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戰火旗蹟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戰火旗蹟
Flags of Our Fathers
英文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奇連·伊士活
監製奇連·伊士活
羅拔·羅倫茲
史提芬·史匹堡
編劇
占士·布拉德利
Ron Powers
電影劇本
威廉·布洛勒斯
保羅·海吉斯
原著戰火旗蹟
主演雷恩·菲利普
亞當·比奇
傑西·布萊佛
尼爾·麥當奴
巴里·佩珀
羅拔·柏德烈
保羅·獲加
占美·比爾
約翰·本傑明·西基
約翰·斯萊特利
配樂奇連·伊士活
攝影湯姆·斯特恩
剪接喬伊·考克斯
製片商Malpaso Productions
安培林娛樂公司
片長127分鐘
產地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美國 2006年10月20日
發行商夢工場
派拉蒙 (美國)
華納兄弟(非美國)
預算90,000,000美元[1]
票房65,900,249美元[1]
前作與續作
續作硫磺島戰書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父輩的旗幟
香港戰火旗蹟
臺灣硫磺島的英雄們

戰火旗蹟》(英語:Flags of Our Fathers)是一部2006年公映的美國戰爭電影,由奇連·伊士活執導,史提芬·史匹堡監製,內容以自占士·布拉德利朗·鮑威斯英語Ron Powers(Ron Powers)撰寫的同名暢銷書為基礎,故事主題是敘述代表硫磺島戰役的知名攝影作品《硫磺島升旗》的背景始末。

奇連·伊士活於同年還導演了《硫磺島戰書》(2006年),該片一樣由史提芬·史匹堡監製,同年上映;不同的是,有別於以美軍觀點敘述戰役過程的《戰火旗蹟》,《硫磺島戰書》是以日軍角度看待這場戰役,兩套電影共同組成電影二部曲「硫磺島計劃」。

劇情

Lowrey的照片,亦是第一面在硫磺島上豎立的美國國旗
美國海軍陸戰隊戰爭紀念碑雕塑

1945年美軍在攻佔硫磺島時,遭到日軍激烈抵抗,雙方均損失慘重。經過歷時一個月的殊死爭奪,美軍終於將美國國旗插在島上的最高點。美聯社當即拍下插旗照片,18小時後傳回國內,將原本已厭倦戰爭的美國社會重新點燃希望的火焰。但六位插旗的戰士只剩下三人存活,他們被送回國內,到處推銷戰爭債券以籌集資金。所到之處均被認為是戰鬥英雄,而受到熱情擁戴。民眾們爭相與這三位戰鬥英雄合影,但三人明白,其實真正的英雄大多數早已死在戰場上。一次又一次的戰場回憶,讓他們經受一次又一次的心靈的折磨。他們真希望還能夠跟那些在戰鬥中犧牲的戰友在一起,希望可怕的戰爭永遠不再重來。[2]

演員

演員 飾演
雷恩·菲利普 二級藥劑師約翰·布拉德利英語John Bradley (United States Navy),綽號「醫生」(PhM2. John "Doc" Bradley)
傑西·布拉福德英語Jesse Bradford 一等兵雷內·加儂英語Rene Gagnon(Pfc. Rene Gagnon)
亞當·比奇英語Adam Beach 一等兵艾拉·海耶斯英語Ira Hayes(Pfc. Ira Hayes)
約翰·本傑明·西基英語John Benjamin Hickey 凱斯·比馳(Keyes Beech)
尊·史拉特利 巴德·戈博(Bud Gerber)
巴里·佩珀 中士邁可·史達蘭克英語Michael Strank(Sgt. Michael Strank)
占美·比爾 一等兵拉爾夫·伊格納托夫斯基英語Ralph Ignatowski,綽號「伊奇」(Pfc. Ralph "Iggy" Ignatowski)
保羅·獲加 中士亨利·奧利佛·漢森英語Henry Oliver Hansen(Sgt. Henry "Hank" Hansen)
羅拔·柏德烈 上校錢德勒·約翰遜英語Chandler W. Johnson(Col. Chandler Johnson)
尼爾·麥當奴 上尉戴夫·塞弗倫斯英語Dave Severance(Capt. Dave Severance)
馬蘭妮·連士祈 波琳·喬治特·哈諾伊斯 (Pauline Georgette Harnois)
湯瑪士·麥卡錫 占士·布拉德利
克里斯·鮑爾 司令亞歷山大·范德格里夫特(Commandant Alexander Vandegrift)
朱迪思·艾伊(Judith Ivey) 百麗·布拉克(Belle Block)
瑪瑞·特雷(Myra Turley) 麥德林·艾維利(Madeline Evelley)
約瑟夫·克羅斯 一等兵富蘭克林·蘇斯利英語Franklin Sousley(Pfc. Franklin Sousley)
本傑明·沃克 下士哈倫·布洛克英語Harlon Block(Cpl. Harlon Block)
亞歷山卓·瑪斯托布諾(Alessandro Mastrobuono) 下士查爾斯·W·林德伯格英語Charles W. Lindberg(Cpl. Charles W. Lindberg)
史葛·里夫斯 士兵羅伯托·隆德福特(Private Roberto Lundsford)
斯塔克·桑德斯 沃爾特·蓋斯特(Walter Gust)
大衛·柏德烈·凱利 哈瑞·S·杜魯門
喬治·格里扎德英語George Grizzard (老年)約翰·布拉德利(Older John Bradley)
哈威·普雷斯內爾英語Harve Presnell (老年)戴夫·塞沃蘭斯(Older Dave Severance)
約翰·布拉德利英語John Bradley (United States Navy),站在一幅向人們宣傳購買軍券的海報旁。當時他由於在一次戰鬥中被彈片擊中而受傷,暫時需要拐杖。
1946年末,艾拉·海耶斯英語Ira Hayes打破沉默,指出哈倫·布洛克英語Harlon Block被誤認為亨利·奧利佛·漢森英語Henry Oliver Hansen

