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裔阿根廷人
愛爾蘭裔阿根廷人 Gael-Airgintínigh Hiberno-argentinos | |
---|---|
總人口 | |
500,000[1] – 1,000,000[2] | |
分佈地區 | |
布宜諾斯艾利斯、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科爾多瓦省、恩特雷里奧斯省、聖菲省 | |
語言 | |
大部分講西班牙語,小部分講愛爾蘭語或英語 | |
宗教信仰 | |
天主教會 | |
相關族群 | |
愛爾蘭人、英格蘭裔阿根廷人、蘇格蘭裔阿根廷人、阿根廷的威爾斯人定居點、愛爾蘭裔美國人、愛爾蘭裔加拿大人、愛爾蘭裔巴西人、愛爾蘭裔烏拉圭人、愛爾蘭裔智利人、愛爾蘭裔墨西哥人 |
愛爾蘭裔阿根廷人是擁有全部或部分愛爾蘭血統的阿根廷公民。來自愛爾蘭中部地區(the Midlands)、韋克斯福德以及其他地區的愛爾蘭移民抵達阿根廷的時間主要在1830-1930年之間,最大一批移民發生在1850-1870年間。現代愛爾蘭裔阿根廷公民總人數在50萬-100萬之間。
阿根廷是全球第五大愛爾蘭人聚居地,也是拉丁美洲和官方語言非英語的國家中愛爾蘭裔人口最多的國家[3] [4]。
移民原因
19世紀,由於愛爾蘭的經濟、社會及政治情況都不太好,有些愛爾蘭人為改善生活條件選擇前往布宜諾斯艾利斯,他們中有些來自經濟狀況稍好的地區(韋斯特米斯郡、朗福德郡、奧法利郡以及韋克斯福德郡),有些則因從已經移民的親朋處聽說阿根廷是個好去處而選擇動身前去。上千名年輕人前往阿根廷的一大原因是他們懷揣着來到拉普拉塔河地區(位於阿根廷及烏拉圭境內)當地主的想法,想躋身南美洲土地紳士階級。其他早先來到阿根廷的愛爾蘭人中有商人、工匠以及僱傭兵。愛爾蘭軍人威廉·布朗(William Brown)就曾在阿根廷獨立戰爭以及阿根廷對巴西的戰爭中為阿國效力。南美洲南錐體地區(南美洲位於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的大片未開墾土地吸引了大批愛爾蘭新移民,他們先當佃農種田,之後再以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份額加入牧羊業,最後攢夠錢買下土地。
移民數量
人們很難算清移民阿根廷的愛爾蘭人的確切人數,因為很多愛爾蘭移民在剛到阿根廷時自稱「Ingleses」(西班牙語中的『英格蘭人』),而且整個愛爾蘭在當時也是英國領土,阿根廷當局有時還會簡單地把所有來自不列顛群島(包括愛爾蘭島和大不列顛島及其他島嶼在內)的移民都記為「不列顛人」。布宜諾斯艾利斯現存的移民檔案中沒有1822年以前以及1823、1824、1836、1840、1841、1842、1855這幾年的記錄。上述年份之間的移民檔案也不完整,背後的一大原因就是南美人弄不清哪些人是愛爾蘭人、英格蘭人抑或是蘇格蘭人。
1822-1829年間,至少有7160名愛爾蘭移民抵達阿根廷。1889年是愛爾蘭移民赴阿的最高峰,當年2月15日,1774人乘汽船「德累斯頓城」號抵達阿根廷。根據Eduardo A. Coghlan在1982和1987年轉錄的人口普查結果(1855年布宜諾斯艾利斯人口普查、1869和1895年阿根廷全國人口普查)以及不完整的旅客名單,研究人員對移民阿根廷的愛爾蘭人總數進行了詳盡計算。學者Juan Carlos Korol以及Hilda Sabato估計,整個十九世紀的赴阿愛爾蘭移民總數在10500-11500之間。學者Patrick MacKenna的研究結果表明,Coghlan、Korol以及Sabato在統計時沒考慮移民後返回愛爾蘭的人數以及再次移民他國的人數,這兩種情況在1880年後格外顯著。另外,1869年人口普查前的某些時期里,愛爾蘭移民抵達阿根廷後的死亡率非常高(如1868年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省霍亂疫情),這也是應當納入研究範圍的因素。
