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獵德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66年獵德村(右下)和冼村(左上)衛星圖

獵德村位於中國廣州市天河區獵德街道,是一座有900多年歷史的村落。[1]

獵德村位於珠江新城南部,南瀕臨珠江,村面積約470,還有發展經濟用地約350畝,獵德涌從村中流過,將村莊分為東、西村。

得名由來

獵德,源自西漢思想家楊雄《法言義疏·學行》中「耕道而得道,獵德而得德」詩句,寓追求道德完全之意。[2]

歷史

獵德開村始祖為李銓,於北宋徽宗年間到獵德定居,至今有900年歷史,據元豐三年(1080年)的《元豐九域志》記載,是當時廣州南海郡番禺縣七鎮之一。在兩次鴉片戰爭期間建有獵德炮台,狙擊英法聯軍。改革開放後,古村逐漸變成滿佈握手樓的城中村,環境衛生惡劣。

改造

2007年前,廣州市政府禁止開發商參與城中村,導致相關工作幾乎沒有進展。市政府放開該限制後,獵德村成為了首個拆除重建改造的城中村。[3]改造前,獵德村總用地面積33.63萬m2,淨用地面積25.43萬m2,總建築面積68.62萬m2,全村戶籍人口7865人、3167戶,外來人口近10000人。[1]

2002年獵德村實行撤村改制[1],同年11月26日,村成立獵德經濟開發有限公司。改制的同時,政府曾對獵德的舊改做過一次嘗試。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研究了舊獵德村、冼村等7條試點村的改造規劃方案,編制了《獵德中心村更新規劃》和《獵德村修建性詳細規劃》(均未公開)。但由於早期版本的控制性詳細規劃規定的容積率過低,損害了村民利益,導致村民沒有改造意願,且政府禁止開發商進場使舊改資金需求也無法滿足。但是後來,一方面由於政策鬆動,由全面禁止開發商進場改為「政府主導,市場參與」,另一方面由於珠江新城的開發及片區內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獵德村村民率先提出了改造草案,並在天河區政府牽頭指導下編制了改造方案。新的方案與既有的控制性詳細規劃不符,因此需要對相關地塊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先行進行調整論證。論證在2007年7月獲得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全票通過,隨後在9月份通過了公示。按照該改造方案,需要的建設費用約30億元人民幣,而村集體經濟獵德經濟開發有限公司的年產值不到1億元,若按原來的政策,僅依靠村集體進行改造,顯然無法實施。按照方案,復建後的獵德新村大致可分為獵德大道-獵德大橋西側和東側部分,其中西側的片區為融資地塊,東側的片區主要為回遷安置和配套區。2007年9月29日,富力地產合景泰富以46億元(樓面價8095.3元)拍下當時廣州史上最大商業地塊,即橋西融資地塊。拍賣資金返還舊獵德村用於復建安置。[4]

藉着廣州亞運的東風,獵德村於2007年10月啟動拆遷。[4]經過大拆大建後,村民獲得巨額補償,2010年9月回遷,住進高層樓宇(回遷地塊容積率高達5.2)[5]。原城中村地塊現已變成珠江新城商務區的一部分,建有高層住宅、高檔酒店、購物中心、甲級寫字樓等,此外還有拆除復建的宗祠、村牌坊、仿古商業街等。[5]

歇後語

  • 獵德楊桃——尖篤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劉曄; 劉於琪; 李志剛. “后城中村”时代村民的市民化研究——以广州猎德为例. 城市規劃. 2012, 36 (07): 81–86. 
  2. ^ 广州市民政局关于公布《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的公告. 廣州市民政局. [失效連結]
  3. ^ 譚肖紅; 袁奇峰; 呂斌. 城中村改造村民参与机制分析——以广州市猎德村为例. 熱帶地理. 2012, 32 (06): 618–625. doi:10.13284/j.cnki.rddl.002286. 
  4. ^ 4.0 4.1 王林盛. 广州城中村改造实例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論文). 華南理工大學. 2011 [2023-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1). 
  5. ^ 5.0 5.1 黃文煒; 袁振傑. 地方、地方性与城中村改造的社会文化考察——以猎德村为例. 人文地理. 2015, 30 (03): 42–49. doi:10.13959/j.issn.1003-2398.2015.03.00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