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軍團 (德意志國防軍)
第6軍團 | |
---|---|
6. Armee | |
存在時期 | 1939年10月10日—1943年2月3日 1943年3月5日—1945年5月6日 |
國家或地區 | 納粹德國 |
部門 | 陸軍 |
種類 | 軍團 |
規模 | 246,000人(1942年12月18日)[1] |
參與戰役 | |
指揮官 | |
著名指揮官 | 華瑟·馮·賴歇瑙 弗里德里希·保盧斯 馬克西米利安·弗雷特-皮科 |
標識 | |
軍團徽章 |
第6軍團(德語:6. Armee)是納粹德國國防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個軍團,於1939年10月10日組建,其前身為第10軍團,在法國戰役時編入B集團軍,在東線戰場被編入南方集團軍,1944年被編入南烏克蘭集團軍。曾參與比利時戰役、法國戰役、巴巴羅薩行動、藍色方案、下第聶伯河攻勢、羅馬尼亞戰役、布達佩斯戰役、維也納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被蘇軍包圍殲滅,軍團司令保盧斯元帥向蘇軍投降。此外該軍團還參與了娘子谷大屠殺。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德國重建了該軍團。戰爭末期撤退至維也納,後向美軍投降。
指揮人事
軍團司令
- 華瑟·馮·賴歇瑙元帥:1939年10月10日—1941年11月29日
- 弗里德里希·保盧斯元帥:1941年12月30日—1943年1月31日
- 卡爾-阿道夫·霍利特大將:1943年3月5日—1944年4月7日
- 馬克西米利安·德·安格利斯炮兵上將:1944年4月8日—1944年7月16日
- 馬克西米利安·弗雷特-皮科炮兵上將:1944年7月17日—1944年12月22日
- 赫爾曼·巴爾克裝甲兵上將:1944年12月23日—1945年5月8日
參謀長
- 弗里德里希·保盧斯少將:1939年10月26日—1940年9月3日
- 弗雷迪南德·海姆少將:1940年9月3日—1942年5月15日
- 阿瑟·施密特中將:1942年5月15日—1943年1月31日
- 沃爾特·溫克少將:1943年3月6日—1943年3月10日
- 馬克斯·赫爾曼·博克少將:1943年3月10日—1944年4月15日
- 赫爾姆特·沃特少將:1944年4月20日—1944年8月9日
- 路德維希·海因里希·蓋德克少將:1944年8月15日—1945年5月8日
作戰參謀
- 安東-雷查德·馮·毛亨海姆-貝托爾斯海姆男爵上校:1939年10月10日—1941年2月15日
- 赫爾穆特·弗爾特(Helmuth Voelter)上校:1941年2月15日—1942年6月1日
- 漢斯·埃爾克勒普(Hans Elchlepp)上校:1942年6月1日—1942年11月
- 恩斯特·海寧(Ernst Henne)少校:1942年11月—1943年1月
- 昆特·馮·貝洛(Günter von Below)中校:1943年1月—1943年1月31日
- 萊蒙・霍斯特(Raimund Hörst)上校:1943年3月6日—1943年9月17日
- 漢斯-格奧爾格·艾森曼(Hans-Georg Eismann)上校:1943年9月17日—1944年11月15日
- 奧托·馬可斯(Otto Marcks)中校:1944年11月15日—1945年1月20日
- 海因茨·圖普(Heinz Toop)中校:1945年1月20日—1945年5月8日
歷史
法國戰役