製作

本片於2005年8月8日開拍[3]

榮譽和票房

  • 這個電影獲得知名評價網站「爛番茄」73%的正面評價(184的評價中的134個正面)[4]
  • 這個電影獲得「國家評論協會」十大最佳電影
  • 奇連·伊士活獲得金球獎最佳導演提名
  • 這個電影獲得兩項奧斯卡獎提名:「最佳混音獎」和「最佳音效剪接獎」
  • 著名電影評論家理查德·羅帕說:「 奇連·伊士活的「《戰火旗蹟》」同奧斯卡獲獎影片《豪情蓋天》和《擊情》一樣是美國人的傑作。這部強大的不死劫的創作讓76歲高齡的藝術家保持事業巔峰的狀態」,「這是一部紀念太平洋戰爭的愛國主義影片,它之所以是一部愛國主義影片,是因為它質疑官方版本的真相,提醒我們:超級英雄只存在於漫畫書和卡通電影中。」[5]
  • 儘管這部電影獲得了很高的評價,但是票房成績的確不好,它的全球票房僅有65,900,249美元,而他的預算就達到了90,000,000美元。[1]

批評

這部電影被認為特意忽略了二戰中黑人士兵的貢獻而受到批評[6]。2008年康城影展,電影《聖安娜奇蹟》的黑人導演史碧克·李批評伊斯特伍德在電影中並沒有描繪黑人海軍士兵。伊斯特伍德回應說:「這部電影必須遵守歷史的真實記載,在硫磺島上升起的國旗的六名士兵當中的確一名黑人士兵也沒有。而且在二戰之中美國黑人士兵和白人士兵是分開行動的。」[7][8][9]事實上,黑人海軍士兵確實已經出現在電影開始登陸的場景之中。在影片結尾的鳴謝段裏面展示的歷史照片也可以看到黑人士兵。雖然在硫磺島戰役裏面有黑人士兵的參與,但是他們的角色受到限制而只能參與輔助工作,他們不能參加正面攻擊任務,只能從事防禦工作。[10]

媒體光碟的發行

  • 2007年2月6日,DVD版本由派拉蒙娛樂公司在美國發行。這個版本並不包括任何特色的剪接。
  • 2007年5月22日,雙碟裝特別版本DVD在美國發行,同時還有HD-DVD和藍光格式的光碟發行。

參見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Box Office Mojo上《戰火旗蹟》的資料(英文)
  2. ^ 资料:影片《父辈的旗帜》剧情简介. 新浪影音娛樂.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3. ^ Week 39: production chart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391. 2005-09-27: 37-44,47-48,50. ProQuest 235345168
  4. ^ Flags of Our Fathers (2006). Rotten Tomatoes. [2007-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21). 
  5. ^ Roeper, Richard. Grand old 'Flags'. Chicago Sun-Times. 2006-10-20 [2009-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4). 
  6. ^ Where have all the black soldiers gone?. The Guardian. 2006-10-16 [2009-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6). 
  7. ^ Marikar, Sheila. Spike Strikes Back: Clint's 'an Angry Old Man'. ABC. 2008-06-06 [2009-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3). 
  8. ^ Eastwood hits back at Lee claims. BBC News. 2008-06-06 [2009-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23). 
  9. ^ Lyman, Eric J. Lee calls out Eastwood, Coens over casting. The Hollywood Reporter, The Daily from Cannes (Cannes). 2008-05-21, (8): pp.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8). 
  10. ^ MONTFORD POINT MARINES. Mpma28.com. [2009-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1-1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