19世紀中,移民阿根廷的愛爾蘭人中有一半都返回了愛爾蘭或者移民他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學者MacKenna由此認為Korol和Sabato「大大低估了愛爾蘭人移民阿根廷的總數」,提出無論最終去向何方,在這一整個世紀裏移民阿根廷的愛爾蘭人的總數應在45000-50000之間。阿根廷當局在統計過程中忽略了盎格魯愛爾蘭人、蘇格蘭愛爾蘭人以及其他新教徒愛爾蘭人也是一個導致他們低估愛爾蘭裔移民總量的因素,該情況在1920年代愛爾蘭獨立戰爭後的最後一個愛爾蘭人移民阿根廷的高峰期中尤為明顯。智利和阿根廷兩國最南端的諸多地區(如智利城市蓬塔阿雷納斯以及阿根廷的馬爾維納斯群島)也接收過不少愛爾蘭和蘇格蘭移民,他們的人數也經常遭到低估。
學者Coghlan在報告中指出,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世紀之交,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省共生活着16284名愛爾蘭裔阿根廷人。其中只有4693人出生在愛爾蘭,僅佔28.8%,另外的11591人都出生在阿根廷。
經濟活動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布宜諾斯艾利斯省以及美索不達米亞地區 (包含米西奧內斯、恩特雷里奧斯以及科連特斯三個省份)是愛爾蘭移民的主要定居地。定居在城市區的愛爾蘭人中有體力勞動者、商人、僱員、工匠、教師以及其他專業的從業者,自1860年代起,家務工成為了愛爾蘭移民中的女性所從事的一大職業。定居在農村地區的愛爾蘭人則主要是農業工人、家畜販子以及牧羊人。1840-1890年是阿根廷牧羊業持續繁榮的時期,從事該行業的愛爾蘭移民基本都靠放羊發了財,全國產出的羊毛和羊肉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都歸他們所有,這讓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有了租地和購地的資本。
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省Cura malal以及聖菲省貝納多圖埃托,Eduardo Casey為當地的貧瘠土地招來了來自愛爾蘭等國的移民,這些移民為他打工,同時也發展了農業。愛爾蘭人面對阿根廷那似乎取之不盡的土地資源紛紛移民,不少人都賺到了數目可觀的錢財。這股務農熱潮後來擴散至其他地區,聖菲、恩特雷里奧斯省以及科爾多瓦省等省份都成了農業勝地。
1889年德累斯頓號汽船事件
該事件發生後,愛爾蘭人大批量移民阿根廷的進程告終[5]。此前,一些來自都柏林、科克及其他郡的愛爾蘭窮人在19世紀70及80年代被吸引到阿根廷定居,他們就沒那麼幸運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省政府僱傭愛爾蘭裔阿根廷人充當中介,這些中介不僅拿着政府的薪金,還從海洋運輸公司處拿取好處費,在愛爾蘭大肆招攬生意,吸引移民。1889年,中介Buckley O』Meara和John Stephen Dillon把1774名愛爾蘭移民送上了「德累斯頓城」號汽船,其中很多人都因旅途條件惡劣而死在途中,還有些即使僥倖抵達布宜諾斯艾利斯,也很快病故。這些人中約有700餘人後來來到阿根廷城市布蘭卡港,建立了Napostá愛爾蘭人殖民地,但不出數月,計劃也破產了。「德累斯頓城」號上的倖存移民基本都沒留在阿根廷,他們或返回愛爾蘭,或再次移民美國等其他國家[6]。愛爾蘭天主教卡舍爾暨埃姆利總教區大主教Thomas Croke在這起災難性事件後寫道:「我以最嚴肅的態度向已不在人世的貧苦同胞們發出呼告,願他們在來世無論聽說何種期許,無論多麼想遠離故土,在異鄉過上好生活,也不要再踏上阿根廷共和國的土地一步」[7]。
文化和體育
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畜牧業城鎮梅塞德斯是一個愛爾蘭裔聚居地,阿根廷的板棍球運動就於1880年代末發源於此。但直到1900年,作家、記者William Bulfin才把板棍球運動推廣開來,當年7月15日,阿根廷板棍球俱樂部在Bulfin的資助下成立。1900年8月17日,Bulfin在阿根廷愛爾蘭移民的主要報紙《南十字星》上登出了板棍球場地的示意圖和比賽規則。之後,阿根廷民眾對這項運動的熱情驟增,布宜諾斯艾利斯及周邊的畜牧業城鎮中湧現出不少板棍球隊。天主教修道會「耶穌苦難會」以及「普世使徒會」在推廣板棍球運動的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1914年以前的阿根廷,板棍球是每個周末的固定體育運動,連該國的西語報紙《民族報》(La Nación)都經常報道相關新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愛爾蘭移民弄不到原產於故鄉的板棍,只能試着用當地的梣木製作球棍,但這種木材過重且缺乏柔韌性。一戰結束後,阿根廷的板棍球運動得到了復興,但該運動在阿根廷的黃金時期已經結束,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退出了主流。