第6軍團作為B集團軍的一部分,其任務是從比利時中部突破防線,與埃本-埃美爾的空降兵會合後,向K-W線的中心讓布盧和阿尼進軍。[2]但是第3裝甲師和第4裝甲師被死死阻擋在讓布盧和阿尼附近,對防線的突破宣告失敗。5月15日,德軍向列日發起總攻,但法軍在付出慘重代價的情況下擋住了進攻。此時A集團軍已經強渡馬士河,威脅到英法聯軍的後方,法軍被迫在16日撤退。[2]第四裝甲師損失了近50%的坦克,第3裝甲師也損失了25%。隨後,第6軍團步兵從奧德納爾德一側渡過斯海爾德河,第3和第4裝甲師繞道西側,參與了對敦刻爾克的包圍。然後,第6軍團大軍南下,6月5日從索姆河畔的佩羅訥突破法軍防線,12日渡過馬恩河,15日渡過塞納河,17日渡過盧瓦爾河。在法國戰役結束後,第6軍團被調到A軍團,防守諾曼第一側。
巴巴羅薩行動
布羅迪戰役
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在南側,44步兵師在23日奪取了弗拉基米爾-沃倫斯基,168步兵師從比利奇突破,並攻佔波列茨基。蘇軍87步兵師被44師及168師包圍在塞萊齊,於25日被擊潰。298和299步兵師負責保護德軍北部裝甲矛頭的側翼。在27日,南側德軍推至雷德霍夫-列什尼夫-柏斯台奇可-奧斯特里夫一帶。位於最北邊的56步兵師向科韋利進攻,並於6月28日攻佔科韋利。111步兵師接管杜布諾防務,並向南攻佔蘇多比奇。7月1日,第6軍團推進至斯特里河。[3]
基輔戰役
在基輔戰役中,第6軍團的任務是對基輔正面進攻。79、113、262師從基輔北面渡過普里佩特河,從蘇聯第37軍團和第5軍團之間的奧斯泰爾達成突破,切斷了2個軍團的聯繫。此時第1裝甲集團已從克列緬丘格向北突破,第2裝甲集團渡過傑斯納河向南進發。9月19日,德軍攻佔基輔。9月23日,蘇聯東南方的37軍團全軍覆沒。至此,基輔戰役基本結束。[4][5]
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
在10月3日德軍攻佔奧廖爾後,為了策應中央集團軍進攻莫斯科,南方軍團應攻佔哈爾科夫來掩護德軍側翼。同時,哈爾科夫是烏東的重工業基地和交通樞紐。10月6日,第6軍團攻佔蘇梅。10月7日,第6軍團從哈爾科夫南部突破,隨後在12日攻佔佐洛瓦,切斷了哈爾科夫至羅斯托夫的鐵路線。由於德軍向莫斯科進攻,蘇聯沒有足夠的部隊防守哈爾科夫,38軍團在爭取到後遷工廠的時間後撤出哈爾科夫。24日,德軍攻佔哈爾科夫。27日,德軍攻佔別爾哥羅德。隨後到來的泥濘讓第6軍團停止了前進。[6]
藍色行動
蘇聯對哈爾科夫的反攻
1月18日,蘇聯對哈爾科夫南部發起反攻,想要奪回哈爾科夫。1月18日,蘇軍從巴拉克列亞至斯拉維揚斯克的防線突破,第6軍團第44步兵師付出極慘重的代價守住巴拉克列亞,防止缺口擴大。蘇聯在25日攻佔佐洛瓦後,德軍迅速調遣第11軍堵住了蘇聯前進的道路,反攻被遏制了下來。但是,蘇軍在伊久姆的突出部嚴重影響了哈爾科夫的防衛,對第6軍團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因此德軍決定以一次鉗形攻勢消滅這個突出部。同時,蘇聯也希望通過一個鉗形攻勢夾斷哈爾科夫。[7][8]
5月12日,蘇軍搶先發動進攻。在哈爾科夫北側,蘇軍攻佔佩雷莫加。5月13日,蘇聯包圍特諾瓦亞。同日,德軍第3和第23裝甲師對38軍團反擊,迫使其進入防守。[9]5月15日,德軍發起解救特諾瓦亞的行動,5月17日,德軍第3裝甲師解圍特諾瓦亞。在穆羅姆,德軍撐住了蘇聯第28軍團的進攻。5月20日,德軍發動全面反擊,蘇軍被趕回出發點。[10]
在哈爾科夫南側的突出部爆發了更為激烈的戰鬥。蘇聯第6軍團先頭部隊迅速向西渡過奧廖爾河,向克拉斯諾赫拉德撲去。在突出部北側,5月14日,蘇軍攻佔比什金,並在17日將前線推進至巴什科爾托斯坦。就在這個危險的時候,克萊斯特的裝甲集團從斯拉維揚斯克向北突破,於5月22日和第6軍團會師。[11]蘇聯6、57軍團被包圍。5月28日,蘇聯6、57軍團被全殲。[12]
