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真菌免疫調節蛋白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真菌免疫調節蛋白質
PDB 1osy EBI
金針菇免疫調節蛋白質 FIP-fve 的分子結構 PDB 1OSY
鑑定
標誌真菌免疫調節蛋白質
PfamPF09259舊版
InterPro英語InterProIPR015339

真菌免疫調節蛋白質 (英語:fungal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 FIP),也被稱為真菌免疫調節蛋白。它是在真菌中發現的一種具有免疫調節活性的蛋白質,因而得名。真菌免疫調節蛋白質屬於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Ig) 家族,其特點是結構與人的抗體類似,可以與人類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 作用,使這些細胞分泌各種細胞激素與調節這些細胞的活性。因此,真菌免疫調節蛋白質具有醫藥應用的潛力[1]

歷史

發現

第一個發現的真菌免疫調節蛋白質,是在 1989 年由日本科學家 Kohsuke Kino 等人從新鮮靈芝 (赤芝,Ganoderma lucidum) 菌絲體的水萃物中發現的,並命名為 Ling Zhi-8 (LZ-8)[2]

而後,科學家從各種不同的真菌中,鑑定出一系列具有類似的結構與功能的蛋白質,並正式命名為真菌免疫調節蛋白質 (fungal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 FIP)。

結構

真菌免疫調節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是由 110-125 個胺基縮組成的單鏈蛋白質,分子量大約是 13 kDa。二級結構是由 1-3 個 α-螺旋、7-9 個 β-摺板、與一些無規捲曲。三級結構形成類球蛋白,在氮端有 1 個 α-螺旋,接着有 1 個 β-摺板 - 這個是關鍵的保守結構,與真菌免疫調節蛋白質的活性功能有關;碳端主要是由 7 個 β-摺板組成的三明治構型。四級結構是藉由真菌免疫調節蛋白質氮端的 α-螺旋和 β-摺板,讓兩個單體已非共價鍵結 (疏水性作用力) 形成二聚體。當失去氮端的結構時,真菌免疫調節蛋白質無法形成二聚體,也會失去生理活性。

機制

真菌免疫調節蛋白質與免疫細胞膜上的受體 (TCR/CD3, TLR2/TLR4) 作用,透過 Src-MAPK 和 NF-κB 啟動細胞激素分泌和調控胞內基因表現。

下屬蛋白質家族成員

除了在靈芝中發現了真菌免疫調節蛋白質,在其他真菌中也發現了具有類似結構與功能的蛋白質。包括[3]

參考資料

  1. ^ Ejike, Udochukwu Camillius; Chan, Chong Joo; Okechukwu, Patrick Nwabueze; Lim, Renee Lay Hong. New advances and potentials of fungal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s for therapeutic purposes. Critical Reviews in Biotechnology. 2020-12, 40 (8): 1172–1190 [2022-01-11]. ISSN 1549-7801. PMID 32854547. doi:10.1080/07388551.2020.180858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1). 
  2. ^ Kino, K.; Yamashita, A.; Yamaoka, K.; Watanabe, J.; Tanaka, S.; Ko, K.; Shimizu, K.; Tsunoo, H.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 ling zhi-8 (LZ-8), from Ganoderma lucidium.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1989-01-05, 264 (1): 472–478 [2022-01-11]. ISSN 0021-9258. PMID 290953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1). 
  3. ^ Liu, Yusi; Bastiaan-Net, Shanna; Wichers, Harry J.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Fungal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s. Frontiers in Nutrition. 2020, 7. ISSN 2296-861X. doi:10.3389/fnut.2020.00132/f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