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病態建築綜合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 SBS)是指在特定建築物內長時間暴露後,出現一系列與該建築環境有關但無法確定具體病因的健康症狀。這些症狀通常會隨着工作時間的增加而加劇,並在離開建築物後迅速減輕或消失。SBS 首次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82年提出,並被廣泛應用於描述辦公樓、學校等現代建築內的健康問題。自 1970 年代以來,SBS 的相關議題越來越受到關注,隨着節能建築的發展,新式建築更依賴機械通風系統來循環新鮮空氣,因此舊式自然通風建築已被更節能、密閉的建築所取代[1]

成因

SBS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且目前尚未有單一因素可以解釋所有病例。常見的潛在因素包括以下幾類:

1. 室內空氣污染(Indoor Air Pollutants)

室內空氣質素 (IAQ) 是SBS的主要原因之一[2],室內空氣中可能存在多種污染物,這些污染物既可以來自戶外,也可以在室內產生,這些污染物包括[3]

  • 化學性污染物:如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包括苯、甲醛、甲苯、氡氣等,這些物質常來自建築材料、家居用品、清潔劑和辦公設備。
  • 生物性污染物:如細菌、病毒、黴菌、塵蟎等,這些污染物通常由於不良的通風或濕度控制導致。
  • 物理性污染物:如灰塵、纖維等,可能來自地毯、傢俱等。

文獻中提到,SBS 的出現與這些污染物的濃度有密切關聯,而空氣質素不佳的建築中,這些污染物濃度往往較高。

2. 熱舒適度(Thermal Comfort)

室內溫度、濕度和空氣流動對居住者的健康和舒適度有直接影響。即使熱環境本身不會引發重大疾病,但不舒適的環境條件會增加空氣污染物對健康的影響。根據研究,在辦公室內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都會加劇 SBS 的症狀[3]

3. 通風系統(Ventilation)

空調系統和通風不良是 SBS 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於現代建築物通常使用中央空調系統,若系統維護不當,污染物會積聚在空氣中,進一步加重症狀。根據美國採暖、製冷與空調工程師學會(ASHRAE)的標準,CO₂ 濃度被用作室內通風品質的指標。CO₂ 本身不會引起 SBS,但高濃度CO₂ 往往表明通風不良,其他污染物也可能同時積聚[3]

4. 電磁輻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像是微波爐、電視和電腦等裝置會釋放電磁輻射,這可能會使空氣離子化。若電線佈設不良或接地不當,還會產生高磁場,這已被認為可能與癌症有關[4]

5. 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 factors)

過度的工作壓力、不滿意的工作環境、糟糕的人際關係以及溝通不良等,都與SBS有相關聯[4]

6. 不良的環境條件(Environmental issues)

環境中不適當的照明、缺乏陽光、不佳的聲學環境、不適當的人體工學設計及濕度控制,都會加劇SBS的影響。這些症狀在文書工作者中比管理層更常見,可能是因為專業人士的工作環境通常更好,而女性比男性更常見SBS症狀,可能是因為女性多數從事文書工作,對健康問題較為敏感,或因為更小劑量的污染物就能在她們身上產生效應。此外,空調建築比自然通風建築更容易出現SBS,公共部門建築物的症狀也比私營部門建築物更常見[4]

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病態建築症候群的臨床症狀較為廣泛且非特異性。根據研究指出最常見的症狀包括[2]

  1. 黏膜刺激症狀(Mucous-membrane irritation):眼睛刺痛、喉嚨刺激、咳嗽
  2. 神經毒性症狀(Neurotoxic effects):頭痛、疲勞、注意力不集中
  3. 呼吸道症狀(Respiratory symptoms):呼吸急促、咳嗽、喘鳴
  4. 皮膚症狀(Skin symptoms):皮疹、乾燥、瘙癢
  5. 化學感覺改變(Chemosensory changes):嗅覺異常、視力障礙

依據美國環境保護局(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5],提出三項病態建築症候群指標,包含:

  1. 建築物內的使用者表示急性不適症狀
  2. 症狀的原因不明
  3. 大多數症狀在使用者離開建築物後緩解

這些症狀可能根據不同建築物和暴露條件而異,也可能在不同的個體中呈現不同的程度。症狀通常在離開建築後逐漸改善,並可能在改善室內空氣質素後迅速緩解。

如何預防SBS [6]

  1. 避免不良環境:預防SBS的最佳策略是避免居住或工作在不健康的環境中。在搬入新居或辦公大樓之前,應先進行仔細檢查,確保沒有黴菌、空氣質素差或通風系統不良的問題。
  2. 管道檢查:管道檢查是建築物檢查中最重要的一環。住戶應檢查是否有水損區域,並找出可能的來源,受損的管道應立即修理或更換。修理完管道後,應替換損壞的地毯、牆紙、天花板和地板等材料。
  3. 控制濕度:室內濕度應保持在55%以下,這可透過使用除濕機來實現。保持低濕度除了可以防止黴菌的生長外,還可以控制塵蟎和蟑螂的數量。
  4. 維護暖通空調(HVAC)系統:HVAC可能會受到黴菌、細菌及其毒素的污染。該系統的循環空氣可能會將污染物分散到建築物的其他區域。應定期檢查並更換HVAC系統中的受污染部件,如果某個部件無法修復,應考慮更換整個系統。
  5. 清潔與消毒:定期清潔和消毒不僅有助於去除有害的微生物,還可以保持整體環境的健康和清潔。
  6. 防止戶外黴菌進入:為防止戶外黴菌進入室內,應保持門窗關閉,尤其是在濕度高或黴菌問題嚴重的地區。

這些預防措施有助於降低SBS的風險,並確保室內空氣質量良好。

參考文獻

  1. ^ Redlich, Carrie A; Sparer, Judy; Cullen, Mark R. Sick-building syndrome. The Lancet. 1997-04, 349 (9057) [2024-10-05]. ISSN 0140-6736. doi:10.1016/s0140-6736(96)07220-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5). 
  2. ^ 2.0 2.1 Redlich, Carrie A; Sparer, Judy; Cullen, Mark R. Sick-building syndrome. The Lancet. 1997-04, 349 (9057). doi:10.1016/S0140-6736(96)07220-0 (英語). 
  3. ^ 3.0 3.1 3.2 Mendes, A.; Teixeira, J. P. Sick Building Syndrome. Wexler, Philip (編). Encyclopedia of Toxicology (Third Edition). Oxford: Academic Press. 2014-01-01: 256–260 [2024-10-05]. ISBN 978-0-12-386455-0. doi:10.1016/b978-0-12-386454-3.004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7). 
  4. ^ 4.0 4.1 4.2 Joshi, SumedhaM. The sick building syndrome. Indi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08, 12 (2). ISSN 0973-2284. PMC 2796751可免費查閱. PMID 20040980. doi:10.4103/0019-5278.43262 (英語). 
  5. ^ Indoor Air Facts No.4: Sick Building Syndrome (PDF).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1991 [2009-02-19]. 
  6. ^ Mahmoudi, Massoud. Sick Building Syndrome. Mahmoudi, Massoud (編). Allergy and Asthma: Practic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6: 443–449. ISBN 978-3-319-30835-7. doi:10.1007/978-3-319-30835-7_29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