攻向斯大林格勒
6月30日,第6軍團的先頭部隊——第40裝甲軍率先出發,向舊奧斯科爾包抄而去,但是包圍圈內沒有任何蘇聯部隊。第6軍團隨即向南,7月6日,第3裝甲軍先頭部隊向南攻佔了羅梭希。7月9日,希特拉做出拆分南方集團軍的命令,第6軍團劃入B集團軍,目標為斯大林格勒,行動代號為「蒼鷺」。但是德軍進攻重點放在A集團軍,第六軍團的燃油短缺,被迫止步於卡拉奇。7月20日,第6軍團恢復攻勢,第14裝甲軍和24裝甲軍分別從卡拉奇北側和南側包抄卡拉奇。8月8日,包圍圈閉合,包圍了9個步兵師,2個摩托化步兵旅和7個坦克旅。[13] 8月23日,德軍繼續前進,16裝甲師從韋爾佳奇渡過頓河,攻向斯大林格勒近郊地段。同時,德國空軍開始對斯大林格勒進行大規模轟炸。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了。
在斯大林格勒巷戰
第6軍團的先鋒14裝甲軍一路向東進發,沿着韃靼壕溝攻佔了庫茲米奇,並向東佔領了伏爾加河的鐵路輪渡樞紐。戰鬥從北部的工業區斯巴達科夫卡爆發。但是蘇軍第35師穿插到第3摩步師後方,切斷了14裝甲軍。8月30日,德軍打通和14裝甲軍的聯繫。51軍趕到斯大林格勒戰場,在正面方向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外環防線。此時第4裝甲集團在外環防禦圈南側的加夫里洛夫卡打開了一個缺口,但保盧斯拒絕冒險達成包圍,因為北部的14裝甲軍遭到了猛烈的進攻。9月2日,蘇軍放棄外環防線,撤向內環防禦圈。 第6軍團負責對城北進攻。9月13日,德軍對斯大林格勒市區的總攻開始,14日,71步兵師穿過市中心,攻到伏爾加河沿岸,將斯大林格勒切為兩段。第24裝甲師攻佔中央火車站,第295步兵師攻佔馬馬耶夫崗。16日,崔可夫命令近衛13步兵師和112師反攻馬馬耶夫崗。為了防止渡口北攻佔,17日,蘇聯步兵第92旅和坦克第137旅渡過伏爾加河參與戰鬥。19日,德軍攻佔1號火車站。22日,斯大林格勒南部的蘇軍被全部消滅,德軍攻佔穀倉。崔可夫將他的指揮部搬到城市北部繼續指揮戰鬥。27日,德軍付出慘重代價後攻入紅十月區外圍。馬馬耶夫崗的鬥爭仍在繼續。在經過激烈的拉鋸戰後,10月14日,第14裝甲師突破112師和近衛37師的連接處,攻至伏爾加河,將斯大林格勒北部切成兩段。20日,德軍攻佔拖拉機廠。27日,德軍攻佔巴里卡迪軍械廠。月底,德軍攻佔斯巴達科夫卡郊區。[14]德軍的軍事教條是基於協同作戰及坦克、步兵、工兵、火炮及攻擊機互相配合作戰。有鑑於此,為了進行有效反擊,蘇軍指揮官採用前線部隊盡可能與德軍近身距離作戰的戰術;崔可夫稱這是緊抱德軍。這迫使德軍只能各自為戰或面對被友軍誤傷的危險;這樣令德軍減少空中及炮火支援。德軍必須每條街每棟建築和蘇聯人爭奪,付出了極慘重的代價,耗費了許多時間。在11月1日,德軍已經控制90%的城市。但是德軍並未試圖渡過伏爾加河切斷斯大林格勒後方。[12]
但是一場重大的危機即將降臨在第6軍團上。德軍的防線已經拉得過長。斯大林格勒南部由羅馬尼亞第4軍團和第4裝甲軍團構成,北部則由羅馬尼亞第3軍團和意大利第8軍團構成。它們的武器完全比不上蘇軍。一場災難即將來臨。[15]
全軍覆沒
1942年11月19日,北線的羅馬尼亞第3軍團被擊潰。11月20日,南部的羅馬尼亞第4軍團也被擊潰。22日,蘇軍會師卡拉奇,切斷了第6軍團的退路。保盧斯向希特拉要求自由行動權,但是希特拉不同意。11月23日,51軍軍長塞德利茨抗命後撤防線,想要迫使保盧斯宣佈突圍,結果94步兵師被蘇軍追擊而失去戰鬥力。德國空軍開始向第6軍團源源不斷的輸送物資,就像他們在德米楊斯克做的那樣。但是被包圍的人數過多,運輸的物資遠遠跟不上需求量。[16]1942年12月12日,德軍發動冬季風暴行動,想要打通與第6軍團的通道,但被阻滯在阿克賽河。援助失敗了。[17]