二戰結束後,移民阿根廷的愛爾蘭人越來越少,生於阿根廷的愛爾蘭移民後代也是海外愛爾蘭人中最擅長融入當地社會的一群人,他們不僅將自己的名字西班牙語化,還經常與外族通婚,在整個愛爾蘭民族歷史上都屬罕見。雖說板棍球的生命依然微弱地延續到了1960年代,但未再達到曾經的流行程度。1980年,Aer Lingus板棍球俱樂部進行過一次為期3周的全國巡迴賽,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濱海濱海布洛涅的基督教兄弟會(簡稱CFC)就曾承辦過部分賽事[8]。
2002年1月,2000年至2001年賽季板棍球全明星隊在阿根廷隊板棍球俱樂部參加了表演賽。
2009年2月,愛爾蘭蓋爾運動協會(簡稱GAA)派遣George O』Connor和Martin Lynch到阿根廷舉辦夏令營,活動很成功,他們在後幾年又多辦了兩屆。Damien Coleman在2012年10月舉辦的夏令營是最後一屆,他也是參加了在愛爾蘭戈爾韋市舉辦的2013年集合錦標賽的那支阿根廷隊伍的奠基人。
2013年,Coleman的球隊來到戈爾韋參賽,一路打到決賽,最終以一分之差惜敗美國球隊丹佛蓋爾人(Denver Gaels)。
阿根廷板棍球俱樂部目前擁有一支板棍球隊和一支蓋爾足球隊,後者在於阿布扎比舉辦的首屆世界蓋爾足球賽中作為非愛爾蘭球隊成功奪魁。
一些有所成就的愛爾蘭裔阿根廷人
- Eduardo Bradley,飛行員、熱氣球飛行員、阿根廷民間航空協會創始人之一
- Guillermo Brown(即威廉·布朗),阿根廷第一位海軍上將、阿根廷海軍之父
- Jorge Brown,足球運動員、板球運動員
- 阿道夫·比奧伊·卡薩雷斯,作家、愛爾蘭移民地主Patrick Lynch的後人
- Eduardo Casey,牧場主、商人、聖菲省的貝納多圖埃托的創建者
- Roberto Cavanagh,馬球運動員、1936年奧運會金牌得主
- Chris de Burgh,歌手、作曲家
- Peter Campbell,陸軍及海軍軍官、烏拉圭海軍創始人、科連特斯省的聯邦黨要員
- Gustavo Cerati Clark,歌手、作曲家、阿根廷搖滾樂隊Soda Stereo成員
- Agustín Creevy,欖球運動員
- Patricio Cullen,1862-1865年間的聖菲省省長
- Juan Dillon,地主、政客
- Daniel Donovan,律師、布宜諾斯艾利斯警察首長、1893年的聖路易斯省及查科地區的主管會計
- 埃德爾米羅·朱利安·法雷爾,陸軍將軍
- Oscar Barney Finn,作家、電影及戲劇導演
- Domingo French,政客,曾參與阿根廷獨立戰爭,五月革命的發起者,阿根廷式帽子花結(cockade)的創始者之一
- Oscar Furlong,籃球運動員
- 塞西莉亞·格里爾森,阿根廷首位女性醫學博士
- José Ignacio García Hamilton,律師、記者、作家、歷史學家、圖庫曼省副省長
- Juan Carlos Howard,鋼琴家、導演、探戈音樂家
- 維奧萊特·傑索普,遠洋客輪服務員、護士,1912年鐵達尼號海難以及1916年不列顛號(鐵達尼號的同級輪船,同屬奧林匹克級)海難的兩度倖存者
- Corina Kavanagh Lynch,布宜諾斯艾利斯Kavanagh建築公司繼承人
- Guillermo Patricio Kelly,政治活動家、記者、政治領袖
- Arturo Kenny,馬球運動員、1924年奧運會金牌得主
- Benito Lynch,高喬人文學作家
- 切·格瓦拉,政客、軍事理論家、作家、記者、阿根廷-古巴籍醫生
- Carlos Javier Mac Allister,前足球運動員,2013年10月,獲選為拉潘帕省副省長,2015年,被任命為國家體育部長
