他都恢復了過來[8]。
部分電影
- 《魔鬼8號》(The Devil's 8,1968年,編劇)
- 《辣手神探奪命槍》(1971年,未列名的編劇)
- 《Evil Knevil》(1971年,編劇)
- 《羅伊·比恩法官的生平》(1972年,編劇)
- 《猛虎過山》(1972年,編劇)
- 《辣手神探追魂槍》(1973年,編劇)
- 《大盜龍虎榜》(Dillinger,1973年,編劇/導演)
- 《黑獅震雄風》(1975年,編劇/導演)
- 《大白鯊》(1975年,未列名編劇)
- 《偉大的星期三》(1978年,編劇/導演)
- 《一親芳澤》(1978,執行監製)
- 《赤裸追兇》(Hardcore,1979年,執行監製)
- 《現代啟示錄》(1979年,於1969年撰寫了第一稿劇本)
- 《1941年》(1979年,編劇/執行監製)
- 《爾虞我詐》(1980年,執行監製)
- 《王者之劍》(1982年,編劇/導演)
- 《長驅直入》(Uncommon Valor,1983年,監製)
- 《紅色黎明》(1984年,編劇/導演)
- 《反攻美國》(1987年,編劇[9])
- 《再見國王》(Farewell to the King,1989年,編劇/導演)
- 《追擊赤色十月》(1990年,未列名編劇)
- 《捍衛入侵者》(1991年,導演/未列名編劇)
- 《印第安傳奇》(1993年,編劇)
- 《燃眉追擊》(1994年,編劇)
- 《摩托黑幫》(Motorcycle Gang,1994年,導演)
- 《飆風特警》(2001年,於1991至1993年編劇了原創劇本)
參考資料
- ^ John Milius Biography (1944-). Filmreference.com. [2013-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 ^ Thom Patterson. Apocalypse writer: Most scripts today "are garbage". CNN. 2009-03-09 [2013-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5).
- ^ Ken P. An Interview with John Milius. IGN. 2003-05-07 [2013-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6).
- ^ David D'Arcy. "Go ahead, pinko liberals, make my day". The Guardian. 2001-11-08 [2013-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4).
- ^ Film Threat - Joy In The Struggle A Look At John Milius Film Threat, 1999-03-0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2013-06-06
- ^ by Ken P. An Interview with John Milius - Movies Feature at IGN. Uk.movies.ign.com. [2010-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0).
- ^ 約翰·米利厄斯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傳記資料(英文)
- ^ Milius review at Hollywood Reporter 2013-05-02. [2013-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 ^ FILM CLIPS: 'TELEFON' TO LINK BRONSON, SIEGEL Kilday, Gregg. Los Angeles Times (1923-Current File) [Los Angeles, Calif] 30 Aug 1976: f7.
- Medavoy, Mike with Josh Young, You're Only as Good as Your Next One, Astria, 2002
- Segaloff, Nat, "John Milius: The Good Fights", Backstory 4: Interviews with Screenwriters of the 1970s and 1980s, Ed. Patrick McGilligan, Uni of California 2006 p 27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