但是,保盧斯依舊在堅守。1943年1月9日,保盧斯拒絕了蘇聯最後一次勸降。1月10日,蘇軍21、24、57、62、64、65、67共7個軍團對第6軍團發起總攻,指環行動開始。16日,皮托姆尼克機場被攻佔。23日,包圍圈內最後的機場——古姆拉克機場被攻佔。德軍的局勢迅速惡化。26日,德軍全部退入斯大林格勒城內,被切割為南北兩段。31日,保盧斯投降。2月1日,包圍圈內最後的部隊——第11軍宣佈投降。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第6軍團23萬部隊除了4萬傷病被運出包圍圈,其餘全軍覆沒。[18]
在烏克蘭南部的戰鬥
頓巴斯戰役
1943年3月5日,在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後,德國重建了第6軍團,由霍利特戰役集群改名,仍由卡爾-阿道夫·霍利特率領,防禦頓巴斯地區,前線為米烏斯河。1943年7月13日,蘇軍為了牽制烏克蘭南部的德軍部隊,防止德國第6軍團和第1裝甲軍團向庫爾斯克支援,向米烏斯河發起進攻。但是蘇軍沒能達成任何突破,僅僅在戰鬥第一天建立了一個橋頭堡。[19][20]但是這場戰役也導致了庫爾斯克戰役德軍被迫後撤。
庫爾斯克戰役後,德軍遭遇重大失敗,面臨着嚴重的兵源短缺。在第四次哈爾科夫戰役中,由於哈爾科夫形式危急,曼施坦因被迫抽調第6軍團的部隊北上,這導致第6軍團兵力不足。8月18日,蘇聯近衛第2軍團從古比雪沃突破第6軍團防線,並迅速向南包抄。第二天,蘇軍已經推進到克倫卡河。8月23日,經過激戰,蘇軍攻佔阿姆夫羅西耶夫卡,將第6軍團切為兩半。8月27日,希特拉飛至文尼察前線,曼施坦因試圖勸說希特拉放棄頓涅茨,但這依舊是徒勞。8月29日,蘇軍前進至塔甘羅格港,封鎖了29軍的退路。第29軍拼死決戰,在費多羅夫卡撕開一個缺口,並於8月31日成功突圍。[21]德軍試圖後撤至龜防線,但事實證明,龜防線也是守不住的。北面的第1裝甲軍團也發生了崩潰。9月8日,蘇聯收復斯大林諾。10日,蘇聯收復馬里烏波爾。9月15日,希特拉終於下達撤向第聶伯河的命令。第6軍團撤向莫洛奇納亞河,並控制着重要的樞紐——梅利托波爾,以免與克里米亞的第17軍團失去聯繫。
梅利托波爾戰役
在10月14日蘇軍攻佔扎波羅熱後,形式已經變得萬分危急。第6軍團面對烏克蘭第4方面軍(由南方方面軍改編)和烏克蘭第3方面軍(由西南方面軍改編)的28、44、51、突5、近2、近3共計6個軍團。早在9月26日,蘇軍對梅利托波爾以北地區發起強攻,但是未能達成突破。一直到10月10日,位於梅利托波爾以南的28軍團突破了德軍防線,從南部向梅利托波爾包抄而去。托爾布欣迅速將主攻方向調至南面,10月23日,梅利托波爾被攻佔。10月26日,霍利特不得不下令撤退。10月30日,蘇軍攻佔克里米亞半島東側的格尼切斯克,並於11月5日徹底封鎖了錫瓦什湖南面。在北側,11月1日蘇軍前進至戈爾諾斯塔耶夫卡,並繼續向西,於11月4日攻佔秋魯平斯克。至此,17軍團被封鎖在克里米亞,赫爾松以南的第聶伯河南部全部被蘇軍收復。[22]
尼科波爾—克里沃羅格戰役
在下第聶伯河攻勢之後,德軍希望能與克里米亞的17軍團打通交通線,保留了在尼科波爾的突出部。1944年1月30日,蘇軍37軍團對該突出部北部發起進攻,德軍將其判斷為主攻方向,將坦克主力投放到該地區。31日,蘇軍開始大規模進攻,蘇聯第8近衛軍和46軍團迅速打開了一個突破口,並迅速被擴大。舍爾納決定,違抗希特拉的堅守的命令,向後撤退。2月2日,德軍開始撤退。為了打通向西撤退的道路,第3山地師和258師負責向缺口進攻,通過一次反擊在巴薩夫魯克以東建立了一條連貫的德軍防線。[23]其餘的部隊則渡過巴扎夫盧克河向西撤退。2月5日,蘇軍攻佔阿波斯托洛沃。2月8日,南側的烏克蘭第4方面軍佔領了尼科波爾。2月11日,德軍第4軍反攻阿波斯托洛沃,繼續為前線的部隊爭取時間撤退。德軍最終成功撤出橋頭堡,但是損失了幾乎所有重武器。2月17日,蘇軍強攻克里沃羅格。22日,蘇軍攻佔克里沃羅格。[23]
