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號交響曲 (莫扎特)
莫扎特的G小調第25號交響曲,目錄第183號,1773年10月5日於薩爾茨堡完成,只比他上一首交響曲遲2天完成。
背景
1773年是「莫扎特在交響曲風格上出現本質變化的一年」(引用H·C·羅賓斯·蘭登之言),他在這年完成數首交響曲,第25號則最能展現出風格的蛻變和獨特性。尤其是和第24號交響曲相比,不論其形式、表現內容,都有驚人的發展。[1]它和第40號交響曲一樣,都是莫扎特現存的交響曲中極少數採用小調寫成的(同時又是g小調)。學者拉爾森相信,這首交響曲是受海頓同調性的第39號交響曲所啟發。[註 1][2]
出版
Günther u. Böhme,1798年
分析
配器
結構
本樂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 精神抖擻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 行板(Andante)
- 小步舞曲(Menuetto)
- 快板(Allegro)
其中第一樂章切分音引子後的第一主題,採用了曼海姆樂派所提倡的「曼海姆火箭」(Mannheim Rocket,或譯作「曼海姆式上昇」)技巧,即是利用分解和絃,以短時間由低音區上行到高音區,當時來說是非常前衛的寫作手法。及後,「曼海姆火箭」技巧在他的第40號交響曲第四樂章,以及貝多芬的第1號鋼琴奏鳴曲中,亦能找到。
評價
- 阿伯特(H. Abert)指出,第25號交響曲「是《魯喬·席拉》以來,莫扎特最激烈表現的作品」。[3]
- 阿爾弗雷德·愛因斯坦讚許此曲為「奇蹟」,認為此曲選用小調固然代表受難意義,但內容「與橄欖山或十字架的虔誠信念無任何關聯,而完全出自個人的苦惱體驗」。他並認為此曲「全部樂章都明示出新的精神」。[4]
- H·C·羅賓斯·蘭登的研究主張,此曲「是莫扎特在音樂層面一種深度根源的力量表現,而不是其叛逆精神所引起」。[4]
大眾文化
註釋
參考資料
- 參照
- ^ Takano 2000,第43頁
- ^ Landon, H.C.R. (1976). Haydn: Chronicle and Works, Vol. 2 (Haydn at Eszterhaza, 1766-1790). Bloomington and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 Takano 2000,第44頁
- ^ 4.0 4.1 Takano 2000,第45頁
- 文獻
- Takano, Noriko. 作曲家別 名曲解說珍藏版⑬. 由林勝儀翻譯. 臺北市: 美樂出版社. 2000. ISBN 957-8442-49-1.
參見
外部連結
- 《莫扎特第25號交響曲》:譜子和報道(德語),《莫扎特全集》
- 莫扎特第25號交響曲:國際樂譜典藏計劃上的樂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