- Jorge Alejandro Newbery,飛行員、運動員、公共行政官員、工程師、科學家。阿根廷空軍締造者
- Norma Nolan,首位阿根廷籍環球小姐稱號獲得者
- John Thomond O』Brien,曾參與智利獨立戰爭
- Guillermo O』Donnell,政治科學家
- Camila O』Gorman,社交名流
- Miguel O』Gorman,拉普拉塔聯合省(今日阿根廷國家的前身)的醫藥學先驅
- Santiago Phelan,前欖球運動員、阿根廷欖球球隊「Los Pumas」(美洲獅)教練
- Julio Porter,電視劇及電影劇作家、電影導演
- Elvira Rawson,阿根廷第二位取得醫學學位的女性、男女平等鬥士
- María Elena Walsh,詩人、作家、音樂家、劇作家、作曲家
- Patrica Walsh,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議員
- Rodolfo Walsh,記者、作家、發表反對軍政府的公開信後於1977年3月24日失蹤,至今下落不明
- Manuel Antonio Warnes,布宜諾斯艾利斯政治家、執法官
- Eduardo Wilde,醫生、衛生保健專家、作家、記者、政客,曾在胡利奧·阿根蒂諾·羅卡以及米格爾·胡亞雷斯·塞爾曼兩任總統治下擔任部長
愛爾蘭牧師
- Patrick Joseph Dillon,神父、政客、報紙《南十字星》創辦者
- Anthony Dominic Fahy,天主教神父、道明會成員、傳教士、1844-1871年間的阿根廷愛爾蘭裔社群實際領袖
阿根廷最早的愛爾蘭移民
- 1536年,John和Thomas Farrel兄弟二人作為佩德羅·德·門多薩(Pedro de Mendoza,西班牙征服者、軍人、探險者,首任新安達魯西亞總督區長官)遠征隊成員來到阿根廷[9]。
現代阿根廷愛爾蘭裔社群
目前的愛爾蘭裔阿根廷人仍保留着部分民族傳統,也在努力挽回瀕臨失傳的文化遺產。 [10]
參考文獻
- ^ Archived copy. [2013-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8).
- ^ IrishAbroad.com – Irish Social Networking worldwide. www.irishabroad.com. [2010-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31).
- ^ Viva Irlanda!. [2021-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
- ^ Irlandeses en la Argentina: una verde pasión (in Spanish). [2021-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9).
- ^ Geraghty, Michael John. Argentina: Land of Broken Promises. Buenos Aires Herald. 1999-03-17 [2010-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5).
- ^ Murray (Ireland and the Americas), page 273
- ^ The Irish in Argentina. Wander Argentina. [2010-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3).
- ^ Seamus J. King, "The Clash of the Ash on Foreign Fields," Chapter 7, "Hurling in Argentina," pages 129-137
- ^ Irlandeses en la Argentina: una verde pasión. [2021-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8).
- ^ Records of the Irish in Argentina, by Santiago Boland.