別列茲涅戈瓦托耶—斯尼吉廖夫卡戰役
尼科波爾-克里沃羅格戰役結束後,第6軍團後撤至因古列茨河,這場戰役並沒有給德軍帶來太大的損失。蘇軍希望迅速攻佔新布格,隨後強渡南布格河,解放奧迪沙,並將戰線推進至普魯特河。3月6日,蘇軍烏克蘭第三方面軍向 德軍特羅伊茨科—薩福諾沃一線發起強攻。晚上22點,騎兵機械化兵集群投入戰鬥,突破了德軍防線。[24]3月8日,蘇軍攻佔新布格。為了徹底包圍第6軍團,蘇軍主力南下巴什坦卡,但是蘇軍在弗拉基米羅夫卡至巴什坦卡一帶被德軍堵住,無法包圍德軍。德軍意識到,應該迅速後撤至南布格河。德軍步兵第17、第44軍的部隊遺棄火炮、坦克和車等大量技術裝備,衝過南布格河,向尼古拉耶夫方向撤退。3月11日,蘇軍攻佔別里斯拉夫,3月13日攻佔赫爾松,15日攻佔斯尼吉廖夫卡。至此,第6軍團被趕到南布格河以西地區。德軍又丟棄了眾多的重武器,9個師被擊潰。[25]
奧迪沙進攻戰役
3月18日,蘇軍渡過南布格河,但是無力繼續向西推進。3月26日,蘇軍在尼古拉耶夫登陸。3月28日,蘇聯第6軍團突破南布格河防線,攻佔尼古拉耶夫。4月4日,蘇軍已經攻佔奧迪沙外圍的拉茲傑利納亞。德軍開始向德涅斯特河和奧迪沙撤退,但是依舊有許多部隊被包圍。4月7日,奧迪沙被合圍,4月10日,蘇軍收復奧迪沙。第6軍團被迫撤入羅馬尼亞境內。[26]
在羅馬尼亞戰鬥
在4月8日,蘇聯就向羅馬尼亞東部發起了進攻,但是收效甚微,幾乎沒有什麼進展。[27]此時由於巴格拉基昂行動,德軍裝甲部隊缺乏,因此抽調了南烏克蘭集團軍的大部分裝甲部隊,裝甲部隊僅剩下第1羅馬尼亞裝甲師、德國第13裝甲師和第10裝甲擲彈兵師。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接下來一場戰爭的失敗。
8月20日,蘇聯重新對該地區發起進攻。21日,蘇軍攻佔雅西和特爾古弗魯莫斯。8月22日,希特拉准許德軍後撤到普魯特河。但是此時,蘇軍已經封閉了包圍圈,將德軍合圍。同日,蘇軍渡過德涅斯特河,並攻佔了別爾哥羅德-德涅斯特羅夫斯基。8月23日,羅馬尼亞發生政變,安東尼斯庫下台,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28]8月25日,羅馬尼亞軍隊佔領普雷代亞爾和布拉索夫。德軍第6軍團主力被全殲,僅有少量部隊逃出包圍圈。8月30日,蘇軍進入布加勒斯特。剩餘的德軍穩步向匈牙利方向撤退。9月24日,蘇軍推進至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舊的邊界。
在匈牙利戰鬥
德布勒森戰役
保加利亞及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導致南烏克蘭集團軍的戰線上打開一個650公里的缺口,而匈牙利領袖霍爾蒂·米克洛什海軍上將正準備單獨與蘇聯簽訂和平協議,如果這成為事實,整個南方戰線將會崩潰。此時蘇聯接到的任務是,向米什科爾茨、德布勒森及蒂薩河前進,及進入匈牙利平原,當進入平原後,發揮裝甲部隊的優勢,以消滅菲士蘭納的集團軍、突入布達佩斯及指向斯洛伐克。[29]但是德軍已經向南方調遣了新的裝甲師。第6軍團被部署在奧拉迪亞地區,面對蘇聯的近衛坦克第6軍團。
