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曜南
王曜南(?—?)字有軒,號午天,甘肅靜寧縣城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1]
生平
光緒十四年(1888年),王曜南中舉人。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日(1895年),在京舉子聞《馬關條約》簽字,乃聯名「公車上書」。在上書中簽名的603人內,有甘肅舉人61人,其中包括王曜南。同時,甘肅76名舉人聯名寫《請廢馬關條約的呈文》,王曜南列名第九位。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王曜南中進士。[1]
王曜南中進士之後,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籤分發各省,以知縣即用[2],赴成都候差,並在成都任粥廠廠長(粥廠是慈善機關)。後來,王曜南被派任朱窩屯員,委管孔撒土司、麻書土司、白利土司兼代士勇,並管理賦稅、訴訟等事務。任內,甘孜少數民族聚眾滋事,王曜南獨自前去安撫;東谷土司因在訴訟中行賄,遭到王曜南杖責。[1]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王曜南辭職回到家鄉。後來被選為甘肅諮議局議員,宣統元年(1909年)任資政院議員。[1]
中華民國成立後,王曜南任第一屆甘肅省議會議員。後來他在家中教兒子念書。1920年海原大地震波及靜寧縣,靜寧縣全城的房屋均被夷平。王曜南等人乃重建了靜寧縣文廟。[1]
著作
- 《學古軒詩草》[1]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1.4 1.5 靜寧王曜南,隴南生活網,2012-3-22[永久失效連結]
-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三百六十七):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五月。辛未朔。……○引見新科進士。得旨……安文瀾、黃瑞蘭、劉慶騏、曹邦彥、周鳳鳴、方朝治、曹甡孫、黎敬元、劉廷珍、鄭宗郇、李景祥、王繩武、董觀瀛、崔登瀛、彭錫蕃、崔保齡、李樂善、趙家蕙、邱炳萱、都守仁、朱遠綬、劉德全、林朝圻、桂福、王從禮、潘宜經、瑞徵、張仲儒、恆善、李發宜、李慶霖、鄒增祜、張存諧、林振光、高如恂、朱遠繕、豫咸、劉輝、陳侃、韓克敬、楊瑞鱣、陳楨、楊雲卿、愛興阿、黃葆初、楊道鈞、劉興東、胡鑒瑩、張鳳台、張致安、何榮烈、孔慶堮、戴光、姜良材、邢驤、馬如鑒、周丙榮、淩洪才、藍鏞、楊書勛、張錫鴻、楊允文、林宗奇、王桂枝、黃世澤、張庚銘、高暄陽、陳繼洋、秦獻祥、王樹人、陳養源、劉國良、張之銳、李體仁、米穜、張志軒、王志昂、張俶蘭、余際春、王曜南、鮑俊卿、邊三益、詹愷、胡調元、丁良佐、呂繼純、周捷三、張受中、趙炳麟、陳扆、石長祜、陳永昌、石寅恭、林向滋、文俊、吳江澂、陳模、張朴、德銳、俱著交吏部掣籤。分發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