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那勿
電那勿(中古波斯語:Dēnāvari),玄奘《大唐西域記》中作提那跋,是摩尼教文字(中古波斯語)中的一個詞彙,意為「傳教者」[1]或「純淨的善人」[2]。在應用中,電那勿則可以指摩尼教的教階之一[1][3],亦或是摩尼教分裂時代表以粟特人為主的東方摩尼教教派。[2]
詞義
「電那」對應摩尼教中古波斯語中的「dyn」,意為「宗教」[4]:26;「勿」對應中古波斯語的「wrd」,意為「拿來」[4]:4,二者連起來便有了「宗教傳播者」之意[1],被引申為摩尼教的「僧侶」和「宣教者」[3]。該詞傳入中國時,《摩尼光佛教法儀略》將該詞翻譯為「電那勿」,根據《儀略》的記載,摩尼建立的摩尼教體系中,電那勿屬於第四級教階「阿羅緩」(arwand)。[2]
電那勿派
電那勿派(中古波斯語:Dēnāwars),是摩尼教東西方教會分裂中代表東方摩尼教的派系,也稱作純淨派[5]、東方純淨教會[6]。公元6世紀,由於摩尼教位於巴比倫的教廷遭到薩珊王朝的殘酷迫害,以及河中地區的粟特人成為摩尼教的主要信仰群體,由摩尼十二使徒末阿莫創立的中亞教團宣佈脫離巴比倫教廷的管轄獨立,並以電那勿派的名義活動,這一分裂一直持續到7世紀米爾(Mihr)繼任摩尼教教宗。[7][8][9]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王新青. 唐代汉字对音的波斯词语考.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 37 (1) [2023-11-13]. ISSN 1000-2820. doi:10.13568/j.cnki.issn1000-2820.2009.0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4).
- ^ 2.0 2.1 2.2 孫培良. 摩尼和摩尼教.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82, (02): 50-53. doi:10.13718/j.cnki.xdsk.1982.02.007.
- ^ 3.0 3.1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 第五章·摩尼教. 泉州宗教文化. 鷺江出版社. 1993 [2023-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 ^ 4.0 4.1 MAEKENZIE D.A. Concise Pahlavi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 ^ H. J. Klimkeit. Manichaeism and Nestorian Christianity in: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Motilal Banarsidass. 2003, 4 (2). ISBN 8120815963.
- ^ 林悟殊. 摩尼教及其东渐. 世界文化叢書. 台北市: 書信出版社. 1997: 124. ISBN 978-957-531-583-2.
- ^ 馬小鶴. 摩尼教简介. [2023-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施展. 从“何谓中国”反思边疆问题:作为自由通道的西域—中亚. 澎湃新聞. 2017-07-16 [2023-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4).
- ^ 王媛媛. 考古资料所见焉耆摩尼教.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54 (3): 62-71 [2023-11-13]. ISSN 1000-9639. doi:10.13471/j.cnki.jsysusse.2014.03.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