10月6日,蘇軍發動攻勢。但是近衛坦克第6軍團被德軍給堵在奧拉迪亞。但是西面的匈牙利第3軍團的防線被突破,第6軍團被迫後撤。12日,蘇軍攻佔奧拉迪亞。第6軍團繼續緩慢後撤,這期間發生的戰鬥被歷史學家厄爾·F·齊姆克描述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中一場最激烈的坦克戰」[29]。但是北邊的德國第8軍團也發生了崩潰。守住德布勒森已經不可能。20日,德布勒森被攻佔。第6軍團防線後撤至索爾諾克地區。
布達佩斯戰役
23日,德軍在尼賴吉哈佐包圍了蘇軍,戰鬥十分激烈,但這也導致了布達佩斯南面的防線十分薄弱。29日,蘇軍向着布達佩斯發起總攻。31日,蘇軍攻佔凱斯凱姆。[30]所幸援軍迅速趕到,11月3日,蘇軍被阻擋在布達佩斯以南15公里處的佩斯澤特洛里克,而被迫後撤。在隨後的戰鬥中,蘇軍切斷了德軍向北撤退的道路。
12月20日,蘇軍對布達佩斯發起總攻。23日,蘇軍攻佔比斯克,26日,蘇聯軍隊切斷了連接布達佩斯和維也納的公路,完成對布達佩斯的合圍。第6軍團部分軍隊,包括第1裝甲師、第13裝甲師、第8和第22黨衛軍,被包圍在布達佩斯。[31]1月初,德軍發動康拉德行動,意圖打通與布達佩斯的聯繫。1月1日,德國黨衛軍第4裝甲軍從塔塔市開始進攻,企圖穿越布達佩斯西北部的山地以突破蘇軍的包圍圈。1月2日,德軍攻到比克斯克近郊,但在接下來的數日內未取得任何成果。1月7日,德軍實施康拉德II號行動。德軍武裝親衛隊第4裝甲軍從艾斯特根向布達佩機場斯發起進攻,試圖奪取機場以便空軍向城內空運補給品。這次攻勢在機場附近遭到阻擊而失敗。1月17日,德軍實施康拉德III號行動。這是極度猛烈的一場攻勢。到第一天結束時,蘇聯前線出現了30公里寬60公里深的缺口,黨衛軍1月19日到達多瑙河,到1月21日,德國人已經佔領了400平方公里的領土。1月22日,德軍攻佔塞克什白堡,到1月26日,它距離布達佩斯不到25公里。1月27日,蘇軍轉入反攻,德軍被迫撤退。[32]
而在包圍圈內,戰鬥越來越趨向於白熱化。在費裏海吉機場於1944年12月27日失手後,物資供應變得十分重要。德軍將體育場或是賽馬場等修建成機場。[33]多瑙河中央的瑪格麗特島上也修建了機場。1945年1月17日,希特拉接受將所有餘下守軍從佩斯城撤退到布達城的建議。一月初,德軍將多瑙河上的全部橋樑炸毀,進入布達堅守。經過6個星期戰鬥,蘇軍從3個不同方向突破守軍防禦,攻佔蓋勒山丘,蘇軍炮火範圍最終能覆蓋全城,而剩下的軸心國守軍集中在少於2平方公里的範圍,但他們仍然拒絕投降。他們逐街逐屋防守,與蘇軍士兵及坦克作戰。這時布達自願旅已歸附於蘇軍向德軍及自己國人進攻,又經過兩天血戰後,蘇軍攻佔南部火車站,他們向城堡山進攻,2月10日,經過一輪交響樂式的炮轟,蘇軍在城堡山建立了橋頭堡,同時將守軍切成兩半。
2月11日晚上有25,000名德軍及匈牙利軍開始從城堡山下來突圍,最終有大約7,000名德軍逃脫了。1945年2月13日剩餘的守軍最終投降。[34]
南風行動和巴拉頓湖戰役
到2月中旬,橫跨加拉姆河的埃斯泰爾戈姆以北的蘇聯橋頭堡是一個巨大的威脅。這個橋頭堡危及匈牙利南部油田的安全,同時也打通了通往維也納的直路。2月17日,德軍對該橋頭堡發起進攻,代號為南風。儘管行動本身是非常成功的,德軍付出較小的代價消除了橋頭堡,但不利的一面是蘇聯人早在春季覺醒行動開始之前就意識到第1裝甲黨衛軍在匈牙利的存在。
3月6日,德軍發動春季覺醒行動,希望能夠佔領匈牙利南部產油量大的納吉卡尼薩油田。德國第6軍團與SS第6裝甲軍團一起在巴拉頓湖南北發起了一次鉗制運動。10個裝甲師和5個步兵師襲擊了烏克蘭第3方面軍,希望能到達多瑙河並與進攻巴拉頓湖以南的第2裝甲軍團聯繫在一起。[35]迪特里希的軍隊起初取得了「良好的進步」,但是當他們靠近多瑙河時,泥濘的地形和強大的蘇維埃抵抗力量的結合使德國的前進陷入停頓。[36]而南面的第2裝甲軍團未能突破蘇聯防線。
3月16日,蘇軍發動反攻,德軍被趕回出發位置。[37]22日,德軍被迫向匈牙利退卻。第6軍團沿着巴拉頓湖北部退卻,逐步撤向奧地利。
維也納之戰
在巴拉頓湖的攻勢失敗後,德軍開始退卻。烏克蘭第3方面軍的26和27軍團負責進攻第6軍團防線。德軍在塞克什白堡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是依舊是徒勞的。3月26日,蘇軍突破拉布河防線,迅速向西推進。29日,蘇軍攻佔瑙吉考尼饒,31日攻佔松博特海伊。5月8日,蘇軍攻佔阿姆施泰滕。5月9日,對逃亡的德軍的追擊仍在繼續。蘇軍依次攻佔布魯克、萊奧本、馬里博爾等6個城市。最終有部分德軍逃至美軍駐紮區向美軍投降。[38]
戰鬥序列
1940年5月10日的戰鬥序列
1941年6月22日的戰鬥序列
1942年5月12日的戰鬥序列
1943年重建後的編制
參考資料
- ^ Ziemke 2002,第69頁.
- ^ 2.0 2.1 Gunsberg 2000 p. 120.
- ^ Stahel 2012,第86-89頁.
- ^ Kirchubel & Gerrard 2003,第58頁.
- ^ Erickson, The Road to Stalingrad, 1975
- ^ Glantz 2001, p. 140.
- ^ 存档副本. [2020-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7).
- ^ Human Losses in World War II Heeresarzt 10-Day Casualty Reports per Army/Army Group, 1942 (BA/MA RW 6/556, 6/558)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12-28.
- ^ Beevor 2002,第65頁.
- ^ Moskalenko 1969,第193–196頁.
- ^ Zhukov 2002,第64頁.
- ^ 12.0 12.1 Ziemke 2002,第33頁.
- ^ When Titans Crashed, pp. 121 and 344.
- ^ TV Novosti. Crucial WW2 battle remembered. [2009-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09).
- ^ pp.209-211, Haupt, Army Group South
- ^ Shirer p.926 says that "Paulus radioed that they would need a minimum of 750 tons of supplies day flown in," while Craig p.206-207 quotes Zeitzler as pressing Goering about his boast that the Luftwaffe could airlift the needed supplies: "Are you aware ... how many daily sorties the army in Stalingrad will need? ... Seven hundred tons! Every day!"
- ^ Erickson (1983), pp. 22–23
- ^ Stalingrad (Beevor), p. 390
- ^ Soviet Military Encyclopedia. Volume 5:Adaptive radio link - Object air defense.Moscow,Military publishing,1978.-p=329.
- ^ The dunbas offensive began on August 13, 1943. The lines between Mius and the front army were broken on August 30, 1943, and Taganog was liberated on the same day
- ^ Erich von Manstein: Verlorene Siege. Bernard & Graefe Verlag für Wehrwesen, München 1976, ISBN 3-7637-5051-7.
- ^ 1943 год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5-25.
- ^ 23.0 23.1 Frieser 2017,第413,468頁.
- ^ Vasilevsky A.M.Дело всей жизн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М.:политик,1978
- ^ Грылев А. Н. Днепр—Карпаты—Крым.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М.: Наука, 1970.
- ^ Владимир Фесенко. Одесская наступа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 (26 марта — 14 апреля 1944 г.). [2020-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9).
- ^ Glantz, p. 375
- ^ (羅馬尼亞文) Florin Mihai, "Sărbătoarea Armatei Româ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Jurnalul Naţional, October 25,2007
- ^ 29.0 29.1 Stalingrad to Berlin, p. 362
- ^ Glantz, David M., and Jonathan House. When Titans Clashed: How the Red Army Stopped Hitler.(Lawrence, Kansas: UP of Kansas, 1995. ISBN 0700608990)p. 298
- ^ Ungvary 2002,第33-39頁.
- ^ Ungvary 2002,第163-183頁.
- ^ Ungvary 2002,第126頁.
- ^ Ungvary, Krisztian; Ladislaus Lob; John Lukacs. The siege of Budapest: One Hundred Days in World War II. Yale University Press. April 11, 2005: 512 [2020-12-12]. ISBN 0-300-10468-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1).
- ^ Glantz & House 1995,第253頁.
- ^ Stein 1984,第238頁.
- ^ Page 182,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Nazi Germany and Imperial Japan, Hans Dollinger,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ue Card Number 67-27047
- ^ Журнал боевых действий 3-го Украинского фронта за май 1945 г., копия выложена в ОБД «Память народа».
- ^ Kirchubel & Gerrard 2003,第28頁.
- ^ Antill & Dennis 2007,第15-16頁.
- ^ Фриснер Г. Проигранные сражения. Приложение 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參考書籍
- Ziemke, Earl F. Stalingrad to Berlin: The German Defeat in the East.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S Army. 2002. ISBN 9781780392875.
- Gunsburg, Jeffery A. 'The Battle of Gembloux, 14–15 May 1940: The "Blitzkrieg" Checked'. The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Vol. 64, No. 1 (Jan., 2000), pp. 97–140 ISSN 0899-3718.
- Stahel, David. Kiev 1941: Hitler's Battle for Supremacy in the Eas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ISBN 9781107014596.
- Kirchubel, Robert; Gerrard, Howard. Operation Barbarossa 1941 (1): Army Group South. Osprey Publishing. 2003. ISBN 9781841766973.
- Erickson, John. The Road to Stalingrad. 2003, first 1975.
- Glanz, David M. Barbarossa: Hitler's Invasion of Russia 1941. Tempus Publishing. 2001. ISBN 9780752419794.
- Beevor, Antony. Stalingrad.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S Army. 2002. ISBN 9780140284584.
- Moskalenko, K.S. On South-Western direction. Moscow: Science. 1969.
- Zhukov. Marshal Zhukov's Greatest Battles. Cooper Square Press. 2002. ISBN 9781461732006.
- Manstein, Erich von. Verlorene Siege. Bernard & Graefe Verlag für Wehrwesen. 1976. ISBN 3763750517.
- Frieser, Karl-Heinz (編). German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VIII: The Eastern Front, 1943–1944: The War in the East and on the Neighbouring Fron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2007]. ISBN 9780198723462.
- Glantz, David M.; House, Jonathan. When Titans Clashed: How the Red Army Stopped Hitler.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5. ISBN 0700608990.
- Ungvary, Krisztian. The Battle for Budapest: 100 Days in World War II. I.B.Tauris. 2002. ISBN 9781860647277.
- Stein, George H. The Waffen SS: Hitler's Elite Guard at War, 1939–1945.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4. ISBN 0801492750.
- Forczyk, Robert; Gerrard, Howard. Kharkov 1942: The Wehrmacht strikes back. Osprey. 2013. ISBN 9781780961576.
- Antill, Peter; Dennis, Peter. Stalingrad 1942. Osprey. 2007. ISBN 978184603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